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早、寒春:西安畜牧业发展的见证者

2021-05-06 08:57龚建段睿
新西部 2021年3期
关键词:草滩奶牛延安

龚建 段睿

20世纪40年代,美国畜牧业专家阳早和核物理学家寒春带着对中国革命的憧憬和好奇来到延安,几十年如一日耕耘于中国的畜牧事业。他们在陕北、西安和北京工作生活了六十多年,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技术革新和探索,为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把一腔热血和一生智慧奉献给了为人类幸福和安康而奋斗的事业。

阳早、寒春是新中国最早进行奶牛养殖的外国友人,也是一对不忘初心的外国友人。

1946年刚从康奈尔大学农牧系毕业的美国年轻人阳早(欧文·恩斯特)和舍友韩丁(寒春的哥哥)通过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访问记《红星照耀中国》了解了中国。阳早和同宿舍的韩丁深深地被它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被中国工农红军不但革命理想信念坚定,还发动群众搞革命斗争,搞农业生产,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精神感动了,他们的目光渐渐地集中在毛泽东头上戴的八角军帽的红星上面,心里燃烧起炽烈的希望之火。两个朋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致决定:“应该到世界的那一边看看,到中国去!”“到延安去”。

就因为这个理念,阳早和寒春来到了中国,在中国养了一辈子的牛,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解放全人类的世界公民”。

追求真理:相约在中国

1946年3月,阳早以联合国救济总署奶牛专家的身份来到上海。在来中国途中以及在上海驻勤期间,他听到许多关于中华民族抗日救亡活动的动人事迹和革命圣地延安的新生景象,深受感动。于是,他和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取得联系,在中共驻沪办事处处长伍云甫的安排下,于10月乘飞机抵达延安。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差别让阳早叹服,延安地区虽然贫穷,但没有乞讨、没有坐在豪华车里招摇过市的腐败官员。虽然延安人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甚至露着线头,但很整洁。特别是人们脸上流露出的自信和乐观的微笑,很是感染人。人们不论性别、年龄和等级,都受到了莫大的尊重,这是阳早对延安的印象。

当周恩来、王震等中央领导人接见他时,他毅然提出愿意留在延安,于是,他被安排在延安杜甫川光华农场搞畜牧工作。农场有从阎锡山统治区缴获的八十几头荷兰良种奶牛,阳早被分配到畜牧组饲养、照料这些奶牛。1947年3月12日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阳早为了保护奶牛,曾随中央红军转战陕北,转战于定边、靖边、安边(今属定边县)、子洲、绥德、安塞等地,8月转移到山西晋绥根据地。虽有折损,但移动的奶牛场一直保存着。撤离过程中,阳早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枪林弹雨,不顾安危抢救补给物资和设备,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实现了自己参与共产主义革命的梦想。若干年后,他回顾这段难忘的经历时说:“这次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人民战争,什么叫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让我刻骨铭心地记住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无敌的,这是因为他们依靠人民群众。”

阳早的夫人寒春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后在著名的威斯康星大学专攻原子物理,参与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工作,是年轻的美国核物理学家。阳早到了中国,一直和寒春保持书信联系,倾诉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他对寒春说:“你快来看看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来晚了就错过了末班车了!而你那个物理研究什么时候搞都不迟。”寒春很向往中国,在其兄韩丁和阳早的影响下,抛弃了美国的舒适生活,毅然奔赴延安。

令寒春惊愕的是,她看到的延安已被国民党炸得一塌糊涂,但人们却团结一致、意气风发、乐观自信,决心要重建一个崭新的社会、解放全中国以及创造一个新世界。所到之处,弥漫着学习和思考的气氛。延安给寒春的第一印象太深刻了,她回忆说:“每个人都在为共同的目的而工作,我融入了一个非常宏大的事业之中,作为全世界普通大众的一员,我像回到了家一样,那是一种享受,十分神奇。我自言自语道:‘老天,这就对了!”

阳早和寒春,就像两条不同的小溪,流经延安,猛地一下汇合了。他们的相聚,不光是他俩的事,整个边区都对他们寄予厚望,期待这对进步的、要求革命的洋青年能够立即在延安窑洞结成伉俪。1949年4月,在瓦窑堡一口简陋的窑洞里,两人喜结连理,边区的干部群众为他们祝福,大家跳舞庆贺。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康迪向他们赠送祝福锦旗,上面写着:“阳台好梦两情长,早有宁学喜弄璋;寒食清明刚到了,春風先送合欢香。”诗的每行第一个字分别是:阳、早、寒、春。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处为他们赠送锦旗:“正当全世界革命人民,以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的时候,欣逢你俩在中国人民革命的圣地——延安结婚,我们相信你俩今后在争取世界和平与人民民主的斗争中,会发挥更多更大的力量,谨以革命的热忱,祝你俩幸福和成功。”

