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时文引路
满窗明月
刘江滨
人在旅途,夜晚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最打疼我们眼睛的一定是一窗一窗的灯光。那温暖、柔和的光亮,不禁勾起游子思乡思亲的情愫,照得内心的孑然孤独无处躲藏。
这种感觉恐怕人人都会有吧。
窗是家的象征。《说文》云:“在墙曰牗,在屋曰囱。窗,从穴。”远古时期,人们筑房造屋,在墙上或屋顶上凿出一洞,以透光和空气,还可让烧饭的烟冒出。白天看袅袅炊烟,晚上看荧荧灯光,在田里耕作的人就知道归宿在何处。虽然对一处房屋或一个家来说,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窗,没窗或许可以将就,没门是万万不行的。但门更多的是物质属性,而窗却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寄寓了人们诸多情感和审美的内在要素。
小时候,家在农村,窗户是木头做的,由窗框、窗棂组成。窗棂也不讲究,简单的方格状。夏天钉上浅绿色的窗纱,冬天则糊上粗糙廉价的麻纸。这种麻纸上面疙里疙瘩,透光性差,白天屋里也暗暗的。天麻麻亮的时候,经常被鸡鸣或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吵醒,又不愿意起来,就盯着窗户看,那些纸上的疙瘩竟被看出了诸般人或动物的形状,就像看天上的云彩一样,白云苍狗,天马行空,有趣好玩。遇到凛冽的寒风在树梢上狂啸,薄薄的窗纸呼哒呼哒地响,反而觉得室内暖和,睡得更香;有时窗纸突然就被吹破了,冷风顺势从破口处灌入,如果恰巧遇上下雪,雪花拥挤着飞舞,能把人冻得上下牙打架。这时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找些旧棉衣棉裤塞到窗格,待風儿停歇了,再重新糊上窗纸。
因为窗纸薄而脆,故留下一句歇后语,事情即如窗户纸——一捅就破。
讲究一点的人家将窗户做成了艺术品。那一年我去山西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不禁为各种窗棂所吸引,造型各异,式样繁多,不仅仅是方格形的,还有菱形、圆形、扇形、瓶形等等我叫不出来名的形状,还雕刻着蝙蝠、石榴、葫芦、仙桃等寓意美好吉祥的物事。普通人家喜欢在过年或结婚时贴窗花,即在窗户上贴上各式各样的剪纸,或飞禽走兽,或神话人物,或五谷丰登,或福禄喜寿,红彤彤,喜洋洋,一个物质的窗户成了透视人们心灵的窗口。山西有一首民歌《剪窗花》,这样唱道:“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莫看女儿不大大,你说剪啥就剪啥。啊儿哟,祖祖辈辈多少年,解开多少愁疙瘩。不管风雪有多大,窗棂棂上照样开红花。”物质生活固然重要,可艺术的生活同样不可或缺,精神的抚慰让一切都漾出了生命的机趣,与过年贴窗花一样,一条红头绳就足以令喜儿欢欢喜喜过个年。
窗户是人们在室内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连接点,即使足不出户,一年四季的细微变化,春草绿了,秋叶黄了,风雨雷电,雪花纷飞,都能在窗前依次展现。窗户更像是一个画框,涂抹描绘出各种色彩各种意象的图画。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如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张耒:“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白居易:“清风两窗竹,白露一庭松。”等等。现代诗人卞之琳也有名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窗莫妙于取景”,其实,窗外的景色是固定的,如何看景,更在于取景者的心情。譬如秋末的残荷,破败寥落之相何美之有?乐观的人却找到了听雨之乐。“隔窗听雨”成了古诗词中最多见最丰饶的意象。而东西南北四面的窗,本是普普通通的方位,却被诗人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特殊况味,如南窗寄傲,北窗下卧,西窗剪烛,东窗嘛,哈,——东窗事发!窗户也有诸多雅称,如茜窗、绿窗、竹窗、纸窗、玉窗、金窗、幽窗、轩窗,等等,这些好听的名字无不盈满了诗人温润美好的意趣。
窗外的风景不仅是风景、是美,有时还是信念、意志和生命。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老画家贝尔曼为了让青年女画家琼珊鼓起战胜肺炎的勇气,夜雨中将常春藤叶画在墙上,琼珊透过窗户见最后一片叶子坚强不落,陡增信心、病情向好,贝尔曼却因此患了肺炎死去。这时的窗,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是人性善的底色和力量。
我现在的居室,南窗北窗通透,不再是狭小的纸窗,而是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北窗外是一条河,河对岸是公园,花红柳绿,碧波荡漾,四季皆为风景。南窗外不仅可观赏小区庭院的绿草如茵、枝叶扶疏,更有明月破窗而入,一如李白诗句“满窗明月天风静”所述的意境。明月装饰了窗子,窗子也装饰了人生的诗和梦。
(选自2020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鉴 赏
