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华 叶蕾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要求》指出:“关注游戏和生活的价值,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感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现有价值的资源和线索,设计、生成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我园充分利用园本资源,关注幼儿兴趣,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生成贯穿幼儿学习、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组织灵活的微主题活动。笔者以园本微主题活动“大树生病了”为例,探究在微主题活动中教师是如何敏锐捕捉幼儿兴趣、及时跟进幼儿话题、支持幼儿深入活动的全过程。
幼儿感兴趣的想法和问题往往是微主题活动生成的重要来源。如何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聚焦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筛选出有价值的活动主题,成为教师关注的事。
初冬的早晨,孩子们在操场上荡秋千时,突然两个男孩子围着绑秋千的一棵树叫了起来:“哇!有好多的虫子!”“虫子是怎么来的呀?”“大树是虫子的家吗?”原来是邱泽无意中掀开了包树干的黑皮,发现里面有好多的虫子,孩子们纷纷围观,对这棵树讨论起来。从孩子们的语言和表情中,教师感受到他们对“树和虫”的兴趣,顺应孩子们的好奇和兴趣,关于“树”的园本微主题活动就这样应运而生。
通过旁观,教师了解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如虫子会啃食树皮;被虫咬的树不能健康成长;包上黑皮能保护树等。随后教师组织幼儿围绕“树”的话题展开集体讨论。讨论中,教师记录孩子们的问题清单,“为什么树上会有虫子?虫子长大了是什么?大树生病了吗?树皮为什么鼓起来了……”为了拯救大树,孩子们还“出谋划策”,教师则从幼儿的讨论中甄别出有教育价值、利于探究的问题,并根据幼儿的重点关注预设了初步的主题网络图。
以“树”为主题的探索活动从“我要把虫去除”“我要给树治病”“我要保护树”三个方面有序推进。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话题,根据他们的興趣走向不断调整和生成新的活动。
活动一:我要把虫去除
第一次观察时,幼儿对“为什么会有虫子”的问题产生了激烈讨论。他们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只有包黑皮的地方才会有虫,并总结出有虫的原因:1.黑皮暖和。2.黑皮防水、防光。3.黑皮保护虫。原来包在树干上的黑皮就像是虫子们的一个家。
第二次观察时,幼儿不敢用手去碰虫子,他们用小树棍戳了戳虫子,青青说:“这是活的,不要戳它。”俊俊说:“这是害虫,它们把树皮都啃坏了。”在如何处理虫子的问题上幼儿想法出现了分歧,他们提出了2种看法并进行投票。有5位幼儿认为应该消灭虫子,因为虫子可能会把大树啃断砸到人,可以把包树的黑皮掀开,让鸟来把虫子吃掉;有8位幼儿觉得虫子也是一条小生命,死了怪可怜的,他们想把虫子从树上弄下来饲养。最终,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去除虫”变成“养虫虫”。幼儿根据以往饲养动物的经验准备了饲养盒,并制定了饲养规则。
在活动中幼儿的思维十分活跃,在遇到每个难题时他们都会想尽办法去解决,同时,幼儿的情感变化也触动了教师,从“去除虫”变成“养虫虫”是幼儿纯真、善良的一种体现,幼儿乐于探索、尊重生命的态度由心出发,生命教育自然也应该融合于活动中。于是,根据活动的推进,教师将主题活动框架修改为“我要养虫虫”“我要给树治病”“我要保护树”三个版块。
活动二:我要给树治病
操场上共有4棵树被黑皮包裹着,幼儿请保安叔叔打开了第二棵树,这一次发现了更大的秘密,被黑皮包裹的树干变成了黑色,里面有更多不同品种的昆虫。面对着树干的变化,孩子们提出了许多的疑问,他们一致认为要更换黑皮,黑皮间接伤害了树干。可是用什么材料来包裹树干既能玩秋千又能保护大树呢?孩子们进行了设想将秋千换个地方。环绕幼儿园走了一圈,他们没有发现更适合的地方。有孩子建议在大树旁做一个水泥柱子,但有孩子说这样游戏的区域就变小了……教师将这些困惑转达给家长及全园教师,希望利用身边的人力资源来推进课程的深入开展。
1.植物专家进校园:园长听说了孩子们的困难,第一时间邀请到了农科所的植物专家来园实地考察。孩子们听后特别兴奋,将问题画了出来,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幼儿的每一个问题都得到了详细的解决,同时也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学习、一起探索的一个过程。
(1)大树鼓胀原因:秋千绳长期不松绑导致大树营养输送堵塞,从而引起树干肿胀,专家指导要定期给大树松松绑,让树干能自由呼吸。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利用大树荡秋千。
