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新 陈国兰 尼章光 罗心平 赵兴东
(1 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 云南昆明650224;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云南保山678099;3 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云南元江653300)
近年中国芒果收获面积、产量、产值、出口量持续平稳增长。据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2007—2016 年数据显示,中国芒果收获面积从42 万增加到61 万hm2(1 hm2=15 亩),增长44%;同期,产量从350 万t 增长到469 万t,增长34%;产值从307 增长到431 亿元,增长40%;出口量从6 190 t增长到7 049 t,增长45%;出口值从7 478 万元增长到16 273万元,增长118%。
中国水果市场优质高价趋势加剧。国内水果鲜果市场优质高价的趋势,未来还将进一步分化加剧;而水果的季节性差价将随着交通物流、保鲜储存技术的进步缩小。中国芒果市场消费量逐年增长,大中城市优质高价趋势尤其显著[2]。产地价变动幅度依芒果质量等级差异极大:如2019年调查得知云南省华坪县三年芒均价2.00 元/kg,而欧盟有机认证的凯特、金煌芒均价可达35.00元/kg。据FAOSTAT[1],2007—2016 年在国内芒果收获面积增长44%的情况下,中国每年仍平均进口2.3 万t 价值2.4 亿元的芒果;同期,进口均价为10.61元/kg,比中国芒果产地均价4.70元/kg(农业农村部南亚办2020 年数据)高出很多;2017 年中国芒果进、出口价格达14.33 及23.09 元/kg,分别是中国2018年产地均价的3.0及4.9倍。
中国芒果产业发展面临问题:中国芒果鲜果出口率远低于水果行业平均值。中国芒果出口量2007—2016 年从6 190 t 增长到7 049 t,分别仅占当年产量的0.18% 和0.15%, 平均出口率为0.16%[1],远低于同期中国水果行业的平均出口率6%[3]。考虑到中国每年还进口两万多吨芒果满足国内高端市场,无法充分满足国内国际高端市场,也无法获取高于国内产地均价3~5 倍的价格和利润空间,必然阻碍中国芒果产业升级发展。即便出于进口替代的考量,也应加以研究。
在中国芒果产业持续平稳增长和水果行业优质高价趋势加剧的形势下,中国芒果出口率低于其他水果出口平均值,其原因需要一个系统的理论解释。
阻碍芒果出口的因素有很多理论上的可能性,排除战争、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因近年基建物流大发展,运输的限制因素也逐步减弱。此外,一方面由于芒果自然状态下仅出产于(亚)热带及干热河谷地区,其种植面积、产量相对其他大宗水果如苹果、柑橘等相比较小,国内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大,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前提下出口量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因其体量相对较小,国际宏观政治经济变化及金融资本炒作对芒果产业有影响但也相对较小。虽然具体到各个水果种类会有差异,各主产国会有不同的产业政策、各主要进口国会有不同的市场准入标准(包括绿色技术壁垒),但这是水果区域、国际贸易普遍面临的制约因素,并非特别针对某一国家。
世界芒果主产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及中国、巴西等新工业化国家的热带地区,由于产地价和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价格差异巨大(2~5 倍),这些国家多有产能和意愿增加芒果出口到能出高价的高端市场,而进口高端市场多在欧美日等质量标准要求较高的国家,所以能进入国际贸易的芒果也应该是优质高价,从而提升利润空间、有利于产业升级发展。——基于此猜想:中国芒果出口率低制约产业升级发展的原因,除其他因素外,可能是芒果产业质量技术落后,无法保证生产出优质芒果,因而限制了中国芒果的出口。
产品质量问题,往往可以转化为管理和生产技术,并最终归结为技术问题。因此下文将先回顾关于产品质量、管理理论进展,并深入生产技术过程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以获进一步启发。
根据国际上广泛采用的ISO 9000:2015[3]的定义,质量指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客体”可以是有形、无形或虚构的产品、服务;“要求”指明确和隐含的需要。
