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绘本(Picture Books),就是图画书,17世纪起源于欧洲。它图画精美、文字简洁、情感美好,适合各种年龄段人群阅读。当下,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笔者从事小学绘本阅读研究近十年,不断尝试把文质兼美的国内外优秀绘本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挖掘绘本图文价值,在绘本阅读中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和创新力,以促进儿童高阶思维的发展。
一、读图有方,观察想象并重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在《如何给孩子读绘本》一书中指出:“绘本不是‘文+图而是‘文×图。绘本中的图也可以拿来读,作为语言来读,即使是抽象画,也能读出丰富的语言。读绘本,需要读文、图两种语言。读绘本的关键在于‘读图。”
读图的要诀是:第一次拿到绘本时,不读文字先读图:从封面开始,环衬、扉页、正文、封底,甚至是绘本的书衣、书腰、勒口等都不能放过。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仔细阅读,观察线、形、颜色和构图。这四者组合在一起,隐藏着叙述故事的力量。接着,要注意画中的细节。仔细地捕捉细节,故事的趣味性就会更加丰满地展现。在细心观察图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预测、想象、联想,激发他们不断阅读、探究的兴趣。
(一)从前往后看封面
封面是绘本的眼睛,蕴含着丰富的图文信息。封面上的图画一般包括故事的主人公或者暗示故事的主题。有些绘本的封面图画直接来源于绘本内页中的某一幅图片,由此,从封面可大致推测出故事内容。
看了封面后,我们不要急着翻页,有些绘本作家会把秘密藏在封面和封底之间,有些绘本的封面和封底连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我们称为“跨页”。因此,看完封面后,我们可以把封面和封底同时摊开来,从前往后观察图画,推测内容。比如,《花婆婆》这个绘本,封面和封底连在一起(如图1),我们可以看到海边山坡上迎风伫立的花婆婆,非常美丽、优雅,这个场面宏大的跨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主人公等信息。在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中,可引导学生预测或想象花婆婆在海边会做些什么,以此进入故事,感受花婆婆美好的心灵。
还有些绘本的封面和封底藏着故事的起因和结局。比如《第一次上街去》这个绘本封底:美伊和弟弟喝着牛奶,妈妈在为美伊磕破的膝盖贴上创口贴。再联系绘本的封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预测:第一次上街去买牛奶,美伊的膝盖是怎么受伤的?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绘本内页的兴趣。
(二)前勾后连看环衬
翻过封面,看到的就是环衬,连接封面与书名页的那个跨页叫前环衬,连接内页与封底的那个跨页叫后环衬。打开后就像蝴蝶的一对翅膀,所以也叫“蝴蝶页”。环衬上印着颜色或图案,我们要引导学生“前勾后连”地去仔细瞧一瞧,有些环衬的前后内容是一模一样的,有相同的颜色或图案。如《松鼠先生和月亮》这本书的故事,其实就是从环衬开始讲的,而且是一直从前环衬讲到后环衬。暗示着这是一个现实与童话交织的故事。《好饿的小蛇》这个绘本前后环衬图画几乎一模一样,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后环衬的画面上少了一棵苹果树,原来是被小蛇吞进了肚子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才能发现。
又如《小猪变形记》的环衬前后图案对称(如图2),前环衬中小猪仰视着长颈鹿、斑马、大象、袋鼠、鹦鹉,表示它想变成这些动物;后环衬中动物们都一个个走了,留下小猪在泥潭里打滚。这个环衬揭示了小猪变形的经历,也暗示了故事的主旨:做自己最快乐。在教学这个绘本时,可以借助环衬来梳理故事情节,帮助学生复述。
(三)从大到小看内页
绘本的内页一般有二三十个页码,内页一般是一幅图占一页,但为了叙述故事的需要,作家也经常会用到跨页。在引导学生读这些图画时,要用上“从大到小”的观察方法,即先看大场景再看小细节。场景就是事情发生的场面,简而言之,就是故事发生在哪里。是在大山、海边,还是在家中?小细节就是绘本图画中藏着的秘密,一般要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比如,《我有友情要出租》中,大猩猩一直交不到朋友而很寂寞,其实每一幅内页中,都有几只小动物藏在大猩猩的身后,尤其是那只小老鼠,一直跟在大猩猩的身边,连表情、动作都是跟大猩猩一模一样的。
笔者在教学《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个绘本时,就运用了“从大到小”的读图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个故事一共就44个字,故事的精彩之处都藏在了图画之中(如图3),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去发现。
师:小朋友们,请你先看大场景,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我看到了池塘、樹。
师:对,这幅图告诉我们母鸡萝丝来到了池塘边。
生:我还看到了狐狸向母鸡扑去,狐狸想吃掉母鸡。
师:是呀,看来情况十分危急。再请你们仔细看看这幅图,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池塘边上有两块石头,石头上还有两只小青蛙。
师:看看青蛙的表情和动作,你猜猜青蛙好像在说什么?
