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帝王服饰中“十二章”纹样的排列、造型比较及影响因素

2021-05-07 08:54雷文广
丝绸 2021年4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丝绸纹样

摘要:为了研究明清两代帝王服饰“十二章”纹样的关联性与差异性,文章通过对存世的博物馆馆藏实物、帝王画像、古籍绘本的研究和对历史文献资料分析,用相互印证的方法比较两代“十二章”纹样在使用、排列布局及造型特征上存在的差異性及关联性。研究表明,明清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样布局排列严谨有序,两者的纹样等级顺序排列基本相同,但在纹样的排列方式及位置布局有差异;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题材相同,在纹样造型方面,清代乾隆时期与明代相似度高,至清中期与明代差异较大,纹样造型逐渐形成清朝特色。

关键词:明清时期;丝绸;帝王服饰;“十二章”纹样;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TS941.12;K89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2021)04008708

Abstract:Inordertostudythecorrelationanddifferencebetweenthe"twelveheraldries"patternsonemperorscostumesinMingandQingdynasties,byinvestigatingthesurvivingobjectscollectedinthemuseum,emperorsportraitsandancientpicturebooksandanalyzinghistoricaldocuments,thispapercomparesthedifferenceandcorrelationbetween"twelveheraldries"patternsintwogenerationsinuse,layoutandshapecharacteristics.Theresultsshowedthatthe"twelveheraldries"patternsonemperorscostumesinMingandQingdynastieswerearrangedinarigorousandorderlyfashion.Theywerebasicallythesameinthearrangementbyrank,butdifferentinthearrangementandlayoutofpatterns.Theyhadthesamesubjectmatters.Intermsofshape,thesimilaritybetweenQianlongsReignoftheQingdynastyandtheMingdynastywashigh,butthedifferencewaslargeinthemid-Qingdynasty.ThepatternshapegraduallyformedQingcharacteristics.

Keywords:MingandQingdynasties;silk;emperorscostumes;twelveheraldries;comparativestudy

作者简介:雷文广(1985),男,讲师,主要从事服饰文化及理论的研究。

明清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样反映了以汉、满两族为主体政权时使用传统文化符号的差异性。已有学者以断代史及门类史方法进行大量论述,尽管可以揭示某一朝代“十二章”纹的特征,但是,这不能反映朝代更替的背景下,纹样在继承与创新上的前后关联性及差异性。本文依据故宫博物院、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馆藏明清时期帝王服饰实物及画像,结合明定陵出土文物、明代《三才图会》中的绘本图像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重点对明清两代帝王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的使用、排序布局、造型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揭示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之间的关联性及差异性,对现存明清帝王服饰的年代判断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现代礼服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1 明清帝王服饰中“十二章”纹样概述

“十二章”即十二种纹样,又被称为“文”“文章”“服章”“彩章”或“衣章”,是中国帝制时代帝王专用的服饰纹样。“十二章”纹样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种[1]。关于“十二章”纹样较早的史料记载为周代《尚书》卷五:“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以五色,作服,汝明。”[2]著名学者孙机认为“十二章”纹在先秦时并无此制,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制定服制时,未见“十二章”的痕迹。西汉以后,经过诸经师诠释,到东汉明帝遂采东平王苍的建议,袭“十二章”之服。自此以后,形成定制,为唐代所沿袭[3]。十二种特殊纹样经过儒家的不断诠释并赋予象征性意义,最终演变为帝王服饰的专属纹样,成为帝王服饰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

明代“十二章”纹样主要用于帝王的冕服上,清代的衮服上无全章的“十二章”纹样,“十二章”纹样主要用于帝王的朝服和龙袍上面,从道光时期开始在女性吉服上出现“十二章”纹样直至清末,反映了明清两代在继承和使用传统汉文化符号的差异性,如图1所示。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在服饰文化制度上提倡恢复汉族文化传统,帝王服饰继承了汉族传统礼制,采纳了历代冕服的形制,将象征权力及帝德的“十二章”纹样保留于冕服之中。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帝王冕服玄衣黄裳,十二章,衣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4]明太宗规定“衮服玄衣纁裳,绣十二章纹,其中玄衣八章,纁裳四章”;《明世宗实录》记载“玄衣黄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其序自下而上,为衣之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序自下而上,为裳之六章”[5]。明代“十二章”纹样定制始于朱元璋时期,而后经过明太宗和明世宗两朝修订,最终确定并沿用到明末。清代入关前,帝王服饰上没有“十二章”纹样,在入关初期强制推行满族传统服饰的改革,在帝王服饰上服装款式恪守满族遗风,而纹样方面,主张“润色章身,即取其文”,在顺治、康熙、雍正时期的帝王服饰中很少有“十二章”纹样,直至乾隆朝,随着帝王服饰制度逐步完备,“十二章”纹样开始在帝王服饰中使用,并逐渐形成明确的图案分布定式,在帝王、皇后的礼服和吉服上固定使用[6],并在祭天地、朝会、节庆日、日常等场合穿着。明清两代延续了帝王服饰中表帝德和权力的“十二章”纹样,以表统治者权力和正统地位,说明“十二章”纹样在帝王服饰制度的重要性及权威性。