一、知识味,给文章增趣益智。文章引用《说文》语,追根溯源,并在“门”与“窗”的比较中点出“窗”的特殊属性,让人眼界大开;揭示歇后语“事情即如窗户纸——一捅就破”的来历,搜出“南窗寄傲”“东窗事发”等具有“特殊况味”的成语,令人兴味盎然。这些启示我们:写“物”时,要写出知识味,提升可读性。
二、烟火味,让文章贴近生活。作者善于发掘自身经历,例如文章结尾描写“我现在的居室”的“落地玻璃窗”,传递“窗文化”的当代元素;用300多字回忆“小时候”在农村的“家”,粗糙廉价的“麻纸”,“天麻麻亮”时叽叽喳喳的叫声,“白云苍狗,天马行空”类的错觉,薄薄窗纸呼哒呼哒的响声,“雪花拥挤着飞舞”入窗的“险情”……这些接地气的声音和画面,原汁原味,真实可感,即使过惯城市生活的读者也能感同身受。这些都启示我们:写出烟火味,提升共情性,是使写物作文更有个性的有效方法。
三、文学味,让文章格调多元。文章运用多种手法传递“窗文化”丰富的文学内涵。一是视听审美。造型与雕刻多样化的窗棂,内涵诗意的窗花,加上一曲地道陕西腔的民歌《剪窗花》,营造出浓浓的文艺味道。二是引诗解读。作者引用古今5位诗人的“窗口诗”,杜甫诗意之纯净,张耒诗意之清幽,李清照诗意之凝重,白居易诗意之挺拔,卞之琳诗意之浓郁,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窗口文学”物我交融、情随“窗”生的多元文学特性。三是一“叶”折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引入,使读者感受到“人性善的底色和力量”,提升了“窗口文学”的文学魅力;四是拓展延伸。引用李渔的名句后,以“隔窗听雨”为例,亮出“窗景”之美取决于心这一新论;宕开一笔列举“茜窗”“玉窗”等“窗”之“雅称”,也使行文弥散着文学的芳香。这些启示我们:写出文学味,提升审美品位,才能使写物作文的立意厚重。
四、哲思味,让文章“深入人心”。文中说到窗,一句“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就为全文奠定了哲思氛围;一句“一个物质的窗户成了透视人们心灵的窗口”,启示读者打开赏物品文的辩证视野;一句“这时的窗,更像一面镜子”“是信念、意志和生命”,一下子引发读者对“镜子”的哲理思考。这些启示我们:立意的新颖与深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思考力,让哲思味自然弥散于文中,文章才能“深入人心”。
我仿我秀
校园绿
如东中学 宋晓东
徜徉在校园幽静的道路上,校园绿随处可见。可能无数次沉醉于诗人的优美诗篇吧,我认定绿就是“碧玉妆成一树高”的柔美,就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静谧,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新鲜,代表青春的氣息。当这一思想根深蒂固后,再注视眼前有些异样的绿,不免有些失望。
看,操场南边的水杉林,上层浓密而下层疏淡,有的甚至已经枯黄,树叶绿得如此不和谐,怎能称之为美呢?绿,便要绿得均匀,绿得透彻!正失望时,遇见清洁工袁师傅,我随口说道:“师傅,这么多黄叶,既不好看,又得天天扫,你辛苦了。”袁师傅笑笑,语气平和地说:“黄叶把营养都给了上层的绿叶,林子密,树得往高处长,上层绿叶才能见到阳光,再说,下层树叶枯黄掉落,才能通风呢。”原来如此!谢谢袁师傅,您教给了我绿之浓淡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看来,我原来的审美该纠偏了——绿之美本来就是因树而异、因地而异的。
我不禁想到宗璞散文《西湖漫笔》中的文字:“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绿盖遮天蔽日,阴暗潮湿,水气弥漫,给人的绿感自然是“深”而“浓”,而在那多石处或边缘,树木稀疏,叶间光照闪烁,此处用“浅”和“亮”形容,十分贴切。暗处绿的深浓和明处绿的浅亮组成了繁荫之美与明快之美的对立统一。校园水杉林的绿不也是这样的吗?
再往前走,我与花草相遇。花儿只是零星的点缀,本该是陪衬的绿,摇身一变成了主角,“万花丛中一点绿”变成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绿的甘于平凡、乐于奉献去哪里了?
带着些许疑惑回到教室,我干脆找出《西湖漫笔》原文。又有两处描写吸引了我——“那兴安岭上起伏不断的绿沉沉的林海……”“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茵茵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仔细琢磨,心想:这里没有“红”或“花”,绿是主宰,不也很美吗!兴安岭高低错落,重重叠叠,叠词“绿沉沉”给人绿得厚积深沉的美感;青苔属苔藓植物,外形呈蓬蓬松松的绒状,叠词“绿茸茸”给人以松软稠密的质感,透露出鲜嫩蓬勃的柔美。如此看来,草木之绿各美其美,它们都象征生命、希望与未来,其美与高低、浓淡、疏密、主次等无关,就像人的高尚与其外貌、职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一样。
纠正了“固化审美”,我透过窗户看去,校园里凡有绿处都充满生机,美不胜收,美美与共的“校园绿”植入我的心底。
点 评
这是一篇以“绿文化”为题材的微散文。作者借鉴范文笔法,描述两次审美理念的转变过程,亮出对绿色“草木植物”的新认识;知识味、生活味、文学味和哲思味的谐合,提升了“校园绿文化”的新鲜度和可读性,余韵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