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明 江阴市人民检察院
立足公车改革新形势,紧密结合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深入推进公车规范化管理,以“调度科学化、质效最优化、监管规范化”为原则狠抓日常规范管理、创新管理、长效管理,全面促进公车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机关单位可以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管理,充分释放出公车改革的红利,切实形成了公务出行便捷合理、车辆运行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监管问责科学有效的新局面。
一是管理制度先行。结合用车管理要求,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了《用车使用管理规定》《车辆及驾驶人员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对车辆日常管理、使用调度、维修保养、配备更新、岗位职责、教育管理、监督问责作出明确规定,通过“制度管车、制度管人”,确保公务用车管理有章可循,提升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水平。
二是台账制度精细。为实时掌握车辆日常运行维护情况,建立车辆维修保养、车辆加油、车辆调度、驾驶记录4项台账登记制度。电子化和纸质化相结合,自己留痕与对方提供相印证,做到记录实时动态、真实有效。通过台账记录情况,及时研判公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维修频次增多,维修费用增多、车辆百公里油耗偏高、车辆行驶里程数差异度较大,违章记录较多、人员调配不合理等情况,掌握问题根源,对症施策,打通管理中的梗阻,科学有效调整工作方案。
三是报销制度补益。除按照政府统一规定,在工资里足额发放定额交通补贴外,完善修订本单位差旅费报销规定,对报销金额、报销流程、报销审批做了细化,对公务出行保障范围以外的交通补助加以足额保障。出本市范围外自驾车出行按照里程数加过路费予以补助,本市范围以外的公共交通出行,按照定额给予交通补助,对于在本市范围10公里以外的额外给予补助,形成了成熟的货币化补给制度。
一是指尖化操作。依靠信息化手段,实现指尖上汽车调度,申请、审核、派车、回场、反馈实现全流程操作。便捷化的界面操作,无延时的动态实现,大幅提升派车精准度,提高派车效率。依托派车平台,结合内控制度规定,设定派车申请、用车审核权限。本市范围内由部门负责人对用车理由审核,本市范围以外需经分管领导审核,后由车队负责人进行终审,符合规定下在系统内点击调度车辆,调配驾驶员。任务完成后,乘车人员对驾驶员在流程内进行满意度评价。
二是集约化管理。严格把关公车运行经费支出,实行部门负责人和车队长双人把关制。驾驶员提出维修保养申请,由车队长查看车况负责初审,再提交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发维修单,大额维修提交分管领导审核。通过层层审批规范维修保养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经费支出。取消车辆一车正副卡,实现公务车辆加油一车一卡,加油卡与车牌捆绑对应,严格加油卡只用于对应车加油,堵塞加油漏洞。根据“定人定车”包干管理规则,推行车辆百公里油耗公示制度,对同类车型油耗低的驾驶员给予奖励,发挥老师傅“传帮带作用”,传授驾驶技巧,提高驾驶人员文明行驶、科学行驶的能力水平,从而压降汽油损耗。
三是科学化调度。为提高车辆保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对车辆调度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调度。每个部门有内勤综合统筹负责部门内部用车申请,用车申请采用提前申请为原则,临时急用为例外模式,便于派车员提前做好派车规划,对同一路线申请进行科学合并,充分释放“合并同类项”的派车效能,对人力和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固定时间发车,便于办公人员提前安排好工作,统一乘车前往,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一是教育管理明权责。将驾驶人员纳入支部管理,通过党建引领,提升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建立定期学习制度,组织学习交通法规、安全行车以及车辆使用管理规定等相关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规范至上”的理念。引导建立规范化、流程式操作模式,形成出车前检查车况、驾驶时遵守交规、回场后反馈问题等标准化操作。不定期开展警示教育,通过案例使警钟长鸣,从源头上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二是绩效考评提质效。注重抓好三个方面考评:出勤情况考评,包括迟到、早退、不及时请销假等;部门评议考评,年度对驾驶员的车辆卫生、服务态度、安全驾驶、完成任务等情况向各部门征求意见;遵纪守法情况考评,包括违章驾驶、乱停乱放、公车私用,以及因违章违纪造成事故等。考评量化计分,通过排名排序倒逼驾驶员以更过硬的驾驶技术、更良好的服务态度投入工作。将考评结果与年终绩效奖金挂钩,充分发挥考评的激励促进作用。