2 明清帝王服饰中“十二章”纹样的排列布局比较

通过把明代帝王画像、定陵出土帝王文物及博物馆传世清代帝王龙袍进行实物分析,将明代定陵出土衮服与清代龙袍含有“十二章”纹样进行比较,分析明清两代帝王服饰中“十二章”纹样在排列顺序、方式、位置上布局的共同点及差异性。

2.1 纹样排列顺序的比较

“十二章”纹样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遵循“天人合一”的观念,形成了天象、自然物象相应的排列形制。乾为天,在上,是衣的象征;坤为地,在下,是裳的象征,因此,衣上而裳下,衣尊而裳卑。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纹样;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纹样。这种排列顺序显然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十二章”纹样出现尊卑之别,其且在排列顺序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

明代“十二章”纹样形制始于明朝初期,期间“十二章”纹样位置布局在明太宗和明世宗时期有局部调整。虽然,明代章服制度经过多次修改与变动,但是,明代“十二章”纹样的尊卑排序是一致的。明定陵出土的衮服“十二章”纹样排序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在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在裳,其尊卑排序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清代帝王服饰基本沿袭明朝章服制度,其“十二章”纹样排序相对固定。清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据《清会典》记载“朝服,色用明黄,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清代帝王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排列布局与坐标线的主从关系相对应,如横标线重于纵标线,左标线重于右标线,前标线重于后标线[7]。因此,以领口为中心,日纹在左,月纹在右,星辰纹在前,山纹在后,按纹样的重要性排序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其纹样尊卑等级排列与明代基本相同,仅黼黻两章排序与明代存在差异,明代黼黻两章在下裳,而清代黼黻两章在上衣胸前。由此可见,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的尊卑排序的相同性,说明两代“十二章”纹样在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其传达的图案含义及功能相同,都用于象征帝德与权力,都是因等级制度的需要被继承下来,两者的用途和图案含义都是一致的。

2.2 纹样排列方式的比较

明代定陵出土冕服中“十二章”纹样分布在正前面的两肩、两袖、下裳部位,呈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其纹样布局呈对称式排列。除日、月、星辰三章外,其余九章每章两个按中轴线呈左右对称排列服装前身,反映其在帝王服饰中的重要性及严谨性。

清代“十二章”纹样分布以领口为中心向服装正前、后背呈十字型对称构架分布,其排列方式与明代差异明显。清代“十二章”纹样也采用对称式排列,与明代每章两个进行对称不同,其用两种不同的纹样搭配成对进行左右对称,日与月、星辰与山、龙与华虫、黼与黻、宗彝与藻、火与粉米排列左右形成十字型对称(图2)。明清两代“十二章”纹都采用对称排列,其主要原因是传统服饰形制多为左右对称式,纹样采用对称排列更方便安排。另外,对称排列具有稳定、均衡的视觉效果,符合统治者祈求江山稳定的心理。

2.3 纹样位置的比较

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都采用上衣下裳的排列布局,但两者略有不同,明代定陵出土冕服中“十二章”纹其上衣六章,下裳六章,清代“十二章”纹样为上衣八章,下裳四章。明定陵出土衮服,经专家复原纹样位置布局如图2(a)所示,衣六章,日月在两肩,星辰、山在后,龙、华虫在两袖;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为每章左右各一排列,与《明世宗实录》史料记载和明代王圻《三才图会》绘制皇帝冕服中的“十二章”纹样位置布局相同,明世宗画像中衮服位置布局亦是如此。清代“十二章”纹样位置分布,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博物馆馆藏清代道光黄绸盘金绣“十二章”龙袍传世实物来看,位置布局如图2(b)所示,上衣领前列三星,领后为山纹,右肩有兔,代表月亮,左肩肩部日中

有乌,代表日;右胸为黼纹,左胸部为黻纹,后背正龙下方为龙纹,左下方为华虫纹,上衣共有纹样八章。下幅共四章[8],前身右为火纹,左为粉米;后身右为藻纹,左为宗彝纹。清代“十二章”紋样位置布局与明代差异明显,如明代华虫及龙纹在肩袖部,星辰纹在后领;清代华虫及龙纹在后背,星辰纹在前领。

