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三痹汤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1-05-06 11:12解书山宋莎莎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痛风性汤加减关节炎

解书山,宋莎莎

(1.濮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濮阳 457000;2.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濮阳 457000)

痛风性关节炎是人体内部持续性尿酸升高,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盐沉积而引起的关节炎。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发生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老年男性是高发人群,发病年龄前移[1]。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为痛风石沉积,可导致尿酸水平升高,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随病情进展可导致关节畸形,病程长的患者可能发生急性肾衰竭与尿毒症,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受到严重危害[2]。三痹汤出自《妇人大全良方》,此方加减化裁可用于治疗老年致肝肾虚损,风寒湿痹日久,具有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湿等功效[3]。目前,中医针灸逐渐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原则,临床疗效得到认可,具有标本兼治的临床疗效[4]。本文将观察针刺结合三痹汤加减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在濮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 120例,按照完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5±8)岁;病程4个月至17年,平均病程(8.2±3.5)年。联合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3~66岁,平均年龄(44±8)岁;病程3个月至16年,平均病程(8.1±3.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5]中相关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相关诊断标准。湿热蕴结型为下肢小关节猝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伴发口渴、舌红及心烦不安。瘀热阻滞型为关节肿胀,局部酸麻疼痛,伴有面浮足肿、目眩、脉缓。肝肾阴虚型为关节痛如被杖、关节变形、步履艰难、屈伸不利。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诊断标准;③尿酸(uric acid, UA)水平超过正常范围;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肾、肝、肺与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②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者;③正在进行与本病相关的其他治疗者;④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进行痛风知识教育,饮食主要以水果、植物蛋白、蔬菜为主,限制蛋白质、高脂肪的摄入量,多饮水,拒绝食用辛辣食品。

2.1 对照组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三痹汤加减口服治疗。药方组成为独活15 g,桂枝10 g,生黄芪30 g,秦艽15 g,党参15 g,熟地黄20 g,茯苓15 g,牛膝15 g,炙甘草6 g,杜仲 20 g,细辛 3 g,当归 20 g,防风 15 g,白芍 15 g,续断15 g,川芎15 g。手足麻木、发凉者加川乌6 g和附子6 g;关节疼痛加羌活15 g;关节肿胀发热加知母15 g和生石膏30 g。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2.2 联合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取三阴交(双)、曲池(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及阿是穴;根据患者关节肿痛部位配穴,踝关节肿痛者配解溪、昆仑;肘关节肿痛者配合谷;腕关节肿痛者配合谷、阳池、外关;膝关节肿痛者配阳陵泉、血海、膝眼。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无菌毫针进行直刺,得气后以提插补泻与捻转补泻相结合行手法,留针 30 min。阿是穴进行局部毫针围刺法。每日治疗1次。

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1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症状体征评分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评分。疼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进行评价,患者根据疼痛程度自行评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红肿、活动度及关节功能采用五级评分法,极重度为4分,重度为3分,中度为2分,轻度为1分,无症状为0分。

3.1.2 UA、黄嘌呤氧化酶(xanthione oxidase, XOD)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水平检测

治疗前后分别于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 5 mL,置于一次性真空无抗凝剂的采血管中。在20℃~25℃环境下进行凝血60 min,3000 r/min离心处理10 min,分离血清,在-20℃环境中保存。采用全自动分析仪(奥林巴斯AU5400)检测U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XOD和SOD水平。

3.1.3 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及CD4+/CD8+水平检测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 CD3+、CD8+及 CD4+/CD8+水平。

3.1.4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8、IL-1 及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8、IL-1及CRP水平。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相关标准。

显效: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UA水平恢复正常。

有效:关节功能有所改善,主要症状基本消失,UA水平有所下降。

无效:关节功能、临床症状及UA水平均无改善。

临床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血UA、XOD及SOD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UA、XOD及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UA、XOD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血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UA、XO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UA、XOD及SOD水平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UA、XOD及SOD水平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UA(μmol/L) XOD(U/L) SOD(U/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0 278.54±26.81 243.25±24.431) 70.52±9.87 64.41±7.251) 27.53±2.16 40.25±4.091)联合组 60 278.56±26.82 198.72±20.141) 70.54±9.88 51.27±5.021) 27.51±2.15 47.58±5.131)t值 - 0.004 10.891 0.011 11.541 0.051 8.654 P值 - 0.997 0.001 0.991 0.001 0.960 0.001