婚后,他们在瓦窑堡农具厂学造水车、风车、装卸车,随后转战内蒙古高原的三边牧场,阳早任副场长,寒春跟随阳早投身牧场建设。阳早曾激情澎湃地回忆说:“我和寒春都热爱劳动,但延安火热的战后重建让我们认识到为人类和平的共同目标而劳动,比单纯为自己劳动更加重要。在美国是为自己劳动,挣钱谋生,而在延安是在一个大集体中劳动,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一个平等自由、没有人剥削人的新社会。”

扎根西北:情系草滩农场

西安解放后,阳早、寒春二人从延安调至西安,农林厅安排他们在闫庄奶牛场工作,阳早担任奶牛场副场长,寒春担任技术员。寒春负责奶牛的日常照料工作,包括喂养、挤奶、统计数据并作出分析,以及监督牛奶的巴氏消毒,设计制作了牛奶高温消毒杀菌的装置。阳早和寒春的创造态度与工匠精神、奉献品德与奋斗意志融入血液。

1953年夏天,阳早和场长白家广、兽医闫如碧一起来到西安渭河边,考察新建牛场的场址。渭河南岸有一片长10公里、宽3公里的盐碱地、湿地、沙滩、草地和小树林,曾是国民党军队养战马的地方。他们沿着河岸,确定建立草滩奶牛场的地点,阳早与建筑师、工人一起设计建成牛舍,并将闫庄农场的小母牛和干乳牛转移到了草滩农场。他们虽为畜牧专家,却从不以专家自居,下牛圈、铡草、挤奶、担牛粪,苦活累活都亲自上手干。在生活上特别简朴,穿的是劳动布,吃的是大食堂,住的是普通平房,睡的是硬板床。进城办事,总是骑着自行车,不分寒冬暑夏,奔波在离城十六七公里的草滩路上。

1954年秋,阳早从苏联农业机械展览会上引进了苏联铡草机,从此西安奶牛场拥有了当时中国较早的一台饲料铡草机。寒春查阅俄文资料研究铡草机工作原理,改进工艺、生产,制造出了生产效率、质量和安全性能更高的铡草机。他们通过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引进新西兰挤奶机,引进动物孵化器、研究动物孵化技术、制造牛奶制冷设备。他们认识到要让中国富起来,必须走机械化的道路。寒春拿出在美国钻研核物理的执着精神,使农场进入机械化操作阶段。对于阳早和寒春而言,以生产领域的斗争为基础,广泛地参加社会和政治斗争是他们毕生的事业,是他们坚守信仰的基本表现。

1959年夏天,林伯渠来到草滩农场视察。阳早、寒春在陕北时,林伯渠是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的老雪佛兰作过阳早、寒春的婚车,拉他们到会议厅举行婚礼。林伯渠看到阳早、寒春一家五口人和保姆,共六人住在一间屋子里,就指示草滩农场领导要照顾好国际友人。于是,草滩农场为阳早、寒春夫妇建造了“专家房”。这套132平方米的平房为砖木结构一进四间平房,中间留有木质立柱歇檐雨棚,里面有四个房间,一个厨房,其中一个房间是阳早的办公室。

1959-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家给阳早、寒春的特需供应,他们从不享用,全给了有困难的职工或招待来访客人。有年深秋季,渭河涨水,农场号召职工把奶牛转移到皂河对岸的安全地带。他们夫妇二人带头跳进冰冷的河水里,一个拉,一个推,把一头奶牛送到了对岸。职工们深受感动,一个接一个地跳到河里,把几十头奶牛全送到安全地带。

1966年4月15日,当“文革”风暴即将到来之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非常关心在全国各地工作的外国专家,阳早全家被接到北京保护起来。当他们依依难舍地离开草滩农场时,这里的奶牛已由原来的40多头发展到1000多头。

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发布,两国关系缓解。应美国进步组织的邀请,夫妇一同返美,宣传中国大陆国情。他俩将全部演讲费收入从美国购买了一批“美加系”奶牛冷冻精液,赠送给草滩农场。1979年,阳早随中国赴美畜牧考察团二次回到美国。在赴美考察期间,他同样把心扑在发展中国的畜牧事业上。他以农场主人的身份主动提出考察团的衣食住行全由他管理,不让考察人员住宾馆、进饭店,而是吃在亲戚家,住在朋友处,又用亲朋好友的车辆送大家参观福特、康迪尔、迪拉法、布卖里等四大机械制造(包括挤奶设备)公司,把省下来的两万多美元,全部买了挤奶设备和有关资料,带回草滩农场。1982年,寒春的母亲有病,夫妇二人借回国探亲之机,第三次从美国买回一批奶牛冷冻精液,送给草滩农场。农场的2500多头荷兰“黑白花”良种奶牛,就是用这批冷冻精液培育出来的。他们夫妇人在北京,心在草滩农场,曾几度回场,帮助建起“鱼骨式”挤奶台,仅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一项,就为草滩农场节约资金28万余元。先进的挤奶设备使挤奶效率和出奶率大幅度提高。同时,他还帮助草滩农场掌握制造挤奶机械设备的先进技术,且已向四川、上海、天津等地加工出售,既增加了农场的经济收入,又加快了中国畜牧事业的机械化进程。

