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华
深秋时节,孩子们走进幼儿园的柿园,晶晶弯下腰捡起一个柿子说:“柿子掉在地上,摔裂了。”海阳也捡到一个柿子说:“柿子上有个小盖子。”佳霖仰着脖子说:“柿子怎么还没长大呀?”可儿说:“有的柿子变红了,有的还是绿的……”回到活动室后,孩子们仍然热议着刚才在柿园的发现,看到他们对柿树这样感兴趣,教师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资源“柿园”,展开了以“幼儿为中心”的微课程实践与探索。
教师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依据,遵循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利用幼儿提出的问题生成“柿园”微课程的内容,把幼儿当作有能力的、有自信的学习者。通过仔细观察幼儿对“柿园”存在的兴趣,及时梳理和整合对小班幼儿有益的经验,教师在此基础上生成了科学活动“柿子树”、手掌印画活动“丰收的柿子树”、生活活动“柿子催熟记”“剥柿子”、探究活动“柿子颜色的变化”、音乐活动“柿子红”、语言活动“柿子”、实践活动“摘柿子”“柿园寻宝”等,由幼儿问题生发的微课程内容逐渐丰实。
关注幼儿获得完整经验是教师开展“柿园”微课程的指导思想,为此教师尝试在区域游戏中融入“柿园”的相关内容。教师将每周采摘下来的柿子投放到生活区,幼儿通过看、摸鉴定柿子的成熟度,软的熟柿子放在橙色盘子里,进行剥柿子游戏,剥好的柿子果肉拿到“迷你小厨房”,幼儿参照图示,打碎果肉,加入白糖,放上一小片柠檬,做出酸酸甜甜的柠檬柿子饮,跟同伴分享;剥下来的柿子皮,把它投放到美工区进行柿皮的艺术创造,一幅幅柿皮贴画就此诞生;硬的生柿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催熟,一种跟苹果扎在一个口袋里,一种用白酒擦拭柿子表面,观察哪种方法能更快催熟柿子,幼儿每天去观察并用笑脸贴纸表示已经催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益智区的幼儿根据柿子颜色进行“黄橙黄橙”的规律排序,萌发简单的推理能力;阅读区教师投放了适合小班幼儿阅读的绘本《柿子柿子》,绘本中的柿子变变变,变成了毛毛虫、一摊柿子汁、变成甜甜圈……百变造型让幼儿非常惊喜,每看一页到处找柿子的身影。
追随幼儿兴趣是“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的核心,教师怀着包容的心态,耐心倾听幼儿的语言,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追随幼儿的关注点,开展“柿园”主题探究活动。如户外活动时,幼兒走进柿园,目光总是会被树上黄色的柿子吸引,他们会仰起脖子看一看,踮起脚尖去摸一摸,于是,教师设计了“观察柿子任务书”,幼儿从柿园回来后,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任务书上做好标记,在持续观察的过程中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柿子颜色及手感的变化过程,发现柿子颜色与味道之间的关系。
秋去冬来,柿园里的柿子越来越少,幼儿对柿园的关注依然在继续,他们看着光秃秃的柿树,拿着放大镜弯腰寻找泥土里的虫子,进行了“柿园寻宝”的活动。菱菱发现了地上的野草,他觉得这是长在柿树下的“小树”;锦宏发现一段细细长长的“水管”,门卫师傅告诉他那是柿树的根露在了外面,于是锦宏和他的小伙伴发起了保护柿树的活动,他们给柿树根盖上厚厚的泥土,帮助柿树顺利度过冬天。
“柿园”微课程着力于创设激发幼儿好奇心、自主性、主动性的环境,教师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将自己的身体和各种感官投入其中。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重视幼儿的学习过程,并不在意最终的学习结果。如美工区里,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提供合适的支架,投放柿皮艺术图片供幼儿欣赏,制作了柿皮贴画的分解图示,支持幼儿展开柿皮艺术的想象与创作;益智区提供了放大镜、手电筒等多种探究材料支持幼儿观察三种柿子的变化;柿园中,教师投放了剪刀、放大镜、绳子、彩笔、画纸、席子、蛇皮袋等材料,为幼儿的柿园游戏提供支持。除了创设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区域环境,教师还创设了“柿园”主题环境,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下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柿子显著特征——观察柿子颜色变化——柿园寻宝——柿园里的野草等一系列活动的学习轨迹,呈现幼儿探索柿园的经验发展,激励幼儿探索柿园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