3.4.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 CD3+、CD8+及 CD4+/CD8+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CD3+、CD8+及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D3+及 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CD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清 CD3+及 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D3+、CD8+及CD4+/CD8+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D3+、CD8+及CD4+/CD8+水平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CD3+(%) CD8+(%)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0 56.32±3.48 59.65±5.241) 41.29±10.24 37.52±8.571) 0.85±0.08 1.12±0.111)联合组 60 56.38±3.46 62.47±6.151) 41.21±10.26 33.25±6.111) 0.83±0.06 1.50±0.181)t值 - 0.095 2.704 0.043 3.143 1.549 13.951 P值 - 0.925 0.008 0.966 0.002 0.124 0.001

3.4.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8、IL-1及CRP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IL-8、IL-1及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8、IL-1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清 IL-8、IL-1及 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IL-8、IL-1及CRP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IL-8、IL-1及CRP水平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IL-8(μg/L) CRP(mg/L) IL-1(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0 38.52±5.37 29.94±3.581) 85.42±11.27 58.71±8.541) 51.17±8.62 42.08±6.511)联合组 60 38.54±5.38 20.81±2.101) 85.43±11.28 33.19±6.171) 51.19±8.63 34.51±4.121)t值 - 0.020 17.041 0.005 18.760 0.013 7.611 P值 - 0.984 0.001 0.996 0.001 0.990 0.001

3.4.4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疼痛、红肿、活动度及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红肿、活动度及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疼痛、红肿、活动度及关节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疼痛 红肿 活动度 关节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0 4.48±1.13 1.93±0.481) 1.95±0.30 1.31±0.361) 1.58±0.47 0.91±0.291) 1.67±0.51 0.94±0.201)联合组 60 4.50±1.14 0.69±0.131) 1.96±0.31 0.68±0.121) 1.57±0.46 0.52±0.121) 1.69±0.52 0.53±0.081)t值 - 0.097 19.311 0.180 12.861 0.118 9.625 0.213 14.741 P值 - 0.923 0.001 0.858 0.001 0.906 0.001 0.832 0.001

3.4.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93.3%,对照组为 7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中医学中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为肝、肾、脾功能失调,属于“痹证”范畴,伴随痰瘀、湿浊、热毒阻滞关节,不通则痛,病因为饮食无制无度,外遇风、寒、湿等邪气,嗜食肥甘厚腻致内郁痰湿合而发病[8-9]。痛风性关节炎呈本虚标实型,脾升清降浊失司、兼外感邪毒、热浊毒内生,脾失健运作为根本病因,导致湿热痰瘀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10-11]。三痹汤加减方中,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桂枝散寒止痛、发汗解表;生黄芪补气固表、利水;秦艽祛风湿、止痹痛;潞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熟地黄通血脉、益气;茯苓利水渗湿、健脾;怀牛膝散瘀血、消痈肿;炙甘草缓急止痛、补脾益气;杜仲强筋骨、补肝肾;细辛祛风散寒、开窍;炒当归止痛宁神、补血和血;防风胜湿止痛、祛风解表;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续断强筋骨、补肝肾;川芎祛风止痛、活血行气。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可导致UA水平升高,导致尿酸钠结晶沉积于周围组织及关节,刺激机体发生炎性反应[12-15]。本研究结果中,联合组治疗后UA、XOD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三痹汤加减治疗较单一三痹汤加减治疗显著降低UA、XOD水平,并提高SOD水平。SOD可干扰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发生,保护细胞的功能及结果的稳定,减轻其对机体细胞的损害,维持其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16-18]。本研究结果中联合组治疗后 CD3+、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三痹汤加减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IL-8的生物活性主要是趋化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局部引起炎症或变态反应,主要是由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产生[19-21]。CRP属于炎性指标,是急性时相蛋白,在机体发生感染时,水平可大大增加,可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在免疫应答与合成多种重要调节因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2-24]。IL-1是炎症调节的始动因素,在中性粒细胞趋化与激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痛风性关节炎中起重要的作用,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25-26]。本研究中联合组治疗后IL-8、CRP及IL-1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三痹汤加减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炎症反应。

围刺指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针感强,迅速改善患侧关节局部血液循环,可增强对患侧受累关节的刺激量,可增强清热利湿、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等作用[27-29]。本研究中联合组治疗后疼痛程度、红肿程度、活动度及关节功能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刺联合三痹汤加减治疗能有效改善症状。针灸调理机体的脏腑功能,降低了炎性细胞因子与 UA水平,改善患者体内异常的神经递质与炎性物质,迅速止痛消肿,抑制局部炎症反应[30-31]。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联合三痹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一三痹汤加减治疗。联合治疗具有调节免疫、抗炎、通络止痛等功效[32]。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三痹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优于单一三痹汤治疗,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尿酸水平与炎症反应。

猜你喜欢
痛风性汤加减关节炎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保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复方参蓉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
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研究
四黄散外敷联合平衡罐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彝药“我思”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