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身心,但别做“熊老人”

2021-05-06 05:59江媛媛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任性阿尔茨海默性格

江媛媛

老太惹的祸:一人坑惨一座城

近年来,老人任性妄为、倚老卖老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屡屡刷屏:山东青岛老年暴走团在快车道上暴走锻炼,无视公共交通安全;广场舞大爷大妈们与年轻人争篮球场,争论的过程中老人将年轻人打伤;公交车上一个六旬老人因小男孩没给自己让座,就一边大声责骂,一边一屁股坐在小男孩身上;不久前,荆州一位78岁的老大爷,无证驾驶逆行,被交警发现有40余起交通违法未去处理……

这都还是小巫见大巫。前段时间,沈阳疫情吃紧,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不守规矩的老太太。这位沈阳的尹老太去了一趟韩国,回来之后按规定集中隔离并做了核酸检测,为阴性。但返家后,她未按要求自行居家隔离7天,就开始四处活动。在出现发烧症状之后,她也不去指定大医院就诊,直到几天后,在症状加重后,她才前往指定医院就诊。然而最可气的是,在确诊后,尹老太还隐瞒行程。已经平静了大半年的沈阳,瞬间被“引爆”了。这位老太太一系列自私、无知、任性的行为,造成了无比严重的后果:沈阳全面进入战时状态,随后开始全员核酸检测。

在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抗击疫情期间,类似这种老人家任性妄为的事件在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有任性不戴口罩出门的,有无视居家隔离令屡次外出走亲访友的,有大发官威不配合医院治疗规定的……这些老人家不遵守社会行为规则,造成严重后果之后还倚老卖老,不仅不承认自己的过失,有的甚至还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

很多人想不通,这些老人家为何变成了这样?当我们还没能处理好“熊孩子”的时候,一扭头,不少本该慈祥善良的老人却纷纷变成了“熊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尊老并不意味着把老人视为“弱势群体”,只要老人涉事,就要一味迁就,把社会规范统统抛到脑后。

人老为尊,尊在行为而非年龄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所推崇的传统美德,尊老,我们尊重的是老人随着年龄增长而积累的德行。

南京的一位大爷前阵子在网上引起热议,多年来他出门几乎都会随身携带折叠小板凳,坐公交也是如此。他说:“年轻人很累,不能倚老卖老。我用的是老年卡,别人是买票的,所以我不想占位置!”这位大爷的态度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短短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中国人最传统善良的一面。

老年人是个庞大的群体,“熊老人”只是其中的少数,然而也要引起人们的反思。当人进入老龄阶段,身体功能有所下降,是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这是大家都能够理解的。但是我们不能接受倚老卖老,无视社会规范、无视他人,任性妄为。

老人要从摆正心态做起,放下“我老就要以我为尊”的想法,平等地对待比自己年纪小的人群,不应以大欺小。虽然老了,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遇事应更加冷静,要有大度的胸怀,良好的品行,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不倚老卖老,讲文明讲礼仪,不自私自利,善意对待他人。“尊人者,人尊之”,当老人做到尊重他人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关爱。

老人变“熊”也可能是疾病前兆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老年人因为身体各方面功能的减退,当受到某些外界环境的影响时,可能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性格和情绪。下面是几种老年人常見的心理问题:

失落心理    现代化事业需要现代观念意识、现代科学知识、现代心理素质以及强健的体魄等,可是一般老年人随着年岁的增长,恰恰会在这些方面存在缺憾,这时候最容易产生失落心理。

新时代老年人的现状大都是:想玩点什么,却不容易接受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想要帮助照看孙子孙女,却很难跟上孩子辈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这种失落感和挫败感,有时就会击垮老年人的身心。

怀旧心理    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环境、价值目标的改变,很容易使老年人心理出现反差,因而怀旧心理也会变得强烈。老年人,尤其是昔日的老干部,一旦从领导岗位上退休,失去一呼百应的那种权威感,强烈的反差感让老年人很难去适应,总想找回当初的威风凛凛,但自己也知道,再也回不去了。

淡泊或空虚的心理    有些老年人退休后能够不再刻意追求名利,虽清贫度日却自得其乐,虽劳碌却不以为然。但也有些老年人退休之后,在家没有任何事干,相比之前的忙碌,突然空下来了,反而抓心挠肝,无法适应。

