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享受转变为精神享受,居民对品质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城市滨河景观而言,既要体现地域特色,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又要符合现代美感、科技感,还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生态,打造人文、自然共融性滨河景观显得尤为重要。共融性景观是“文景生态”三合一的现代滨河景观,不仅具有文化传承功能,能展示城市的历史风情,同时也是维护动植物多样性、提供休闲娱乐、自然生态观光的好去处。因此,城市滨河景观中人文、自然的营造,能更好地促进滨河景观全面健康发展,使人、城市、自然达到平衡。
关键词:品质景观;现代科技;人文自然;动植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2
城市滨河是反映城市面貌的一面镜子,是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经济效益、现代美感的共同体现。如今城市居民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活动空间小,全面健康的滨河景观是城市居民迫切需要的。活动空间中的文化展示、人性化设计、参与性设计、精神文化、教育传播、美的体现,是在滨河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和环境的需求,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万物皆有其美,但非人人所见”,城市有城市之美,自然有自然之美,应找到自然和城市之间美的联系,使人与自然环境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1 概念界定
1.1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共同积淀下的产物,能反映区域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社会、文化、艺术提炼浓缩下与环境共同构成的独特景观,带有其形成时期的历史环境、艺术思想和审美标准的烙印[1]。人文景观具有历史性、文化性,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实物载体如文化古迹、建筑雕刻等,也可以是精神形式如神话传说、民俗风情、文化传承等,都是人文景观的体现。在滨河景观设计中,人文是设计的基础,是城市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的直接反映,其目的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使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变得更美好。
1.2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天然景观是指受到人类的间接、轻微影响,未直接改变原有自然风貌的景观。人为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它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服从自然规律,必须按自然规律来设计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2]。在滨河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城市滨河固有的形态,确保设计与原有的生态环境相互协调,避免破坏原有的环境,形成较大的反差,影响整体美感,同时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场地原有资源优势,更要促进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的深度融合。
2 人文景观的营造
经过岁月的冲刷、文化的熏陶,时光打磨后的城市留下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印记,这些岁月的印记构成了这座城市独有的精气神,在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这些文化印记是有必要的,文化的融入可以为景观注入灵魂。应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将代表城市的元素提炼变形融入景观。在设计中要避免直接效仿照搬、生硬地融入文化,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和现代景观的特点,在景观设计中体现设计的现代感,同时可以运用现代科技对古代遗留的景观进行改良发展。
2.1 历史文化在景观中的应用
设计景观不能忽视地域历史文化,忽视文化元素会导致千城一面。一座城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不同的城市有形形色色的文化,城市与文化相辅相成,大到城市的规划布局、活动空间,小到城市的座椅铺装、民俗节日等,都能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都可作为设计的灵感,成为设计的元素,尊重利用历史文化是设计中不可忽略的。在设计中文化元素要融入场地的每一个角落,不能单独把元素融入空间,在小品、雕塑、座椅、照明、道路铺装的设计上要形成一个整体,应充分考慮当地的环境,考虑现代景观的特点,运用现代科技对古代遗留的景观进行保护改良发展,系统地把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清晰的脉络,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打造现代城市文脉网。
对场地文化展示空间的营造可以融入古典元素气息,利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场地轮廓,内部摒弃烦琐的装饰,结合地域文化、历史符号、历史建筑特点,采用现代新型材料进行景观建筑的设计,再辅以科技手段,如VR、3D等技术,使游客在享受现代景观美感的同时,又能情景再现以前居民的生活方式,使游客在心灵上与以前的居民交流,使现代生活与古代生活碰撞,打造历史现代穿梭交错、历史与科技完美结合的开放式旅游空间。根据该区域的特色,以现代技艺为框架,以传统技艺润色,丰富景观设计内涵,深入挖掘引申传统素材,使其与现代文明相映照,借助传统与现代的反差感,体现城市底蕴及融合度,使人在观赏景观的同时了解当地文化,提高区域知名度和当地经济效益,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观。
2.2 人本思想在景观中的应用
滨水区域是城市最先发展的区域,是城市的门户,文化底蕴深厚,连接历史、展示现在、承载未来。在展示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设计理念、现代审美相符合,打造宜居景观、品质景观。设计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亲水、近水、玩水是人的天性[3]。
自古以来很多城市都是沿水而建,因此滨水景观中对水的参与性体验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戏水区、垂钓区是滨水景观中可设计的点。亲水区的空间可以青春活力、自由浪漫为主基调,以历史文化为元素,运用明快的铺装颜色,以弹性的线条勾勒设计。运用充满魅力的民俗图样构成景观要素,在统一中求变化,在满足人们视觉审美要求的同时,体现生活内在韵律感。对休闲空间的设计以现代结构为主,以柔和靓丽的植物围合,使空间中典雅与浪漫完美融合,时尚的近水区、浪漫的花草、和谐的小品相得益彰,使整个空间显得典雅而高贵。在改进优化景观结构的同时,要懂得保留传承,打造历史现代穿梭交错、历史与科技完美结合的开放式旅游空间,找到人、文化、城市之间的平衡,为居民和游客构建出让人无限遐想的景观,使景观为人服务,也使区域更具国际竞争力。