全面质量管理,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因素,经济地研制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要能够生产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应该从产品设计开始,直到产品到达用户手中,使用户满意为止,它包括市场调查、设计、研制、制造、检验、包装、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质量管理[4]。全面质量管理已发展出一整套的理论概念、模式和方法,例如戴明的PDCA/PDSA循环、质量管理14要点以及深刻的知识体系;朱兰的质量螺旋和质量三部曲(策划、控制和改进);克罗斯比的零缺陷、质量管理四条真理和质量改进14 步骤;费根鲍姆的“全面质量10 要点”和“四项基本工作模型”;摩托罗拉的六西格玛、ISO 9000 族认证标准的标准化管理等[5-6]。
在政策和实践上,中国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也提出并发布了《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CAQS-GAP)试点规范》[7],从监管的角度以期能够实现从生产基地到产品销售全过程质量安全受控管理的目的。和ISO 9000 认证标准类似,标准和规范都是描述希望和要求达到的状态,而如何达到该状态,并不属于标准和规范的范围。如何做以达到标准规范要求的状态,是企业在动员自己的管理、生产技术资源中要做的事,并部分地属于咨询机构的工作。
世界芒果贸易高端市场准入质量标准与国标相比更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检疫性病虫害(主要是果实蝇)清零、农残指标更多更严、有食品卫生及包装指标等。例如欧盟芒果农残检测449项、美国34项、日本284(中国47项,截至2012),且最低农残限量欧美日可以比国标低几到近百倍[8]。
基于质量和生产技术过程相关理论的启发,及国际国内质量标准的比较,芒果质量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形状大小、外观色泽、口感、纤维粗细及含量、果核/果肉比、果肉酸甜度、农残种类及含量、病原物种类及含量、产量及稳定性、抗病虫性、耐储运性、能否顺利按时后熟转化而不提前腐烂变质、市场接受度等。
技术变迁、生产过程和结构的研究重要而缺乏。Romer[9]论证了技术变迁对经济增长不可替代的作用,Coase[10]多次强调了生产的过程和结构对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性并指出相关研究的缺乏。由于缺少对产业内技术变迁、生产过程和结构这一经济学“黑箱”的理解,因而无法对产业发展趋势做出可靠的判断,导致产业发展政策规划常出现缺少预案的被动应对现象。
综上所述,产业内生产技术过程往往被忽略为经济学的“黑箱”,但一个产业的行业本质和特殊性,关键制约和瓶颈,往往在此“黑箱”中。因此,本文将进一步深入芒果产业内的生产技术过程探索。
基于对芒果产业长期的观察,我们提出:世界芒果产业以芒果鲜果为中心,而芒果鲜果最终呈现的质量,产前即需预选果实质量综合指标较优的栽培品种和适宜的立地环境,生产过程中需要光温水土肥植保综合技术控制热带高温高湿易发病虫害且最终农残不能超出目标市场准入标准;采后还需要保鲜技术处理、并配合相应的物流措施以降低鲜果损耗率。所以,芒果质量支撑技术体系必须贯通全产业链、全程保障从始至终直到消费者餐桌,才能以优质获高价。从田间到餐桌的任何一环掉链子,都会影响芒果最终的质量和效益,这是世界芒果产业的行业特质。由此定义“芒果全程质量技术支撑体系”为包括芒果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价值链所有环节涉及质量保障的技术集成。
基于观察及文献研究[11-19],本研究还提出:在当下芒果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制约芒果果品质量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4项:(1)促花(促进开花)技术;(2)控花(花期调控)技术;(3)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尤其是实蝇、叶瘿蚊等危害大、防控难的);(4)采后保鲜技术。此外,园艺修剪除草等技术措施也很重要,但此4项技术操作难度大、失败对经济产量质量损害大,且要求较高的农化投入(水肥、农药)和技术装备水平水平,及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即:较高的现代化、产业化水平。