三是监督管控成常态。车辆管理部门联合纪检监察部门不定期对公车使用、车辆入库、违规停车等情况进行明察暗访、突击检查、并将相关情况进行通报。充分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对公车出行进行24小时监控管理,查看行车轨迹、目的地比对,运行时长,全面掌握公车公务出行情况,确保公务车辆安全、高效、规范运行。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日期对所有车辆严格管控,一律统一存放,杜绝公车私用,严禁公车在院外过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问责原则,确保责任到人,绷紧依规使用的弦。
一是车辆老旧,但更新门槛过高。有的地方规定车辆使用年限10年以上且行驶里程30万公里以上可以更新,在用车辆尚未达到该双重更新标准的情况下,实际车况不甚理想,特别是使用频次更高、年平均行驶里程更多的公车,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均无法与新车比拟,因车辆老旧严重,故障频发,维修养护成本高,总体经费难以压降。
二是年龄老化,但工资待遇难提升。专职驾驶员年龄层偏高,年龄结构老化。出于对年龄和生病人员的照顾,紧急用车和长途派车只能集中在个别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人员身上,导致工作分配难以做到均衡。另外,根据工资核定,驾驶员全年收入为全额拨款。该标准由市统一核定,若每年没有增长机制,缺乏经费补充渠道,薪资水平现状难以真正充分调动驾驶员的积极性。
三是维保定点,但比价议价不足。根据定点维保的要求,车辆在定点的多个厂家内选择维修,维修项目设置最高限价。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在选定维修单位后,便长期不变更,对于维修价格照单全收,开多少价就是多少价。对价格不善于与市场比较,不善于与其他定点单位比较,不善于与不同时点比较,本着惯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应付了事。对节约公车运行经费的责任感不强,导致本可以压降的费用白白流失。
一是综合施策,科学更新配置车辆。目前的公车更新条件标准过高,建议相关部门能适当调整更新门槛。本着经济适用、节能环保、保障公务、节约适用原则,能有弹性选择更新的可能性。对每个单位的实际用车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如政法部门警车使用频次高,长途跑得多的车虽未达到更新标准,但出于对安全考虑,根据车况降低更新标准,比如降低年限或者放开需达到年限和里程双重标准的要求。机关单位本着负责、节约原则,对达到更新年限仍能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对虽未达到更新标准,需提前更新的,主动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并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争取财政资金的同时用好政法转移资金,为车辆更新配置留足资金。
二是管护结合,激发队伍内生动力。针对年龄结构老化、积极性不高、服务劲头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对上加强沟通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工资待遇上每年能有一定的增幅,提升待遇水平,从而调优人员机构。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意识教育,增强驾驶员的职业意识,从思想上明晰自己的定位,加强驾驶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培养驾驶员的工匠精神。将驾驶员与在编正式人员同等对待,同管理、同教育,加倍关心关怀,及时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提升其职业尊荣感,激发工作激情,在车辆保障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绿色优先,压降运维成本。更加规范有序推进公务用车使用登记和公示制度,严格实行公务用车保险、维修、加油集中采购和定点制度,建立单车油耗、运行费用核算和节奖超罚制度。加强公车运行经费成本考量,实行定点单位间的常态化比价,定点单位服务项目的常态化议价。对社会车辆租赁补给方式做科学的成本核算,可租可不租的不租,能租小的不租大的,能租一辆不租多辆。车辆更新时,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逐步扩大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提倡“绿色环保”公务出行方式,积极打造绿色行政机关,倡导采用绿色、节能、环保的公务出行方式。鼓励人员使用公共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做绿色发展的表率,降低公务用车不必要消耗。
四是依规行事,涵养担当廉洁风气。公车管理干部要主动担当作为,对公车管理渗透到每一个细节,对压降公车运行费用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做到有漏洞必堵,有问题必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杜绝违纪违法在公车管理环节发生,严禁公车私用、私车公养,不得在领取公务交通补贴的同时违规使用公务用车。强化制度制约,列出公车使用的正、负面清单,既规定可用的范围条件,也划出政策红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续推进标本兼治,让“车轮上的腐败”无处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