汤岚
【关键词】真实世界;任务场景;思维情境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9-0078-01
这个命题的提出,说明我们首先有一些质疑,即学校教育已经变得不理会真实世界了吗?有没有这种情况呢?在有些学校的有些班级,恐怕是有的。学生并未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关联起来,二者处于割裂的状态。这种割裂的弊端无疑是明显的,它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使其不能拥有丰富多元的发展,还将出现学无所用的尴尬局面,甚至需要学生具备两套人格来应对学习和应付生活。而当他们有一天走出校园的时候,会感叹逝去了宝贵的光阴。对此,学校教育或者教师的日常教学,其实是有诸多可为之举的。
首先,要更加接近学生真实的发展潜力。我们知道,真实社会生活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学校课程则多是学术取向的,那些在纸笔测试中具有优势的学生,未必在操作性任务中有同样优秀的表现。因此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多方面的,教育要创造可能,而不是压制。即使就读书这件事而论,一些教师反映不少学生不爱读经典文学作品,但其实这并不代表他不爱读书,他可能爱读科普性、思辨性、军事题材等其他方面的图书,教师推荐的范围不能局限在某一个领域里。
其次,要更加接近真实的学习任务场景。日常的纸笔练习当然不可或缺,但是如果只做这些,学生的学习就缺少了与日常生活的聯系,只专注于文本的理解,而不去思考写作文本的个体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场景中,以及那个生活场景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习历史,如果只是知道了别人的故事,知道了过去的事件,而没有建立这些事件同个人的深层联系,这样学到的知识就是死的知识,就是会被遗忘并且留不下任何痕迹的知识。
最后,要更加接近学生真实的思维情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思维状况相较于学科知识学习过程而言,最为不同的地方在于真实情境的复杂性。学科知识的学习往往为了认识的便捷,将现实世界划分成不同的领域,也正是这种划分产生了专业性,但也使得很多问题被简单化、公式化,变得更加确定。但这些都不是真实世界的样态。学生在真实世界中面对的挑战,往往是不确定的,是复杂的,这需要的是非公式化甚至是非逻辑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对此也不能置身事外,教师不能无视这种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时,需要设计那些取自日常生活经验,具有更多不确定性的任务。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素养的真正体现。这些无疑都要依靠教师的创造性设计。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