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 高兴华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成人皮肤的表面积可以达到1.8平方米~2平方米。同时,皮肤也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最直接接触的界面,上面居住着许多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螨虫等。其中,细菌数量最多,每平方厘米也就是指甲盖大小的皮肤上,大约有100万个细菌。这些菌和皮肤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皮肤上的菌,根据定植的时间可分为常驻菌群与暂住菌群。暂住菌相当于只领到了“暂住证”。它们在人体皮肤上的停留时间短,对皮肤影响小。常驻菌群则领到了“长期居住证”,它们是皮肤的核心菌群。常驻细菌主要有葡萄球菌、微球菌、丙酸杆菌、棒状杆菌、不动杆菌。常驻真菌主要有念珠菌、球拟酵母菌、表皮癣菌、小孢子菌、毛癣菌等。
正常情况下,皮肤上的微生物大多是无害的,甚至部分对皮肤还是有益的。常驻微生物能够产生脂类、固醇类等,为肌体细胞提供营养,参与皮肤细胞代谢,协助皮肤发挥生理功能等。代谢脂质可以在皮肤上形成一层乳化脂质膜,能防止水分过度蒸发,保持皮肤湿润。
此外,正常皮肤菌群能够预防病原入侵,直接或间接地保护皮肤。部分菌能够分泌细菌素和有毒代谢产物,诱发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竞争营养物质和分解入侵菌产生的有毒物质等,从而直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入侵。如表皮葡萄球菌能表达肽链内切酶,与抗菌肽协同作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增殖。皮肤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增强宿主对外源物质的选择性通过能力,强化机体天然免疫应答系统,从而提高宿主皮肤黏膜的免疫功能。
皮肤上的微生物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相互协同,相互制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皮肤微生态。当宿主的皮肤、环境与菌群之间处于不协调的病理状态时,就称为微生态失衡。许多常见的肌肤问题都与微生态失衡有关。
1.感染
许多微生物被认为是相对无害的共生物,但在免疫抑制的情况下会引起严重的感染。如糖尿病患者或慢性溃疡的老年患者中,常见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因此,我们必须记住,即使看似有益的微生物,在适当的时机也有致病作用。
2.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区链球菌、棒状杆菌和丙酸杆菌丰度下降,葡萄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数丰度增加。并且,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区的皮肤微生物群落的总体多样性减少。
3.银屑病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临床上表现为发生在肘部、膝盖、头皮和躯干的红斑、鳞状斑块。银屑病患者皮损部微生物多样性增加,且厚壁菌属占主导地位,而放线菌属占劣势。真菌也与银屑病关系密切:许多银屑病患者指甲会发生改变,有利于真菌生长,因此更易合并真菌感染。银屑病患者的足癣患病率高,真菌培养鉴定多为红色毛癣菌。银屑病患者皮肤黏膜念珠菌的检出率高,尤其是口腔黏膜,提示银屑病患者可能是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易感人群。
4.痤疮
痤疮俗称青春痘。目前认为痤疮患者皮肤存在痤疮丙酸杆菌过度增殖的问题。痤疮丙酸杆菌能分泌透明质酸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等多种酶,并引起局部损伤和炎症。与健康人皮脂腺中单一的痤疮丙酸杆菌定植不同,痤疮患者的毛囊皮脂腺中除了痤疮丙酸杆菌外,还有表皮葡萄球菌和低比例的非培养菌群定植。
5.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常见于头面部的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红斑、粘着性鳞屑,头皮部位的头皮屑过多。脂溢性皮炎患者皮损处马拉色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数量增加,而痤疮丙酸杆菌数量却下降。马拉色菌能分泌脂肪酶,并将皮脂中的甘油三酯、饱和脂肪酸分解为促炎性的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和花生四烯酸,能引起皮肤角质细胞增生和角化异常,产生头皮屑及瘙痒症状。
6.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俗称酒糟鼻。患者皮肤上蠕形螨明显增多。蠕形螨可通过破坏皮肤屏障或通过几丁质激活免疫来加重玫瑰痤疮。研究发现,约60%的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其脓疱内容物可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而脓疱周围皮肤只能培养出混杂细菌或无细菌生长,提示表皮葡萄球菌在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发病中也具有一定作用。
生态养肌四法
1.合理清洁皮肤
在短时间内,皮肤清洁能直接减少皮肤微生物的数量,有效减少有害菌在皮肤上的停留。但过度清洁会影响皮肤微生物的正常数量和多样性的恢复。过度清洁还能造成皮肤皮脂膜的损害,进而刺激皮脂腺过度分泌油脂,破坏皮肤微生物生长的环境。部分清洁产品中含有抑菌成分,过度清洁还会直接抑制皮肤微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所以,清洁皮肤要适度,通常建议早晚各洗一次脸即可。
2.不要滥用药物
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的长期使用,会严重破坏皮肤的正常菌群。抗生素的使用能减少人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多样性,为致病菌生长繁殖提供机会,同时会诱发耐药菌的产生,进一步加剧皮肤菌群紊乱。糖皮质激素具有强烈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请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及良好的睡眠质量,通过合理饮食、适度锻炼等加速新陈代谢,能促进皮肤与菌群之间的物质交流。过度饮酒会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缺失,影响皮肤微生物菌群平衡,导致皮肤屏障能力下降和感染机会增加。
4.不过度使用化妆品
化妆品中防腐、抑菌剂按化学结构可分4类:醇类、甲醛供体和醛类衍生物、苯甲酸及其衍生物以及其他有机化合物。这些防腐剂通过作用于微生物的细胞膜、细胞壁及酶等多个靶点,能破坏细胞的分裂,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达到防腐、抑菌的目的。正常使用一般不会出现严重问题,但长期过度使用添加防腐剂的化妆品,可能会扰乱皮肤常驻菌,并产生各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