(2)虫子的来源:包裹住树干的黑皮为虫子们提供了一个家,大树本身具有抗寒的能力,不需要在冬天做过多的保护措施,只要在树干的下半截涂上白色的石灰水,就能起到杀菌消毒、杀虫防虫的效果。
专家的细心讲述不仅让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保护大树的决心。但孩子们还是很想知道这是什么虫,于是预留了两棵树没有解开,想等到春天观察会有什么变化。
2.替换包裹材料:到了6月,师幼共同继续这个主题,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包在另外两棵树上的黑皮,发现软软的虫子都没有了,同时也看到解绑了一个寒假的大树勒痕慢慢恢复了,而刚打开黑皮的大树上还有着深深的勒痕。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包裹树干,既能随时观察到大树的情况又能够保护树?孩子认真思考,仔细寻找,发现餐桌上的透明桌垫符合他们所有的需求,于是,他们与园长妈妈协商,想法得到了园长妈妈的极大支持。孩子们拿上尺、剪刀、桌垫等物品,到大树旁测量、裁剪,问题在探究中一步步得到了解决。
主题活动三:我要保护树
给大树松绑,让大树得到休息,可是秋千怎么办呢?结合专家的指导,孩子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上学季在大树上绑上秋千,孩子们可以玩荡秋千的游戏,等寒暑假时解开秋千,让大树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时,他们还产生了制作荡秋千规则牌的想法,告诉幼儿园其他同伴正确玩秋千的方法。历经共同讨论规则、寻找材料、设计图纸、分工合作的步骤后,孩子们的制作活动开始啦!
1.定规则:用正确的方式荡秋千能够缓解大树勒痕的加深。玩秋千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孩子们经过激烈地争论,从安全性、环保性、游戏性等方面进行了规则的制定,如秋千上一次最多只能有2个孩子;秋千不能荡太高,有危险;秋千上不能跳;秋千上不能放物品;大树周围不能扔垃圾,等等,并且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2.寻材料:规则制定好后,孩子们来到木工馆寻找制作规则牌的板子和立柱,他们动手拼组,寻找牢固和稳定的组合方式,最终决定用一张正方形木板和4根三角形的木条来制作规则牌,并开始设计图纸。
3.做板牌:根据设计图纸的造型,孩子们戴好护具,先用胶枪把木板和支架粘住,再在关键部位敲入钉子,并用彩色的超轻泥将裸露在外的钉子包裹住以防划伤,最后把封塑好的规则说明图粘贴在木牌上。一块秋千使用规则牌就大功告成啦!
任何一个活动唯有真正全面和谐地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才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微主题活动看似是一个微小的活动,它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质量工程,需要教师以课程的视角,来看待幼儿的活动过程,并在过程中发掘其与幼儿经验、兴趣、需要之间的关联。整个活动的结束教师再次梳理网络图,形成最终的主题网图。
五、活动反思
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曾说:“一个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在于他的热情、好奇心和敬畏之情。”在微主题“树”的活动中,幼儿不仅拓展了知识与经验,而且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质疑、探究等心理品质得到了提升与发展。从“去除虫”到“养虫虫”,为了保护大树,孩子们甚至愿意不玩荡秋千的游戏,通过专家的指引寻找最佳方式,他们一步一步探索,最后找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这不仅是解救大树,更是孩子们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也有利于培养幼儿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微主题活动“大树生病了”是园本微主题活动的一个案例,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着手,通过观察、解读、支持幼儿的视角来生发的系列活动,教师需要关注幼儿显性经验和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幼儿在微主题活动中获得的自我概念、专注力、与他人合作互动的能力、韧性等隐性学习品质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沉浸其中,成为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共同探究者,教学机智也得到了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