生:他们在说:“不得了了,狐狸要吃掉母鸡了,母鸡赶紧跑呀……”
此处,引导学生用先看大场景、再看小细节的方法来“读图”,学生知道了故事发生的场景是池塘边,狐狸正要扑向母鸡。再引导学生抓住图画中的细节——青蛙、小鸟、蝴蝶的表情和动作,想象动物们可能会怎么做、怎么说,让画面丰富起来。
绘本中的图画犹如一首首流动的诗,兼具故事的时间性和绘画的空间性。在观察与想象中,绘本的图画会变得立体而丰满,想象在具体语境中也会变得鲜活,从而使课堂燃放思维的火花。
二、读文有意,联结推理并举
用以上方法读完图后,再来阅读文字。绘本中的文字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有的叙事,有的抒情,有的议论,有的说理,有时也通过文字图像化的表现传递信息,它与图画相辅相成。绘本文字的阅读应该与图画相结合,一边读文字,一边看画面,并不断联系自己的生活,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在翻页的过程中预测、推理,印证自己的观点,获得美的体验、智慧的启迪。
(一)在朗读中激趣
阅读文字时不能默读,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发出声音朗读。声音中有一种流动的气息,会唤醒隐藏在文字中的语言生命。朗读时呼吸是否顺畅,韵脚运用是否高明,句与句之间的联结、转折以及节奏感等是否符合故事本身,图中描述的故事世界是否被充分表现出来等,都需要用耳朵来确认。由此,绘本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策略就是“朗读”,可以是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也可以是学生,抑或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讲述。听别人读绘本,在用耳朵听故事的同时,可以用眼睛看图,两种语言描绘的世界同时在听者心中重叠,这样生动逼真的故事世界就会浮上心头,让人自然而然地融入进去。绘本里的画面是静止的,但是在这种情形下,听者看到的画面会和语言一起动起来,有连续场景,是一个生动形象而且立体的故事世界。文字的力量给画面注入了生命,让画面动了起来,这时听的人就能感受到插图叙述故事的趣味性。
《一园青菜成了精》是我国的一个传统绘本,改编自北方童谣,水墨画风格的插画、浓郁的北方腔调童谣,把“萝卜队”与“莲藕队”对阵的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笔者在教学这个绘本时,采用了情韵朗读的方法,边看图边朗读,配上北方民谣读,加上快板读,配上动作读,读出了幽默,读出了画面,读出了趣味。
(二)在角色扮演中联结
在很多绘本中都有文字图像化的表现,像《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讲述的是哥哥通过幽默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哄骗挑食的妹妹吃她不喜欢的食物,哥哥把妹妹不喜欢吃的土豆泥说成是富士山的山尖飘下来的云朵(如图4)。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作者还有意把文字排列成了富士山的形状。读着绘本的文字,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跟自己的饮食习惯进行联结:我有没有不喜欢的食物,我可以把它想象成什么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萝拉和哥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再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如果你是哥哥,你还会把妹妹不喜欢吃的洋葱、西兰花、玉米、南瓜……说成什么呢?”有的学生把西兰花想象成森林公园里最美的大树,有的把玉米想象成金色的珠子等。
在很多动物绘本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戴上头饰,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例如《小猪变形记》《彩虹色的花》等,运用反复结构呈现故事情节,特别适合表演。
(三)在深度阅读中推理
很多绘本很有意思,在图文中藏着或明或暗的因果关系。如《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绘本故事,在书中藏着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屋子上面“我”和爷爷一家;另一条线索是屋子下面小老鼠的一家。每次小老鼠一家都会用爷爷留下的边角料给自己的孩子做东西。比如爷爷给约瑟做了一条毯子,老鼠妈妈就给自己的宝宝也做了一条毯子。所以这本书两条线索中爷爷家和小老鼠家发生的事刚好互为因果关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推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笔者在教学《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个绘本时,先隐去了屋子下方小老鼠一家的故事,和学生分享“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故事,借助时间轴梳理了从毯子到纽扣的变化,习得了“拿起剪刀开始咯吱、咯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这样的语言。故事的最后,约瑟的纽扣不见了,到底去哪里了?此时,再呈现屋子下方的故事,学生第二次完整阅读故事后,发现原来纽扣掉到地上,被小老鼠一家捡走了。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爷爷一定有办法》文字的表达方式,来说一说《老鼠妈妈有办法》,学生运用推理的方法,把故事说得绘声绘色。