其中,采后保鲜技术是直接影响芒果出口率的关键制约技术。相比其他水果行业平均水平,作为热带水果的芒果采后损耗率更高。前期研究显示,发达国家水果鲜果采后平均损耗量占产量的比率(损耗率)一般低于7%[20],中国损耗率在30%以上[21]。芒果在树上达到采摘成熟度,被采摘数天后,就会发生后熟呼吸跃变过程,这时果实才呈现其典型的香甜风味,达到可食成熟度。伴随后熟进程的同时,芒果鲜果变软易腐,随着时间推移果实质量会逐渐下降直至无法食用;且因其产地和采收期一般正值热带高温高湿和病虫害多发季节,芒果鲜果采后在控制后熟进程的同时还要有效地控制病虫害,芒果采后保鲜技术处理难度一般要高于其他水果行业平均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一般性假说:除其他因素外,中国芒果出口率低制约产业升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是芒果产业质量技术方面的问题。
基于一般性假说及上述分析,提出针对中国芒果产业的假说:中国芒果产业发展至今,依然受制于其商业应用级别的、贯通全产业链的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换言之:中国芒果产业发展至今,依然受制于其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目标市场贸易对芒果质量的标准和要求。此假说有几层含意:一是现在的中国芒果产业受制于其商业应用级别的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二是该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由贯通芒果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节点的质量支撑技术构成;三是由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生产出的芒果,如果能够满足出口目标市场贸易对芒果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即具备了产品出口的必要质量基础;如果不能满足目标市场贸易对芒果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即不具备产品出口的必要质量基础;四是出口目标市场按国别可以细分为对农残限量指标没有具体要求(理论假设的最低状况)、一般要求(俄罗斯、中东国家等)、严格要求(美国等)、非常严格要求(欧盟、日本等)的一系列要求逐渐升高的目标市场;五是芒果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越强,经由该体系生产出来的芒果就越能够出口到农残限量要求更高的目标市场,反之则不行。考虑中国芒果产业出口率较低和高端市场较高的质量标准,按本文针对中国芒果产业的假说,推出下列针对云南芒果产业的4项推论,并对云南芒果产业的田间调查结果进行检验:
A.促花技术未能有效促进营养和生殖生长、克服大小年现象、保障产期稳定的产量和质量;
B.控花技术未能有效地根据市场季节性需求及其连带价格的变化而提前或推迟开花期(即提前或推迟采收上市期);
C.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未能达到高端市场准入标准农残指标;
D.采后保鲜技术未能有效清零,目标市场检疫性病虫害,且与包装、物流环节未能有效结合。
虽然世界各国面临的经济技术环境条件各异,但如果世界芒果产业和中国芒果产业类似地长期以来都保持了持续平稳增长、优质高价的趋势;并且,如果芒果产业内生产技术过程及发展具有其内在固有的客观规律(芒果产业的行业本质和关键制约技术相同),那么基于一般性假说,提出针对世界芒果产业的假说:世界芒果产业发展至今,也依然受制于其商业应用级别的、贯通全产业链的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换言之,全程质量技术支撑体系是世界芒果产业发展的关键。基于此,进一步推出针对世界芒果产业的下述2项推论,并将以FAOSTAT数据库可获的所有国家历年的芒果进出口数据进行检验:
E.世界芒果平均出口率低于同期其他新鲜水果平均出口率;
F.世界芒果平均出口率低于同期其他代表性水果(苹果)平均出口率。
3.1.1 田间调查
本课题组2019 年8~12 月在云南省6 个芒果主产区(华坪县、元江县、新平县、永德县、保山市、芒市)进行实地观测、访谈,及8~12月前后的专家电话访谈。田间调查期间每个市县平均历时5 d,走访好、中、差3 个技术水平的代表性生产企业并进行田间观测调查,访谈包括种植户、合作社、公司、科研推广、协会、地方主管及相关部门代表。
3.1.2 环境概况
云南芒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独特的干热河谷地带(也多是云南老少边穷地区),干湿季明显利于花芽分化,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水土污染少且土壤养分丰富多样、海拔变化多样形成的立体气候利于拉长收获期,病虫害积累较少因而农药施用量少,加上晚熟优势,云南芒果品质优、供应期长,适合发展晚熟芒果(全国最晚,可从5~11 月采收)。芒果产业具有生态产品价值可实现产业扶贫的功效,如丽江华坪县从黑煤山转变成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发家致富,曾被人民网等报道[22]。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立地环境条件,支持芒果产业优先通过提质增效以实现产业绿色升级发展。
