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2021-05-07 03:01萧红
意林·少年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十字街永春呼兰河

导 读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以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形象地反映出呼兰河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用细腻朴实的文字写最平凡的小事,表达最深切的感情。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呼兰河这座小城,开启新的阅读之旅吧!

精彩选段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

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不去买。

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做东二道街,一条叫做西二道街。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这两条街上没有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

东二道街上有一家火磨,那火磨的院子很大,用红色的好砖砌起来的大烟筒是非常高的,听说那火磨里边进去不得,那里边的消信可多了,是碰不得的。一碰就会把人用火烧死。就是因为有火,听说那里边不用马,或是毛驴拉磨,用的是火。一般人以为尽是用火,岂不把火磨烧着了吗?想来想去,想不明白,越想也就越糊涂。偏偏那火磨又是不准参观的。听说门口站着守卫。

东二道街上还有两家学堂,一个在南头,一个在北头。都是在庙里边,一个在龙王庙里,一个在祖师庙里。两个都是小学:龙王庙里的那个学的是养蚕,叫做农业学校。祖师庙里的那个,是个普通的小学,还有高级班,所以又叫做高等小学。这两个学校,名目上虽然不同,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分别的。

那叫做高等小学的,没有蚕吃,那里边的学生的确比农业学校的学生长得高,农业学生开头是念“人、手、足、刀、尺”,顶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

那高等小学的学生却不同了,吹着洋号,竟有二十四岁的,在乡下私学馆里已经教了四五年的书了,现在才来上高等小学。也有在粮栈里当了二年的管账先生的现在也来上学了。

这样的学生,在课堂里边也是极有地位的,教师也得尊敬他,一不留心,他这样的学生就站起来了,手里拿着《康熙字典》,常常会把先生指问住的。

万里乾坤的“乾”和乾菜的“乾”,据这学生说是不同的。乾菜的“乾”应该这样写“亁”,而不是那样写“乾”。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受推崇的女作家之一,与张爱玲、石评梅等并称“民国四大才女”。她在不到32年的短暂生命里,留下了近70万字的作品,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别具一格,笔触细腻深刻、真挚动人,形成了独特的“萧红体”。其代表作品有《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等。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这本书里有童真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有趣的情节、奇幻的想象,回忆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再现充满童趣的自然与世界,记录单纯朴质的自由与成长,不断开阔孩子的视野。

这本书里见诗画

本书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的边缘文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章语言优美、表达方式灵活、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抒情色彩强烈,是孩子文学鉴赏和写作的范本。

这本书里显人性

书中,作者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陋习,但同時在字里行间散发着人性的温暖。本书叙述的调子舒缓、平淡,既有浓厚的乡情,又有几分惆怅,像一首凄婉的歌谣。

猜你喜欢
十字街永春呼兰河
渴望浑身是铁的人
从太空俯瞰地球
永春雪山岩
《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
永春“逐火把”激情上演
梦游呼兰河(组诗)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