阳早、寒春夫妇在草滩农场十多年,期间虽然困难重重,条件极差,但他们潜心钻研、大胆创新、乐此不疲,在畜牧机械研制、奶牛品种繁育方面留下丰硕成果。他们离开草滩农场后,也不忘其建设成长,时时关注畜牧业发展,不仅反复回农场考察,还在北京家中接待大批农场干部职工。寒春曾在20世纪90年代,亲自设计并指导建成了较为现代化的原草滩农场奶牛六场。不讲条件、无私奉献,与干部职工打成一片,在职工家属中广有口碑,其事迹至今流传。

精神永存:永不褪色的革命信仰

阳早和寒春结合生产实际,采用世界先进技术,改良奶牛品质,研制奶牛场机械,在陕北光华农场、西安草滩农场、北京南郊农场和农机院奶牛场研制风车、青饲料铡草机、青饲收割机、管道挤奶机具,推广胚胎移植技术,为我国畜牧业发展和奶牛场机械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9年春节前, 中共中央领导去北京南郊农场看望阳早、寒春,建议他们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工作。1979年10月,农机部聘任阳早、寒春为顾问,农机院聘任他们为畜牧机械所副所长。1987年6月10日, 阳早、寒春任主要负责人的《奶牛场成套设备研制、牛场设计和中间试验》项目,通过国家机械委鉴定。1987年9月7日,万里副总理接见阳早、寒春,农牧渔业部给阳早、寒春颁发“国际合作奖”。

1988年12月, 阳早、寒春主持的《奶牛成套设备研究、牛场设计与中间试验》项目被机械电子工业部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此项成果已在深圳、上海、北京、天津、长春、内蒙古、西安、新疆等地推广近1000台(套)。寒春负责的牛奶冷冻奶罐的研发项目,达到了美国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并在上海华冠机械厂等工厂生产,替代了进口产品,占领了中国市场70%以上的份额。鉴于阳早、寒春在奶牛胚胎移殖推广工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他们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顾问。1993年1月18日,上海市市长黄菊授予寒春“白玉兰荣誉奖”。

1993年12月15日,机械部何光远部长签发聘书,聘任阳早、寒春为机械部顾问。2003年1月,中国农机院授予阳早、寒春“个人贡献奖(金牛奖)”。2006年,在中国农机院成立五十年之际,寒春同志荣获“特殊功勋奖”。

2009年,阳早和寒春夫妇入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寒春逝世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李克強、回良玉、王岐山、张德江,均致电对寒春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其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对寒春在奶牛业和农业机械化事业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寒春的老同学杨振宁也从香港来电致哀。

阳早、寒春一直在生产第一线,和农牧民、工人、技术人员、基层干部一起,参加劳动、技术革新和政治学习、政治运动。在长期潜移默化中,延安精神、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在他们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人们说他们“比共产党还共产党”。 阳早、寒春执着追求理想信念,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把中国人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是白求恩式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这对可敬的老人,把毕生都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他们为信仰而来,在平静中告别。”他们生前生活极为简朴,就连去世后,也不愿给人们增加麻烦。他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和享受,尘世的物质和名利在他们眼里都是过眼烟云,立一个小小的墓碑在他们看来都是多余的。

寒春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回顾我所走过的路,从小学到研究所的生活,不能说不幸福。但相比站在人们之中,与大家一起改造整个社会,用双手建立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美好而富有的新国家,原来的那种幸福观是多么狭隘啊。有的人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但这种建筑在大多数人痛苦之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它终究会被历史所消灭。”

美国作家大卫·布鲁克斯曾说,人生要爬两座山,第一座山是关于“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第二座山却是“失去自我”,为了别人或是为了某种使命、信仰而宁可失去自我。选择第二座山的人无疑具有高贵的品格,阳早和寒春就是主动选择攀爬第二座山的人。他们为了信仰,忘记自我的个人得失。他们跨越国家、民族的隔阂,把追求全人类的幸福视为自己最终奋斗目标,他们因此而得到的快乐也是深刻而持久的。

很多人对阳早和寒春的经历不可理解,甚至觉得他们有些固执和傻气。但是,中国革命能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今天,有现在的太平盛世,就是因为有无数位像阳早和寒春这样为了信仰执着坚守又带点“傻气”的志士。正是有了这些前赴后继的高贵灵魂的引领,人性的光芒才熠熠生辉,我们这个时代才如此生机勃勃、绚丽多姿。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阳早、寒春无疑是西安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闪光点。

作者简介

龚 建 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

段 睿 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经济师

猜你喜欢
草滩奶牛延安
小奶牛便签夹
延安的故事
神秘的干草滩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奶牛吃草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奶牛的家》
美味奶牛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