3.1.3 品种配置
云南芒果栽培种种类与国内其他产区差别不大,但晚熟种配置比例高于海南、两广产区。云南现有的主栽品种主要来自海南、攀枝花、广西等地,并逐步形成了以台农一号、金煌、帕拉英达、红贵妃、凯特、圣心、海顿、热农一号等产量相对稳定、抗病虫、耐储运、外观口感好的中晚熟品种为主,而三年芒、小青皮、马切苏、椰香等中早熟品种逐步被淘汰。
3.1.4 发展概况
从种植面积看,云南已快速增长为全国仅次于广西而超越海南的第二大芒果主产区。据农业农村部南亚办2020 年数据,云南芒果产业近年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从2010 年的1.6 万hm2发展到2018 年7.4 万hm2,增加4.6 倍,年均增长率10%,仅2018 年就新增1 万hm2;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国的26.6%,19.9%,16.8%,详见表1。
表1 2018年全国芒果产区发展概况
调查发现,云南不同芒果产区产地均价差异大,即使在同一产地同一品种,也是优质果价格较高。如2019 年云南产地鲜果均价约4 元/kg,但随收获期、品种和产地变化幅度很大(在2~35元/kg),而终端零售市场价远高于产地(均价约10~30 元/kg)。从业者还谈到,2018 年全省产地均价3.96 元/kg,但华坪县产地均价可高达6.8元/kg,而元江县仅为4.62元/kg。
云南芒果出口有优势。2016 年云南出口芒果3 667.9 万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65%[23]。得益于云南绿色食品牌战略及3个自贸区政策的助推,预期云南芒果出口周边国家将进一步增长。目前,云南芒果主要出口到越南和中国香港等地,价格更高、需求更大的欧美日、俄罗斯、海湾市场还较少触及。
3.1.5 促花技术
云南芒果产业促花技术水平低、开花率低且大小年现象普遍。部分品种和部分地区,如永德勐底农场等地大小年现象明显,且小年仅约50%综合开花率。田间观察确认,对作为芒果生产关键技术之一的促花技术基本没有抓到重点,由于未精准掌握其因时因地因品种而异的功效和副作用及正确使用时间、剂量和方法,而对促花剂多效唑(Paclobutrazol,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可用作提前开花的控花剂)普遍怀有畏惧心理,然而并不掌握除多效唑之外的有效促花技术。
促花技术水平低的原因,也从云南产区水肥一体化水平低,灌溉率仅约30%而间接印证。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不充分、不协调会影响芒果开花数量和质量,最终影响产量和质量。而且,芒果和其他水果丰产栽培的经验规律一样:没有水就没有果。平衡配方和诊土施肥在云南有实践,少数芒果园已安装先进的滴管系统,但大部分还是靠天吃饭,灌溉比例低于30%,水肥利用效率低。
3.1.6 控花技术
云南芒果产业总体上控花技术水平不全面,偏延迟收获期。供应相对稀缺的四月档期,目前还无人提出如何利用云南产区丰富的立体气候资源调节供给,亦无相应的实践探索。海南早季芒果三月底四月初收获完毕,其他产区要到五月上、中旬才大量上市,故四月档期芒果鲜果价格仍在高位,却供给不足。
延迟收获如华坪产区,地处高海拔因而侧重发展晚熟芒果供应,11 月还可以供应凯特等鲜果。华坪生产者充分利用了典型晚熟品种凯特本身开花、结果期晚,且即使达到采收成熟度后还可以比其他品种在树上挂果更久的优势,并在其自然花期一到数次摘除花芽、花穗等,极大地将凯特等晚熟种的采收期延迟至11 月(正常8~9 月),以获取芒果末季高价。
此外,云南多个芒果产区对控花剂多效唑的认识不全面。当地从业者在多次提及多效唑在促进芒果提前开花结果作用同时,更畏惧其严重影响树势和树体营养平衡、最终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的副作用。然而,海南昌江产区曾经成功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多效唑促进芒果提前开花的同时避免其不利副作用,连续6年未曾出现如海南三亚因不当使用多效唑而出现的产量、质量大幅下降现象——多次使用多效唑失当并不能证明其不能被成功应用。前提是经过严谨系统的多因子相关性当地大田适应性实验,才可将多效唑的有利和不利作用完全控制在经济阈值内,因为多效唑施用剂量、时间、方式应随品种、土壤类型、水肥条件、树体营养状况而调整,且其作用时间也随施用剂量、时间、方式、品种、土壤类型、水肥条件、树体营养状况而变化。