3 明清帝王服饰中“十二章”纹样的造型特征比较

3.1 日、月、星辰纹样

日月星辰三章居“十二章”纹之首,明代日纹在左、月纹在右,星辰纹在背。清代日纹在左、月纹在右,星辰纹在前[9]。明代日纹为圆形红色地上面饰“三足乌”,圆形红日下方常衬托云纹,造型饱满,其三足乌造型为头朝左,尾向右,呈展翅飞翔状;清代乾隆时期,造型与明代基本相同,到同治时期,三足乌造型不再呈展翅飞翔状,圆形红日下方不再有云纹衬托,整体造型略单薄[9]。明代月纹为圆形白色地上饰玉兔站立在玉树下捣药纹样,玉兔倾斜站立与捣药器物呈三角形构图,圆形下方有祥云;清代乾隆时期,造型在明代的基础上,在圆形中添加山纹,造型更加饱满。到同治时期,月纹造型趋向简单,不再有玉树、山纹及衬托云纹,只剩下玉兔站立捣药纹样。明、清两代星辰纹样基本相同,纹样呈连缀三星的三角造型,纹样的差异主要是三角的间距有长短变化。

可见,清代乾隆时期日、月纹样借用了明代的造型,纹样构图饱满、神态生动,两者差异不明显。到清中后期,日、月纹构图简单化,两者在纹样构图、造型上差距日益显著,反映了清代前期由于满族没有表等级秩序的章服制度,把明代“十二章”纹样造型借鉴到清代帝王朝服及龙袍中,至清中期在明代样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逐渐形成清代特色的“十二章”纹样造型,如表1所示。

3.2 山、龙、华虫纹样

山龙华虫三章在上衣部位,其重要性仅次于日月星辰纹。明代山纹在领背部,龙纹和华虫在肩袖部。清代山纹在领背部,龙纹、华虫在背部。明代《三才图会》中山纹为类似山峰状,用不规整的三角形叠加而成,整体呈三角形;清代乾隆时期山纹为岩石堆积状。至清代道光时期,山纹用大小不一且较规整的三角形叠加组成,整体呈未盛开的荷花状(表1)。

明代龙纹造型为一升一降两龙面面相对形态,两龙纹左右对称、右升龙、左降龙。龙纹头部扁长,嘴部张开且扁长,无须,身体呈S型扭曲,扭曲幅度不大、四肢有力、龙爪锋利。清代“十二章”中的龙纹造型为一升一降两龙面面相对形态,乾隆时期为右升龙、左降龙,至道光时期改变为左升龙、右降龙、两龙倾斜45°角面面相对且中间加饰火珠,龙身周围添加火纹,整体图案呈方形,其龙纹嘴部张开,嘴部有须,身体呈S型且扭曲幅度大。明代龙纹造型简洁大气,充满活力,整体气势威严、肃穆、庄重,通过局部细节的刻画来增加神韵和气势。清代龙纹造型复杂,但显老态,通过身体大幅度扭曲及张牙舞爪的姿势刻画凶猛之态,缺乏神韵,显得有形无神(表2)。

华虫的造型来源于五彩雉鸡,明代华虫纹整体身型为头平视,尾部上翘,脚踏云纹;其嘴部闭合、头上有冠、颈部圆润、身型与颈部粗细相差不大,尾部有两根长尾羽毛。清代华虫纹整体身型为头上扬、尾部向下、双脚站立;其嘴部张开,头上有冠,颈部纤细,身型与颈部粗细相差较大,尾部有两根长羽毛,左右旁伴随多根短羽毛呈发散状展开。明代华虫纹头部、颈部、腹部圆润且粗细相差不大,身型短且尾部上翘,体态轻盈。清代华虫纹头部小、颈部纤细,腹部至尾部逐渐变大,身型较长且尾部向下,体态略显笨重(表3)。

3.3 宗彝、藻、火纹

宗彝纹样由两个杯祭器组成,祭器上分别饰有一蜼一虎,蜼是一种体形较大的长尾猿,其长尾巴往外绕身而掩鼻,以表示其智慧;虎的尾巴拖地。明代宗彝、藻、火纹在下裳,清代宗彝纹在下幅后身的左边,与右边的藻纹相对,火纹在下幅前身的右边,与左边的粉米纹相对。明代蜼双腿直身而坐,两手垂放在膝盖处,其尾巴绕身至鼻子,虎前肢伏地、后腿坐地、尾巴拖曳在地;清代蜼造型基本相同,至同治时期,蜼的尾巴变短,不再绕身至鼻子,虎前肢不再伏地,后腿坐地,尾巴拖曳在地,尾部比明代明显变长。

