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联合香砂六君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2021-05-06 11:12刘锦棠杜伟清池响峰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香砂胃动素胃窦

刘锦棠 ,杜伟清 ,池响峰

(1.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广州 510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006;3.东莞市清溪医院,东莞523000;4.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 510000)

排除代谢性或其他系统疾病,由胃及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持续性上腹疼痛、腹胀、嗳气及腹部灼热等症状被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在25%左右,占胃肠道疾病一半。因其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对患者生活具有一定影响[1-3]。中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胃痛”“脘痞”范畴,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有研究发现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发展中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扮演着重要角色。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尚无根治办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因此,寻找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香砂六君汤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传统方剂,具有镇痛、温和肠胃功效[4-5]。本文旨在观察温针联合香砂六君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胃肠激素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东莞市清溪医院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4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2例;年龄25~34岁,平均年龄(30±4)岁。联合组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27~37岁,平均年龄(32±4)岁。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6]

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嗳气和早饱的临床症状。

1.2.2 中医诊断标准[7]

主要症状为早饱腹痛、劳累或饥饿后出现疼痛症状、纳差食少、舌苔白腻。次要症状为乏力头晕、口齿不清、泛吐清水。

1.3 纳入标准

①临床症状持续时间3~5个月;②近1个月内未服用抑酸性药物;③符合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④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病历资料不全者;②胃溃疡或糜烂者;③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疾病者;④患消化道肿瘤者;⑤精神疾病者;⑥胃肠道手术者;⑦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嘱其治疗期间禁食辛辣、生冷食物,禁烟酒和浓茶。

2.1 对照组

采用口服香砂六君汤治疗。中药处方组成为党参,半夏,白术,茯苓,木香,甘草,砂仁,陈皮。所有药材在水中浸泡 30 min,加水 400 mL,文火熬制 90 min。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治疗4周。

2.2 联合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温针治疗。根据不同穴位取仰卧或俯卧位,患者仰卧位取足三里(双)、关元、中脘、阳陵泉(双)、太冲(双);俯卧位取胃俞(双)和脾俞(双)。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 0.4 mm×40 mm毫针进行针刺,轻捻缓进刺入皮下2寸左右,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在针柄处加置长约2 cm艾炷,将艾炷上端点燃施温针灸。留针30 min,待艾炷燃灭。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脾俞以补为主;太冲、阳陵泉以泻为主。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中医证候评分[8]

恶心、呕吐和早饱主要症状均按无、轻、中、重度分别计为0、2、4、6分,其余次要症状按照无、轻、中、重度分别计为0、1、2、3分。总分为主要症状评分和次要症状评分的总和。治疗前后各评估1次总分和主要症状评分。

3.1.2 胃肠激素指标检测

治疗前后分别抽取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置于抗凝试管中,用2500 r/min离心机在4℃环境下进行离心处理15 min,静置分离上层清液。置于-70℃环境中进行冷冻保存待检。采用放射免疫法对血清胃动素、胃泌素和生长抑素进行检测。加入适量缓冲液、乙二胺四乙酸溶液、标准液和标记物抗血清,震混摇匀,在4℃下放置24 h。取出后加入免疫分离剂,在4℃下放置15 min,离心后弃上清液,测沉淀物放射性计数。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

3.1.3 胃动力学指标检测

检测前所有患者均禁饮3 h、禁食4~8 h,采用实时超声显像仪进行空腹B超对胃半排空时间、胃窦收缩幅度进行检测。让患者服用适当温桔子水,5 min后对胃窦收缩频率、胃窦面积收缩幅度进行检测。

3.1.4 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时间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上腹胀痛、恶心的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时间,进行组间比较。

3.2 疗效标准[9]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半排空率明显提高,胃肠道功能恢复。

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胃半排空率略有上升,胃肠道功能好转。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胃半排空率下降。

临床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主要症状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主要症状评分 中医证候评分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4 22.64±4.31 11.21±2.761) 28.66±4.32 15.85±2.641)联合组 44 23.41±4.47 8.26±1.581) 27.97±4.19 10.37±2.071)t值 - 0.823 6.153 0.761 10.840 P值 - 0.413 0.001 0.449 0.001

3.4.2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胃动素、胃泌素和生长抑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胃泌素和生长抑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两组治疗后血清胃动素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清胃泌素和生长抑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清胃动素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s,ng/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s,n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胃动素 胃泌素 生长抑素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4 117.34±20.45 124.14±14.371) 40.51±6.74 36.82±3.731) 33.62±3.76 26.19±2.871)联合组 44 118.17±20.88 131.63±11.261) 41.06±6.81 32.49±2.511) 33.24±3.94 24.24±2.111)t值 - 0.188 2.721 0.381 6.388 0.463 3.631 P值 - 0.851 0.007 0.704 0.001 0.645 0.001