此外,云南各芒果产区尚未除多效唑以外的、能有效大幅促进芒果提前开花结果的控花技术。
3.1.7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云南芒果产业田间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低、质和量综合损失率大于30%。云南产区原研能力不强,某些严重病虫害——如芒果叶瘿蚊(Erosomyia mangiferae Felt)的防治可达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标准,但尚不能达到有机认证标准。各地、各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农药店还存有果蔬限制使用农药如多菌灵、草甘膦。调研期间未能见到完全满足高端市场准入质量标准要求的芒果——如欧盟农残指标、检疫性害虫如果实蝇(Bactrocera spp.)等清零。云南产区广泛采用套袋技术,对果实病虫害防治作用显著,但套袋不结合采后保鲜技术处理,最终未能清零果实蝇等检疫性病虫害。
3.1.8 采后保鲜技术
云南芒果产业产后保鲜技术水平低。采后粗加工(清洗、分级)、保鲜处理、包装等环节的技术、设施、场地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采后综合果品质和量综合损失率至少30%。绝大部分种植户鲜果采后直接交给采购商或按采购商要求操作,自己并不掌握采后保鲜技术。而采购商对芒果采后处理多限于清洗、分级包装、催熟,虽有部分芒果冷链运输,但基本上做不到病虫害清零处理,也还未涉及严格的食品卫生及包装标准,调研期间在产地及终端零售市场上,均未见到完全达到国内国际高端市场准入标准(如检疫性害虫如果实蝇清零、致病微生物杀灭及包装材料达食品卫生级)的实例。
3.1.9 检验小结
综上所述,认为云南芒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2.1 中A、B、C、D 四项推论相符。因此,本文针对中国芒果产业的假说“中国芒果产业发展至今,依然主要受制于其商业应用级别的、贯通全产业链的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经检验假说成立。
3.2.1 FAO统计数据及文献资料
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FAOSTAT 芒果统计数据:历年产量、面积、贸易量价统计数据,FAO 芒果项包括芒果、山竹和番石榴。农业农村部南亚办统计数据:近年芒果产量、面积统计数据,直接是芒果单项,不含山竹和番石榴。
3.2.2 世界芒果产业概况
世界芒果产业近年收获面积、产量、产值、出口量持续平稳增长。据FAOSTAT[1],2007—2016年,世界芒果收获面积从471 万hm2增加到560 万hm2,增长19%;同期,产量从3 531万增长到4 952万t,增长40%;产值从1 628 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 128 亿元,增长31%;出口量从116 万t 增长到168万t,增长45%;出口值从65亿元增长到145亿元,增长123%。
3.2.3 世界水果市场优质高价趋势加剧
国内国际水果鲜果市场优质高价的趋势未来将进一步加剧[2]。进入国际贸易的芒果价格不菲,据FAOSTAT[1],欧美日海湾国家优质鲜芒果的价格是国内均价的1~8 倍,然非优质品无机会。2007—2016 年世界平均每年进口量116 万t,价值106亿元,进口均价8.99 元/kg。2017 世界进口总量173 万t,价值175 亿元,进口均价10.14 元/kg,是云南2018 年产地均价3.96 元/kg 的2.6 倍,详见表2。
如表2所示,虽然国际贸易价格最终的形成因时间、距离、交易条款、交易批次数量、交易双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关系等不同而异,但质量要求高的市场,给的价格也高。且中东及中国高端消费市场对芒果质量的要求,也有向欧盟等国际市场准入标准看齐的趋势。
表2 2017年世界主要芒果进口地区细分(FAOSTAT,2020)
3.2.4 FAO世界芒果、苹果和水果出口率比较
根据FAOSTAT 数据[1]计算,世界芒果出口率1961—2016 年从0.39%缓慢增长至3.40%,近十年(2007—2016)年平均出口率为3.43%;同期,世界新鲜水果平均出口率为7.03%,世界大宗水果苹果平均出口率为11.05%,详见图1。
3.2.5 检验小结
除个别年份(1998 和2003)外,图1 中世界芒果、苹果和水果贸易57年的历史数据明显印证:
E.世界芒果平均出口率低于同期世界新鲜水果平均出口率;
F.世界芒果平均出口率低于同期世界代表性水果(如苹果)平均出口率。
因此,本文针对世界芒果产业的假说“世界芒果产业发展至今,也依然受制于其商业应用级别的、贯通全产业链的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经检验假说及推论成立。