3 自然景观的营造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人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了破坏,有人的地方就有设计,同时有人的地方也有污染。国内外滨河保护经验表明,健康的河、湖必然保留了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良好的自然湿地系统能使生态结构保持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科学建设缓冲带、合理修复自然生态,对一个有生命活力的滨河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景观是人与自然的交流地带,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也可以慢慢修复调节自然。就像人与人之间要有联系、要进行对话交流一样,人与自然也要不断交流,研究掌握人与自然之间舒适和谐的平衡状态。
3.1 自然环境的营造
自然环境的营造不是单纯模仿自然,任其自然生长不管不顾,而是要合理梳理、引导、结合自然,因地制宜,打造适合现代审美的微自然、低维护景观,使其在保持自身独特魅力的同时,能更好地和城市居民互动,使人、自然、城市三者和谐共生。
在设计滨河景观时,把历史人文、现代、自然等相关元素理念巧妙地运用于河道景观中,巧妙借助当地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以低维护、低消耗、近自然理念为指导,同时要尊重自然,顺应四季的变化,懂得用自然本身的元素进行美的设计,利用场地的地势、空间布局、植物和周围环境来完成景观的营造。自然中的风和水,空气中的鸟语花香和果木芳香,时节变换等,都可用于美的营造。应充分挖掘自然中蕴含的元素,使设计拥有形态美、色彩美、听觉美、嗅觉美、动态美、象征美,使整个设计就像一幅充满意境的山水画,使游人品味到人在画中游的意趣,春河淡冶而如笑,夏河苍翠而欲滴,秋河明净而如妆,冬河惨淡而如睡。
3.2 自然生境的营造
滨河景观是河道与城市的接触缓冲带,生境复杂多样,既要防洪防涝、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又要为迁徙的动物提供棲息场地,培养动植物多样性,改善当地的环境。因此在滨河景观设计中,保护培育动植物多样性是滨河景观设计不可忽视的部分。设计时可以以当地植物为主,以维护当地动植物为原则,设立动植物观测站、动植物栖息地、动植物培育研究基地,营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健康湿地滨河景观空间。此活动空间景观的功能以亲水减压为主,在亲水、休憩、活动、人与动植物近距离互动的公共活动交流空间设计中,以软质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与植物景观交相呼应,也可设置参与保护性设施,注重本地植物景观的营造,观察研究动植物的生长和生境,培育具有观赏性和净化性的水生植物。使游客和居民在玩赏的同时,也可漫步其间,动植物与游人一起畅游在野趣中,洗尽一身铅华的同时,品味蕴涵深刻寓意的景观,在心灵与精神上得到净化。
3.3 生态理念的营造
城市滨河景观的特性非常明确,处于城市河流的缓冲地带,有水、有地、有城市,且高差明显,生态脆弱,面临城市点线面的污染,面临河流的冲刷,动植物多样性减少,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因此在滨河景观设计中首先要考虑自然生态性。
在自然生态理念的营造上,以保护现有的生态系统为主,注重环境的修复与完善,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善、优化、提升。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水文地理、动植物多样性。一般的方法就是种植各种净水植物,建设大量净水设施,虽然解决了滨河污染问题,但忽视了河流本身具有的净化修复能力。设计时,可完善河道,在不破坏河道结构的基础上连点成段、连段成面,以软质河段为主、硬质河段为辅,解决河道的洪涝问题。连滩成塘,以地区特色植物为主,打造动植物栖息地,从而形成集生态修复、动植物栖息、生态观光、经济效益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景观,在满足居民、游客等各方需求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找到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平衡。
4 设计策略
4.1 场地设计策略
不管是人文元素的塑造,还是自然生态理念的营造,在滨河景观设计中都不可单独进行表达设计,要把滨河场地看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系统,场地是这个生物系统的体貌骨架,人文理念是场地的精气神,自然生态系统是场地的血肉,人文、自然、城市三者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要在整体的理论框架指导下将三者融合进行设计,把设计场地当成一个微型城市,人文是城市内的各种文化元素、精神符号,应该流淌在场地的每一个角落,自然生态是整个城市的绿色节能自行运转系统,节能、减排、物质循环等是自然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使人文与生态并存。使景观做到有文化、有风情、有科技、有美感、有野趣、有生态,使人、景、场地达到微妙的平衡,使城市、生物、生态和谐共生。
4.2 理水策略
如果把滨河带当作一个微型城市,那么这个城市不仅需要人文生活气息、自然生态风貌,还需要一套维持微型城市自行运转的系统。城市滨河带是城市与河流的缓冲区域,滨河与水息息相关,其最主要的核心部分是水的处理应用。滨河带是城市生活水、天然水流入河流的途经地。城市径流、场地水、河流三者相辅相成,城市水经过物理处理净化,流入滨河带,滨河带可通过植物对水进行再次净化,净化后的水可由场地蓄水池、观赏水景池、鱼塘等储存,在需要时用来灌溉场地植物或农作物。在地势较低的区域可进行水生植物的种植、培育、观赏和鱼塘动植物养殖等,既能净化水质、留住水,又可做到有景可观。对场地水渠可进行优化改良,汛期可引水蓄水,枯水期可作为参与性景观,可用于观赏,亦可用于灌溉,为水生植物提供充足的水源,集经济性、生态性、艺术性于一体。
5 结语
在滨河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场地现有资源,把人文、自然理念融入滨河景观设计,有效利用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对场地进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的景观营造,使设计更加完善,同时运用人文理念进行设计指导,使滨河景观更具意境内涵。人、城市、自然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各方面达到平衡,就像一条河流淌过了历史、现在和未来,具有厚重感、舒适感和神秘感,有无限可能。景观设计应具有包容性,包容过去和未来。景观设计的本质是为人服务,目的是使人的生活更舒适、更美好,因此景观要有最顺眼、最自然的形态,让人感觉最舒服的形态就是最有魅力的形态。
参考文献:
[1] 邢艳艳.浅谈植物群落与人文景观的融合设计[J].南方农业,2020(08):39-40.
[2] 郭宁.地域性滨水景观的设计策略[J].艺术科技,2015(10):233.
[3] 朱赛鸿.地域特色在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2017(09):96-97.
作者简介:章谣谣(1992—),男,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