自卑心理    很多老年人退休后都会出现如下表现:胆小谨慎,不敢想、不敢闯、不敢担风险,生怕打破平静的生活和平衡;易孤独,由于离开了岗位,相对减少了同他人的联系,极易产生孤独感,依恋和交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忧郁寡欢;当与周围朋友交流时,绝大多数的话题都围绕子女、孙子孙女的生活学习,这些话题很容易造成老人相互攀比,嫉妒多疑。尤其是那些空巢老人,这种孩子不在身边的孤独感、无助感会让老人有苦说不出。

在这些情绪的影响下,老人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依赖、暴躁、倚老卖老的情况。

一是依赖,对组织依赖、对家人依赖,放弃个人努力,一切等待照顾。

二是任性,易冲动,爱发脾气,动辄气冲斗牛,倚老卖老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

三是多事,好管“闲事”,好为人师。

四是固执,性格倔强,对人处事过于刻板,不灵活、不体谅他人,有时偏执得不近人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人们这样是为了引起身边人的关注,结果却往往只会让老人的情绪及人际关系陷入恶性循环中。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老人突然性情大变,往往是疾病的前兆。如果发觉老人性情一反常态,发生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性格变化,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脑部疾病前兆。这样看来,对“熊老人”一味地指责和批评,不是很公平,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应对“熊老人”,不妨换种沟通方式

照顾老人或者与他们很好地交流,常常需要独特的沟通技巧和策略。以下是与老年人有效沟通的三条建议:

耐心与同情心

毋庸置疑,跟老年人相处肯定要有耐心和同情心。不支的体力、缓慢的动作、健忘、邋遢、冷漠是老年人的特点。与老人交流时,人们很容易失去耐心,甚至可能会放弃,直接走开。

这时如果能设身处地地为老年人考虑一下,你也许就会平静许多。你可以这样想:“她那么冷漠,没有朋友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吧。”“他行动那么慢,关节炎肯定没少给他罪受。”

换位思考是保持耐心和同情心的最有效的方法。

询问而非命令

如前所述,老年人最需要的是尊重。你可以多询问他们而非命令他们,以此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例如,不要说:“你要如何如何。”而应该这样说:“你想……吗?”或者“我们……怎么样?”

询问是对老年人的尊重,给他们提供选择是让他们觉得自己对身边的事儿还是能够掌控的。

对于那些反应迟钝、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需要询问他们,但不必真的要等待回答,只是让他们觉得他們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自理的。

询问而非猜测

同样地,在你进行与老人相关的行动之前要先询问,而不要自作主张。比如说,关老年人房间的灯时,要先问一下,“我要给你关灯了,可以吗?”

如果老年人不同意,若无大碍就随他去,或者跟他解释清楚你这么做的原因(大部分情况是为老人的身体着想)。

小链接:

阿尔茨海默病又称作老年痴呆症,是一种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的高发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它会导致脑细胞的退化和死亡,从而使一个人的思维、行为、社交能力大幅度下降。

阿尔茨海默病有哪些征兆呢?除了短期记忆力变差、表达含糊、容易迷路、不能作出精准判断等,性格改变也是一个明显表现。老人的性格开始产生反差,原来开朗的人变得郁郁寡欢、敏感多疑;原本沉默寡言的人话变多,喋喋不休,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狂躁、幻觉妄想、抑郁、性格改变、谵妄、情绪不易控制等。

阿尔茨海默病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但可以预防。研究表明,爱动脑的人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概率比较低,多学习多动脑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小编有话说——

老人变得固执任性,多数都与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较少有关。有科学研究指出,大脑缺少应有的刺激,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敏感力和反应力会明显减退,脑细胞缺乏活力,大脑退化速度加快,思维能力下降,逐渐形成记忆力锐减及老年痴呆等一系列症状。还有一些老年人因为不适应退休后生活状态的变化,与周围人关系欠融洽,甚至处于脱节和紧张状态,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在实际生活中“不受欢迎的人”,这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老人远离社会,产生更多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内心的烦恼和忧虑得不到排解,缺少生活乐趣,从而更加抗拒新鲜事物。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多理解和关爱家中的老人,增进情感交流和沟通,注重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而老人自己,也应该深刻认识到任性、固执性格之害,注重自我调适,陶冶情操,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寻找更多的生活乐趣,养成接受新鲜事物的良好习惯,改变自己的盲目自信。有严重心理障碍者,可去医院治疗。

猜你喜欢
任性阿尔茨海默性格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下)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上)
猫的性格爪知道
千万别任性
任性者的搞笑
CH25H与阿尔茨海默病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有才任性党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