经中国云南芒果产区田间调查结果和世界芒果、水果和苹果的生产贸易57 年(1961—2017)的历史数据检验得出:中国和世界芒果产业发展至今,均受制于其商业应用级别的、贯通全产业链的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受制于该技术体系是否及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目标市场贸易对芒果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因此,本文的一般性假说,总体上可以被接受。这也意味着: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是世界芒果产业发展的关键。
图1 1961—2017年世界芒果、新鲜水果和苹果出口率变化(FAOSTAT,2020)
发展中国家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远比制造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要曲折和艰难。虽然世界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发展阶段及产业政策各异,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但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中国、世界芒果产业的发展都普遍受制于其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本文的结果,也提供了一个实证案例支持着这样一个判断:农业产业内生产技术过程的发展自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且这规律经可以经受住长期的宏观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变幻的考验而仍然有效。
本文从中国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出发,原创性地选择经济和技术交叉的边缘地带深入探寻产业内生产技术过程和发展规律,构建理论假说,并以标准的实证研究模式对所提假说进行了检验。因而,由中国问题和经验抽象出来的理论得以一般化,使其适用范围和解释力扩张到世界范围的芒果产业。
相比中国,世界其他如南亚、东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泰国、越南、菲律宾及非洲、南美洲的芒果主产国,虽然有些国家在某部分技术上可能强于中国,如巴西、秘鲁,其芒果产业链的完整度、运输物流水平、生产技术综合水平相比中国各有优劣之处,但世界上凡是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开放性芒果产区,都受制于其整体的质量支撑技术水平。即便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芒果种植分散,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未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与全球产业链连接很弱,但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以为此类产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产业化发展的参照体系,使其可以参照本文的经济技术分析框架确定自身芒果产业化发展的阶段、发展的方向和设计自己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
本文虽然以中国(云南)和世界芒果产业为例提出并检验假说,但本文的理论方法和结果的适用性不止于云南,也不止于芒果产业。本文深入产业内生产技术过程这一经济学“黑箱”,找出产业发展普遍性的“质量技术关键制约”,得以大幅简化所提理论假说和方法,但简单的理论因其前提设定少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产业内生产技术过程的发展自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而质量技术问题为芒果及众多农林产业普遍面临的关键制约性问题。所以,本研究的独特视角、理论和方法不仅有助快速高效地分析“一带一路”重点合作的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等热带国家的芒果产业现状和发展、促进国际产能合作落地,也有助于快速高效地预测其他农林产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