藻的造型来源于水藻,纹样由叶和茎组成。明清两代藻纹差异明显,明代藻纹由一枝茎叶卷曲成圆形的图案,其茎纤细且弯曲,叶片细长呈条状;清代的藻纹由一枝茎叶分叉成方形的图案,其茎较粗且弯曲幅度不大,叶片较短且宽。明代火纹由火焰弯曲成水滴形的图案,其火焰自下而上蜿蜒蔓延;清代火纹由细长而弯曲的火焰构成方形的图案,其火焰密集而细长。

明清两代的藻纹、火纹造型关联性不大,其轮廓造型上差异明显。同一个纹样主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传统服饰文化具有的包容性,如表3所示。

3.4 粉米、黼、黻纹样

粉米造型来源于米粒,纹样由米粒聚集而成。明代粉米、黼、黻纹按上下顺序依次排列于下裳,清代粉米纹在下幅后身,黼位于前胸部左边,与前胸部右边黻纹相对。明代的粉米纹由梭形米粒汇集成圆形图案,用梭形米粒围绕成圆形边缘,圆形内部用梭形米粒竖形排列,一般为4~6列;清代的粉米纹由圆形米粒汇集成圆形图案,有圆形弧线勾勒边缘,其构图以一颗圆形米粒为圆心向四周发散3~5圈,呈多圆同心“聚米”状排列。黼与斧发音相同,黼纹造型为斧头。明代黼纹由斧身、斧刃及斧柄三部分构成,斧身用蓝色,斧刃用白色,斧身与斧刃之间的分割明显;清代黼纹由斧身和斧刃二部分构成,斧身和斧刃之间的分割不明显,斧身用蓝色,斧刃用白色,斧刃于斧身之间通常用晕色法进行色彩过渡,斧头的底部常饰“卐”字纹。黻纹由两“弓”相背组成,隐喻臣民背恶相向善。明清两代黻纹造型相似,明代两弓相背的距离约大于清代,如表4所示。

4 影响明清帝王服饰中纹样差异的主要因素

4.1 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造就排列方式的差异

对于客观世界纷呈杂陈的“象”的认识分析,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主导趋向,决定着传统服饰形制制定的基本方向和方法[10]。“象”是以形象的方式去把握客观世界的动态之象,“十二章”纹样是帝王服饰上的象征性符号,具有直接映像性,能够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某些现实关系。如日、月、星辰为三光,所谓“三光垂象表天地”,用来体现宇宙万物之道,从而体现帝王之德。“象”包括萬事万物,对不同的客观世界的择取与分类就形成了“取象比类”的方法。“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只要功能相同或相似即是同类。“十二章”纹样排列方式是根据“取象比类”的方法,依据事物表现于外的“象”,尤其是“假象”中的想象和形象归类联想而形成。根据“象”的功能性进行分类,而同一种事物通常存在多种功能,因此,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题材相同,但是排列方式有所不同。明代“十二章”纹样在“复衣冠如唐制”意识形态下,继承了汉唐以来的位置布局;清代“十二章”纹样根据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排列方式进行了重新布局设置,如黼、黻、藻、宗彝在前表社稷,龙、华虫、火、粉米在后表民生。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上衣下裳形制与汉唐以来的传统礼制一脉相承,两代“十二章”纹样的尊卑等级顺序排列基本相同,而在纹样的位置布局及排列方式这两方面差异明显,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4.2 民族文化碰撞造就服饰观念的差异

明清两代帝王的章服制度制定与修改都是以帝王为主导,在传统哲学思想的框架下,学士根据帝王的具体要求和治国思路,反复考证和研究传统礼服制度后共同考订,其章服制度既符合治国方略,又与汉唐以来的服饰制度和规范一脉相承。明清两代把汉族传统的“十二章”纹沿用到帝王服制中,两者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和确定其正统地位。在服饰观念上,明代主张恢复汉族传统服饰形制,其实质是恢复“中国之礼仪”,以礼治天下[11];清代早期恪守满族服饰形制,至乾隆时期逐渐形成在服饰款式上保存满族特色,而在服饰色彩及纹样上吸取汉族传统服饰元素,形成汉族与满族兼容的服饰特色。因此,虽然明清两代帝王服饰中都饰有“十二章”纹样,但是,两者对待传统汉族服饰文化的观念有所不同,明代是主动且全面的恢复汉族传统服饰,而清代是被动且局部接受汉族传统服饰,反映出汉族、满族两者民族文化碰撞所带来的服饰观念的差异。