3.4.3 两组治疗前后胃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胃半排空时间、胃窦面积收缩幅度、胃窦收缩频率和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胃半排空时间较治疗前缩短(P<0.05),而两组治疗后胃窦收缩频率和幅度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联合组治疗后胃半排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胃窦收缩频率和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胃窦面积收缩幅度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胃动力学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胃动力学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胃半排空时间(min) 胃窦收缩频率(次/min) 胃窦收缩幅度(mm) 胃窦面积收缩幅度(mm)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4 50.64±7.71 33.33±5.121) 1.77±0.26 3.54±0.481) 35.94±5.34 49.98±6.521) 84.44±11.51 86.10±12.02联合组 44 51.12±7.34 24.86±3.971) 1.80±0.24 5.07±0.671) 35.66±5.41 64.76±7.991) 84.74±11.47 86.71±12.20 t值 - 0.299 8.672 0.562 12.310 0.244 9.507 0.123 0.236 P值 - 0.765 0.001 0.575 0.001 0.807 0.001 0.903 0.814

3.4.4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时间比较

联合组患者上腹胀痛、恶心的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时间比较 (±s, d)

表4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时间比较 (±s, d)

组别 例数 上腹胀痛 恶心对照组 44 5.34±1.61 4.47±1.63联合组 44 3.16±1.24 2.19±1.06 t值 - 7.116 7.778 P值 - 0.001 0.001

3.4.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联合组为 9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常见的多发性肠胃功能紊乱性疾病。在胃肠道疾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占50%左右,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胃肠道疾病感染等众多因素有关。临床症状为持续性和多发性的恶心、上腹胀痛及灼烧感,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及生活的影响,甚至会导致疾病的加重,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西医治疗主要以助消化类药物治疗为主,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胃脘痛”“嗳气”“痞满”等范畴,主要由于体虚或饮食不节对脾胃造成损伤、外邪犯胃导致脾胃升降失职[9-10]。现代生活方式主要因饮食不规律、饮食大量生冷类食物及过度劳累造成的胃消化受限、脾胃损伤导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临床治疗应以健脾理胃、补虚固本为主。香砂六君汤主要以党参、半夏、白术、茯苓、木香、甘草、砂仁和陈皮组成。党参、白术、甘草、茯苓温益脾胃,有健运之功;半夏和陈皮燥湿除痰、理气散逆;木香、砂仁可通气消胀,有效恢复胃肠消化功能,以求标本同治的效果[11]。

温针治疗取足三里、关元、中脘、阳陵泉、太冲、胃俞、脾俞。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内关可通阴维、和胃降逆;中脘为胃募穴,可调理脾胃运行、理气散逆;太冲疏肝解郁;胃俞和脾俞益气升清、健脾消食。通过温针可理气止痛、温中散寒[12-13],对脾胃病理状态及生理功能进行调理和产生良好治疗效果。中医治疗过程较为缓慢,但是固本培元的治疗方法做到对症下药,对患者病因症状实施针对性治疗,达到标本同治的疗效[14-16]。本研究中采用温针联合香砂六君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结果显示患者下腹胀痛、恶心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缩短,中医证候评分下降,肠胃功能恢复,说明联合治疗较单一香砂六君汤治疗有更好的疗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较为复杂,尚未研究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胃肠激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以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研究为主[17-18]。主要由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在消化期间呈周期性分泌的多肽类脑肠肽被称为胃动素,通过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导致肠胃蠕动速度加快,进而改善胃肠道的排空。胃泌素多由G细胞分泌,作为重要的胃肠激素可以有效促进胃肠道分泌,加快肠胃运动[19-23]。抑制胃酸分泌、间接抑制胃排空是生长抑素的主要作用,对调节胃动素、胃泌素和生长抑素水平表达具有重要意义[16,24-26]。本研究结果显示,温针联合香砂六君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地纠正胃肠激素的分泌,即胃动素水平升高、胃泌素和生长抑素水平降低,有效地促进肠胃运动,加快胃肠道排空。

综上所述,温针联合香砂六君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优于单一香砂六君汤治疗,能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或消退时间,调节胃肠激素分泌,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对加快胃排空有明显作用。

猜你喜欢
香砂胃动素胃窦
香砂六君子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联合兰索拉唑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先天性胃窦隔膜超声图像特征分析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胃动力不足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障碍的价值探讨
超声诊断中晚期胃窦癌的价值与影像学研究
降逆理气汤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香砂养胃丸缓解胃肠不适
慢性肾衰竭与血浆胃泌素胃动素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