著名的绘本作家李欧·李奥尼说:“我充分意识到了绘本中文字的重要性。实际上,撰写绘本文字的难度要大于画插画。因为需要尽量精简,以最少的文字来表现内容。”的确,绘本中精练的文字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我们需要在朗读中感知,在联结个人知识与生活体验中丰富体验,在预测推理中创造新的画面。
三、多元拓展,思辨创造共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绘本凭借丰富的想象、精美的图片、简练的语言,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在绘本阅读中除读绘本中的图片和文字以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绘本“图文协奏”的艺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创造力。
笔者多年来结合统编教材开展绘本“读写绘”教学,引导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绘故事,将阅读、情感、思维、表达整合为一体,让学生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发挥,使学生的心灵在美好的事物中得到浸润,思维得到启迪。
(一)在比较阅读中思辨
思辨力,又称批判性思维或审辩式思维,这种辩证的思维能力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的一种能力。思辨力能帮助孩子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想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面对它、解决它。而要培养好学生的思辨力,比较阅读是一种好策略。
比较阅读是将绘本中有异同点的句子、图片或者是人物、事件等放在一起作比较,也可以将具有异同点的两个绘本放在一起比较,并发现内容或表达上的规律。如在教学《城里最漂亮的巨人》时,共同读完故事后,教师可呈现“衣冠端正的巨人”和“衣衫褴褛的巨人”两幅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什么时候的巨人最漂亮?为什么?学生会在思辨中明白真正的漂亮源自内心的善良、乐于助人,而不仅仅在于外表。
又如,在读完《荷花镇的早市》这个绘本后,引入国外的绘本《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我的家乡》,进行对比阅读,一个是中国江南古镇热闹的早市场景,一个是阿富汗小村庄巴格曼村的早市场景,在图画、文字、场景的对比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宽,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在图文共绘中创造
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绘本故事画面的丰富性、文字的生动性、内容的生活性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创造的灵感。学生在读完故事后,会产生一种用“图文共创”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感受的需要。
《田鼠阿佛》讲的是关于“收集”的故事,当冬天来临之前,小伙伴们都忙着收集玉米、坚果、小麦和禾杆,而阿佛却收集了阳光、颜色、字和词。当寒冷的冬天来临,小伙伴们吃光收集的食物后,田鼠阿佛用它收集的阳光、颜色和字詞让大家感受到了温暖、色彩和爱。绘本的最后,田鼠阿佛用词语创编了一首小诗:“谁在天上撒雪花?谁融化地上的冰块?……想想多幸运,一年四季刚刚好?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和着音乐,我们班的孩子竟然吟唱起来,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与感动。
趁热打铁,我马上说:“世界那么大,有人收集这个觉得快乐,有人收集那个觉得快乐。农民伯伯春天收集种子和希望,秋天收集果实。那你们觉得老师喜欢收集什么呢?”
生:老师喜欢收集错误。
生:老师喜欢收集乖孩子。
师:妈妈喜欢收集什么?
生:妈妈喜欢收集我的快乐。
师:那你们喜欢收集什么?
生:我们喜欢收集知识。
师:真聪明,不同的人物收集不同的东西,其实天空、大海、草原……它们也喜欢收集,你们想想它们又会收集什么呢?
于是,一首首富有创意的小诗诞生了。
创造,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在绘本阅读时让学生经历观察画面、聆听故事、想象情节、对比思辨的语言意象转换的过程,在语言的世界里走一个来回,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第三个故事”。这种吸收、转化、创作的过程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全新锻炼,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力、思维方式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松居直.如何给孩子读绘本[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2]彭懿.图画书应该这样读[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2.
[3]林勤.思维的跃迁: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教学方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