4.3 审美变迁造就纹样造型的差异

明清时期的官服纹样主要为自然描摹类,其形象来源自

然[12]。明清两代的“十二章”纹样,纹样题材虽然相同,但是,纹样造型有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受到不同时代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影响。明代服饰纹样具有严谨有序、庄重华丽的审美特征,如明代“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纹样,纹样构图严谨饱满、造型生动。清代早期服饰纹样受明代影响较大,到清中后期逐渐形成满而精的审美趋向,服饰纹样繁杂多样,做工精致。清代“十二章”纹样乾隆时期的造型与明代差异不大,至中期“十二章”纹样逐渐简化,且纹样面积小,在繁杂的纹样中很难辨识,但其工艺依据精致。因此,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的造型差异显然受到时代审美变化的影响。

5 结 语

明清帝王服饰“十二章”纹样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即两代的“十二章”纹样题材相同,其差异性体现在纹样的使用、排序、造型上。“十二章”纹样在明代帝王服饰的冕服及清代帝王服饰的朝服、吉服中使用,是明清两代帝王服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两代在“十二章”纹样的尊卑排序相同,其尊卑排序显能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与汉代以来的等级排序一脉相承,反映出“十二章”纹样延续性与正统性,但是,在纹样的排列方式、上下顺序、使用部位上明清两代存在差异。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的纹样题材相同,在纹样造型上,明代不同时期的“十二章”纹样基本相同,而清代经历了承袭明制到形成特色的演变过程,在日、月、星辰、龙、宗彝、黻纹样中,清乾隆时期造型、构图与明代相同,基本上沿袭了明代样式,差异不明显;清道光时期“十二章”纹造型与明代差异更加明显,反映了清早期“十二章”纹样继承了明代样式,至清中期“十二章”纹样在明代样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改变,其纹样造型逐渐形成特色。

参考文献:

[1]崔圭顺.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6.

CUIGuishun.AStudyontheImperialCoronalClothingofthePastDynastiesinChina[D].Shanghai:DonghuaUniversity,2006.

[2]李学勤.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6.

LIXueqing.ShangSuZhengYi[M].Beijing: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1999:116.

[3]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339.

SUNJi.OnAncientChinesePublicOpinionClothing[M].Beijing:CulturalRelicsPublishingHouse,2001:339.

[4]明太祖实录.洪武元年十一月甲子[M].卷三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65-88.

TheRecordofEmperorTaizuofMingDynasty.NovemberJiazi,theFirstYearofHongwu[M].Volume36.Shanghai:ShanghaiBookstorePublishingHouse,2015:65-88.

[5]明世宗实录.嘉靖八年五月庚子[M].卷一〇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32-70.

TheRecordofEmperorSizongofMingDynasty.Gengzi,May8,Jiajing[M].Volume101.Shanghai:ShanghaiBookstorePublishingHouse,2015:32-70.

[6]李理.论明宫廷服饰对清宫服饰的影响[J].故宫学刊,2014(2):167-184.

LILi.OntheinfluenceofMingcourtdressonQingcourtdress[J].TheImperialPalaceJournal,2014(2):167-184.

[7]魏佳儒.清末十二章龙袍:“十字型”结构与纹章规制[J].艺术探索,2015(3):167-184.

WEIJiaru.TwelvetypesofdragonrobesinthelateQingdynasty:"crosstype"structureandregulations[J].JournalofArtExploration,2015(3):167-184.

[8]刘瑞璞.清古典袍服结构与纹章规制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226-230.

LIURuipu.StudyontheStructureandEmblemRegulationofQingDynastyGowns[M].Beijing:ChinaTextilePress,2017:226-230.

[9]李晓君.清代龙袍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意蕴[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80-90.

LIXiaojun.TheCharacteristicsandCulturalImplicationoftheDragonRobesintheQingDynasty[M].Shanghai:DonghuaUniversityPress,2014:80-90.

[10]诸葛凯.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48-49.

ZHUGeKai.TheReincarnationofCivilization:theCourseofChineseCostumeCulture[M].Beijing:ChinaTextilePress,2007:48-49.

[11]王熹.明代服飾研究[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47.

WANGXi.StudyonCostumeinMingDynasty[M].Beijing:ChinaBookstorePress,2013:47.

[12]王渊.明清文武官补子纹样的辨别[J].丝绸,2013,50(8):55-62.

WANGYuan.RecognitionofBuzipatternsforcivilandmilitaryofficersinMingandQingdynasties[J].JournalofSilk,2013,50(8):55-62.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丝绸纹样
拯救“濒危”花纹
战国时期带钩的纹样艺术特点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丝绸情调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丝绸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