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淳
近年来,政府建设幼儿园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大批新教师进入岗位。在一次幼儿园教研社团沙龙活动中,我们了解到新教师们在家长工作中存在一些困惑。
情境再现
新教师小A:我们班级的家长沟通工作全由老教师做的,家长都不太与我联系。
新教师小B:我们班级家长都习惯找比较有经验的搭班老师进行沟通,主动和我沟通的情况很少,和我搭班的老师家长工作经验很丰富。
新教师小C:日常工作中,我很想找家长们沟通,可是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我先跟搭班老师学习。
我的分析
新教师入职后,不仅要适应自身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更要尽快进入教师角色。从新教师的讨论中,我们归纳出新教师在面临家长工作时遇到的共性问题:
1.家长不和我沟通怎么办?
2.家长工作中如何与家长对话?沟通内容是什么?
我分析了家长与新教师两个方面的心理状态——
家长方面:新教师专业经验不足,自然找成熟教师进行沟通。新教师方面:家长与自己沟通较少,但有搭班师傅在,自己可以慢慢适应、学习。
剖析家长面对新教师的沟通心态,我们在指导新教师家长工作时,要特别注重引导新教师建立家长工作自信心,去掉有搭班教师的“依赖感”,鼓励新教师尝试独立进行家长沟通工作。
我的策略
1.建立自信:行之有“道”
新教师在家园沟通工作前最需要做好的是自我心理建设。一些新教师对与家长沟通存在畏惧心理,认为家长对自己不信任,干脆就避免与家长沟通。实际上新教师对于家长沟通工作,必须建立起足够的自信,让家长感受专业,交予信任,这也是提升和施展自身专业能力的机会。
在进行家园沟通前,新教师树立自信需要行之有“道”,即是“换位思考之道”,站位在家长的视角考虑问题。例如,新教师发现家长较少与自己沟通,这时需要分析具体原因:是自己專业能力的原因吗?是自己交流语态、语言的组织运用问题吗?如果是因为自己的专业能力不足以取得家长信任,那么新教师可以抓住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访等各种方式,向家长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消除家长对新教师的固有印象。如果是语言的组织运用问题,就要事先思考完善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打好家长沟通交流腹稿。
2.立足观察:言之有“物”
在进行家园沟通前,新教师树立自信还需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即是“日常观察与经验准备之物”。
一是通过观察,建立幼儿发展数据库。我们建议新教师们每天固定观察一定数量的班级幼儿,通过文本观察记录的方式,一方面让新教师对观察幼儿有基础实践,另一方面让新教师通过文本记录的方式收集家园沟通的资料,让新教师面对家长有话可说,有案例可讲。这样做的优势在于:主动交流,能够快速加深家长对新教师的专业印象,只有新教师态度主动,观察敏锐,才能获得家长信任。
二是通过预设,助力新教师做好准备。面对新教师们认为家长工作有成熟教师带教的心理,我们对结对师徒提出合理化建议:在首次由新教师独立承担的家长交流工作前,由成熟教师充分设计与指导,用预演、排练的形式先帮助新教师进行前期心理铺垫。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新教师就会胸有成竹,充满信心。
转变实效
对于新教师的集体案例分享和策略实施情况,我们通过家长满意度问卷、教师访谈等方式得到反馈。
1.家长反馈:在家长半日活动、各类亲子教育活动、日常沟通交流中,班级中的新教师都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特别是对孩子的观察细致周到,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细心爱护。
2.搭班老教师反馈:通过有针对性的演绎,最显性的变化是新教师日常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次数变多了,交流的主动性、独立性变强了。
3.新教师感受:通过一次次的实践经历,新教师不再对老教师有依赖感,而是勇于用自己的诚恳态度、专业实践,获得家长的信赖与肯定,对后续班级管理工作、家长沟通工作都具有促进作用。
情境再现
新教师小A:我们大班的家长经历了两年的寒暑假家访,对家访都没有什么新鲜感了。他们觉得无非就是老师说些孩子的发展情况,家长根据老师的建议去执行。
新教师小B:对,我们班级家长在接到老师要上门家访的电话时,就委婉表示老师不用来家访。
新教师小C:不仅是新教师,许多老教师也认为新生的家访工作比较有效果,面对老生的家访工作,家长都没有新鲜感。
我的分析
面对新教师们提出的疑问与困惑,我们需要带领教师们拓展思路,研究家访新形式。我们首先帮助新教师分析:为什么家长对家访工作失去“新鲜感”?如果你是家长,会喜欢什么形式的家园联系活动?采取家长问卷调查的方式是否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新教师的优势在于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更倾向于打破常规,进行创造;老教师的优势在于经验丰富,能够把握教育理念,给予相关指导建议。因此,我们以“倾心每一个,倾情每一天”为教师行为理念,融合新教师与成熟教师各自优势,计划进行一次新教师“家访”工作的变革创新——“倾情”家庭教育工作坊。
我的策略
1.拓展思维:改之有“据”
在进行新教师家访工作创新前,教师组织活动需要改之有“据”。这个“据”指的是数据、证据。数据来源于家长问卷调查;证据来源于活动前老教师提供的组织经验,活动中家长与幼儿的情绪、行为变化,活动后幼儿、家长反馈的建议和意见。
我们先进行问卷调查,征集家长喜欢的家访形式和内容。然后,基于家长的集中诉求,征询园级、班级家委会建议,转变固有的家访工作思路,将数据、证据作为指导新教师家长工作改变的基点,进行思维拓展。
2.抓住精髓:融之有“方”
在问卷调查后,我们开始打造新型的家园沟通形式——“倾情”家庭教育工作坊。家访工作作为一项针对性强、对个别幼儿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成为我园日常开展家长工作的基本方式。而“倾情”家庭教育工作坊则由家委会家长与新教师、成熟教师共同参与,开展具有主题性的小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新教师社团小组成员对家庭教育活动的发起人、参与对象数量、时间地点、家访形式与内容等进行了调整。在“倾情”家庭教育工作坊的实践研讨中,我们力图抓住家访工作的精髓:面对面解决家园合作难题、加强家园沟通力度,做到以主题式小组活动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让幼儿成为主动学习者、家长成为组织参与者、教师成为专业支持者。
3.家园合力:践之有“效”
在指导新教师开展“倾情”家庭教育工作坊活动时,班级家委会成员的参与与组织协调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新教师在与班级家委会成员沟通协调、征集意见的过程中,帮助新教师建立与班级家长进行深度合作的经验;另一方面,班级家委会成员的组织参与,能够带动家长配合教师组织实施班级沟通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班级家园共育活动实施成效。
转变实效:
1.家长反馈:通过每次有针对性的小组家园活动,让我们家长学习到老师和孩子交流的方法,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新教师对待孩子像朋友、伙伴般的交流方法,给予我们家长很大启发,具有借鉴意义。
2.新教师感受:我们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中获得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通过实操学习的方式获得组织设计亲子活动的经验,获得孩子、家长和搭班教师的肯定,内心很受鼓舞。
通过两则案例探讨和实践,我们认为:教育不是一条“单行道”,新教师的成长亦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枢纽站”。新教师成长需要专业的蜕变、成熟教师的指引和幼儿、家长的喜爱与肯定。充满思辨性的社团研讨和成功的实践经历能够为新教师的家长工作成长经历增加砝码,这就是教师专业成长与获得的“枢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