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语言艺术策略谈

2021-05-07 14:35胡俊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语言艺术策略课堂教学

胡俊生

内容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特别是历史课,更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语言艺术。文中,结合历史教学,就历史课堂语言艺术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 策略

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1]。课堂语言是沟通师生的桥梁、是联结情感的纽带,是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表达的信息载体。历史课堂上描述历史事件需要准确而又简洁的语言,评价历史时需要理性和概括的语言,解释历史表达自己见解时需要有理有据的语言。表达策略要适应课堂环境的需要,用平等对话式的语言表达营造民主的课堂,用浅显幽默的或形象生动的表述,让历史课堂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人文气息浓厚。

一.平等对话,因势利导

在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对话,教师要放弃语言霸权,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勇气。

我在上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这一子目时,设计了一个讨论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刚提出,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袁世凯告密,出卖了谭嗣同等维新派而导致的”。我立即追问:“你从哪里知道的”,他说是看了电影有这个情节,网上也有人这么说。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积极发言,然后告诉他电影反映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但我没有立即反驳他,给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其实也是面向全体学生):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按谭嗣同的要求去做,结果又会怎样?这个同学没有立刻回答,同学们也静下来、短暂的沉思后,开始兴奋激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开始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变法会成功,中国会强大起来;有人认为光绪帝即使掌握实权,也不一定行,甲午中日战争就失败了;也有同学认为,不管如何当时的中国变法不会成功,等等。我心里暗暗的窃喜,这样的课堂就是我想要的课堂,我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讨论中得到正确的认识。

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2]。艺术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进行课堂教学的再设计。

上一学年,我在执教九年级历史下册“近代科学与文化”,讲贝多芬的交响曲,突然听到下面有位同学在小声的唱歌。我一下就揪出了“大胆”的这位,很生气的问他:“你唱什么歌?”他顶撞道:“贝多芬我不喜欢,我这是网红歌曲”,我反问道:“网红歌曲就好吗?”“当然啦,红的就是好的,你想呀,不好能红吗?”他振振有词回答。这时,我没有霸气的呵斥他反而笑嘻嘻的说:“那么,红牌、红眼病也好的喽?”教室里立刻爆发出欢快的笑声,他也不好意思的低下头。我抓住这个机会,结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引导学生鉴赏音乐艺术,帮助他们提高艺术的修养,走出审美误区。

顺势而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巧妙的引导学生,举重若轻、不落痕迹的教育学生,立德、树人不再是空谈。

二.幽默智慧,寓教于乐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3]。教师灵活善变的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在课堂上不仅能化解矛盾,解决突发事件,而且有利于营造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共处的氛围。

七年级一名男生上课经常打瞌睡,有一次在我的历史课堂上也打瞌睡了。那天正好学习《百家争鸣》这课,我停了下来,随口背诵了一段古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同学们睁大了眼睛,老师,什么意思?我解释道:孔子有个叫宰予学生,孔子讲学时他大白天睡觉,就好比这位同学上课打瞌睡一样。孔子说,木材烂了不能雕刻,脏兮兮的土墙不可能再粉刷,宰予这样了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呀!同学们听完后会心的笑了,那个打瞌睡的同学也脸红了。我接着说,今后哪位同学上课打瞌睡,你们就说“朽木不可雕”也,这可是一个成语,出自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里。

一语谈笑飞度,事件轻松解决。历史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艺术的处理,所带来的是学生赞许的、信任的、朋友般的目光。在课堂艺术上孜孜追求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语言充满活力,利用语言优势帮助学生产生联想,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我在教古代史“三国鼎立”时,为了学生更好的记忆三国的名称,我在讲课时问学生:“知道一首歌曲叫《无所谓》吗?”学生兴高采烈,有的还说会唱,我说,老师不让你们唱,只是想说这个歌名与我们今天讲的三国的名字有同音,有的学生立即就说出“吴、蜀、魏”,大家脸上洋溢愉快的满足的笑容。我在教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战争开始后意大利加入到协约国一方,我说,你看意大利,真是大利不忘小利也要,真应了那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学习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麦哲伦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因为他们相信地圆学说,西班牙王室支持的他们,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我告诉学生:“西班牙,一路向西”。在学习《美国内战》时,我一上来就给学生说,今天这课用数字概括就是112233,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我解释说这个密码就是“一个人、一场战争;两种制度、两个文件;三个时间1861爆发内战、1862颁布文件、1865战争结束;三点作用废除、扫清、创造”,学完后,学生常挂在嘴边112233,记忆深刻。

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师,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的。前苏联教育家斯威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文化的渗透一般是高能量向低能量渗透的,幽默是高能量的文化,它不但能使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佩服你崇拜你,喜欢上你的课。这一点,易中天教授就给我们历史老师做了个好榜样,他解读历史时的幽默诙谐的语言、与时俱进的语言、时尚的语言、老少咸宜的语言,举重若轻,引起无数人共鸣。

三.形象生动,情景交融

解释历史,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言而有据[4]。这是历史课堂语言表达的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的范围内,我们的课堂语言不一定都是冷冰冰的、平淡的叙述,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常常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兴趣盎然,情感教育如随风潜入夜般流入心田,不落痕迹。我个人认为,在历史课堂上,教师最拿手的基本功不是什么多媒體课件的制作和运用,而是富有文学性的优美的教学语言,形象生动,情景交融。

我在教八年级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时,设计的开场白就先声夺人:

“同学们,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真是到了“揭竿而起”的地步,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该走向何方?很多人彷徨,很多人茫然,痛定思痛,一些有良知的、有胆魄的、有眼力的爱国知识分子认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改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一起来学习。”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文学性的语言,一开始就很好的创设了情境,学生立即被引入一个新的认知领域。老师的语言富有文学性,也赋予了历史课更多的美感。

中国历来有文史相通的传统,文学性的语言,在历史描述中往往能激发情感。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可以在历史课堂呈现。

在八年级上册“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语言:“如果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看作一个婴儿的出生,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就好比婴儿的父母”。

这样的课堂语言,比喻恰当,形象幽默,学生乐于接受。学习中的第一步是注意,改变语调、语气或语速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5]。讲到北方游牧民族时,随口吟诵《敕勒歌》;讲到钱塘的繁华,背诵柳永的《望海潮》,诗词感染力不但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而且对老师渊博的知识修养肃然起敬,爱上历史课。

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6]。历史课堂语言要做到言而有据、求妙、求活,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各种生发点,生发出精彩幽默的课堂语言,经常设计一些充滿激情的具有文学性的课堂语言,使我们的课堂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学生对每一堂历史课的充满期待,真正感受到“读史可以明智”,让言语的讲授同学生的行为紧密的结合。使学生不感到历史课的枯燥和寂寞。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9月.

[2]马卡连科(前苏联).《教育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4]《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5]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

[6]高占林.《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6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福渡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策略课堂教学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Passage Four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