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学”:活动、课程、文化的嬗变

2021-05-08 06:10卢新祁
江苏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程活动文化

【摘 要】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从起初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逐步向科技实践活动课程转变,又由科技实践活动课程向“做科学”特色文化建设转变。一路走来,学校实现了从活动到课程到文化的嬗变。

【关键词】“做科学”;活动;课程;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8-0019-03

【作者简介】卢新祁,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科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学科专家组组长。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温泉二小”)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连云港市实施“做思共生”科学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由原有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到科技实践活动课程再发展为“做科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重构了学校科学教育文化,在区域科学教育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

一、活动:科学教育的萌芽

“十一五”期间,温泉二小以科技兴趣小组为依托,以“体验、创新、成长”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充满趣味的科技兴趣活动。学校师生沉浸在内容丰富的科学第二课堂中,并探索、开发出科技小发明、模型制作、益智类竞赛、科技体验等五个主题的兴趣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制作,在制作中享受科技的趣味,同时学校也初步实现了课外与课内科学活动的勾连、校内和校外科学资源的汇融。

“做”校园外的兴趣培育。学校积极在校外的“第二课堂”中培育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并逐步将课外科技学习兴趣引向课内。如在模型制作、拼装中引导学生动手做,在做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农村的家长很难为孩子购买昂贵的科技活动器材,鉴于此,学校陆续购置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富有科技含量的航模、空模、车模和无线电等器材。学生先接触模型,然后在科学课中探究模型的工作原理,再用学到的科学原理自主改造模型,整个过程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做。

“做”课时外的实践活动。学校积极优化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和氛围。在科技周、科技月等主题活动中,学校开展画科幻画、进行科技小制作、撰写科学小论文、讲科学家故事等活动。学校积极捕捉学生在做中闪现的创意,同时利用科学课、美术课等让学生的创意变成实物并进一步优化。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视野得到了拓宽,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也得到了提升。

“做”课程外的资源开发。学校在开发科学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整合本地区的科技资源,实现了科学教育资源的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以及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学校邀请农业局专家,进行养殖、种植科技实践指导。学生在科技实践活动中,了解到科学对生产、生活的巨大作用。

在这期间,学校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初步理清了课内外科学活动的关系,整合了校内外的科学教育资源。虽然学校开展的科技兴趣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活动之间缺乏联系、不成系统,且仅停留在学生动手制作的层面上,未能对学生从课程层面上进行整体引领。

二、课程:科学教育的生长

“十二五”期间,学校致力于校本科技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学生依托多样化的平台和载体,学习科学、探索科学。

1.从内容展示向做思结合转变。

“十二五”期间,学校对科学教学硬件的投入与建设往往以内容展示为取向,向学生展示科普知识及科学研究的历程。学生只能在看中获取知识,缺少在做中进行体验、思考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变革科学课程的内容及学习方式,逐步从内容展示向做思共生转变。学校结合已有的发明程序歌、方法歌,教会学生掌握各种简单有效的发明方法,并开辟科技文化长廊、理趣园等作为学生科技体验场所。此外,教室里还设置了科技教育专栏,专栏分“我的发现”“我的设想”“我的发明”“我的问题”四个板块,从而为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

2.从感官刺激向具身理解转变。

这阶段,学校开发的科技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侧重内容的形象性及感官的刺激性,虽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却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具身体验。为此,学校逐步把科技平台转化为学生做的场所,学生在做思共生中实现离身学习向具身学习的转变。学校编制了三个学段的科学校本教材,并以平台、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具身化的科学课程实践。学生参与科技创意社团、编程和机器人社团、模型制作社团、物联网社团、无线电社团等,他们在“做科学”的课程和活动中,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端正学习科学的态度。

3.从项目竞赛向普适发展转变。

过去,在学校的科技创新竞赛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校没有从全体学生的角度设置课程,仅是进行少部分学生的科技竞赛辅导。現在,学校开始拓展“做科学”校本课程的外延。学校用做思共生科学教育理念,创建了“江苏省科学创新教育工作室”“电脑编程机器人工作室”“电子技师工作室”及“科技模型工作室”“无线电台工作室”,引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做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去。这转变了“竞赛化”“精英化”的科技教育取向,让科学教育具有了普适性、大众性。

虽然学校的校本科技实践活动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科学实践活动有余,深层意义挖掘不足;活动内容感官刺激过多,深度思考不足;科学不同领域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内涵不足,没有形成文化氛围。

三、文化:科学教育的成熟

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对科学教育内涵进行了进一步凝练,并形成了根植于学生内心的“做科学”特色文化。

1.生成儿童具身学习的文化。

学校成功创建“小学‘做科学”江苏省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以来,始终把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核心,并用具身认知理论引领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学校坚守儿童立场,学生在由身体、心智与环境构成的学习场域中,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思考,激发潜能和特长。在此过程中,“做科学”的学习文化逐渐生成。

2.生成儿童做思共生的文化。

学校开展以“做科学”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整合教育资源,打造课程环境,建设物态载体,形成了以思导做、以做促思、边做边思、做思合一的教学样态,同时探索以体认、理解、实践为核心的科学具身学习方式,这让儿童做思共生的学习文化逐渐生成。

3.生成学校内涵发展的文化。

学校积极建设“做科学”的校园物质及精神文化,以互动模型、探究场馆为载体,在模拟环境中再现科学原理探究的过程,依托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在做中发现,在思中探究,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能力。学校在“做科学”特色文化的引领下,实现了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

在多年的科学教育中,温泉二小由校外兴趣班转向校内学生的特长发展,课外课程资源由局部分散转向统整融合,课程实施从内容展示转向做思结合,认知方式由感官刺激转向具身理解,价值定位由项目竞赛转向科学素养的普适发展,同时生成了儿童具身学习、儿童做思共生、学校内涵发展的文化。在积极引导学生做科学、思科学的过程中,学校也在做科学教育、思科学教育,这个过程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猜你喜欢
课程活动文化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自行车的发明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