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山东政法学院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创新创业教育意识薄弱,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没有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软硬件设施,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等等,这些现状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现将存在的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现在单纯的只有高校这一个主体,没有企业和其他行业的支持和参与,高校所获取的资源有限,获取新知识滞后,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通过任课教师的讲解,书本上知识的练习,虽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的信息,也无法辨别真假,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探究一条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培养的道路,通过校企合作或者产教融合之路来彻底解决培养主体单一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然沿循传统的教育理念,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应试的教学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尤其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类课程完全按照课本知识,参考答案都是固定形式,教师的评价体系没有加入创新思维这一项,这种的应试教育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
目前,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部分学校已经加入创新创业教育,一般是独立存在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未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学校没有专门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的培训,教师也没有创业或者去企业工作的机会,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实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2]。
教师对于企业的用人方式不了解,本身在教学中就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多年使用的课堂讲授的授课方式已经非常顺畅,加入创新创业内容势必会增加授课难度,如果要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就需要老师首先对创新创业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原本的教学方式需要改变,教师积极性差。例如计算机专业有很多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创大赛”、“齐鲁软件设计大赛”等,但是要真正提高学生本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而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只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大赛指导的能力不足,缺乏企业实战经历,没有创业经历,因此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专业知识,对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知识了解甚少,即使学生专业性很强,所学的知识依然是书本上的,知识结构单一,没有创新内容,没有实践内容,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针对计算机专业来说,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侧重于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即使增加了创新创业类课程也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势必会导致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课程不重要,甚至只是为了修学分才选修。部分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选修课脱离本专业,创新创业的课程没有和本专业课程相关,偏离了本专业方向而单独存在。
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以成绩高低为主要标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理论知识就可以顺利毕业。一提到创新创业,学生就会认为很难,缺乏创新探索的意识,没有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刚毕业的学生大都是寻找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而根本不敢去创业,即使在学校参加过创新创业的培训或项目,也没有创业的决心和能力。学生视野狭窄,不利于开展学校创新创业工作。
学校所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设施有限,教育资源有限,教师能力有限,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就进行准备,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大学阶段得以实施,因欠缺创新创业素质,使得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低下,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3]。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培养主体单一、创新意识淡薄、知识传授单一,缺乏主动性等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现将出现以上问题的成因总结如下:
现在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较少,即使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也大多以尔雅的形式,放在通识选修课程中,学生通常选修也是为了完成学分。大学生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必须有宽厚的知识积累。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创新思维、创业知识等能力。只有积累了大量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使创新创业思维既具有新颖性,又使创新创业成果可实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意识培养的欠缺必将导致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培养先天不足,即使有时会有一些小突破,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长久之计。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互独立,没有衔接,义务教育阶段将德智体美劳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未加入与创新相关的课程,中学阶段主要以学生的成绩为教育导向,以应试教育取得高分为目标,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大学的课程中如果不加入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破[4]。
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掌握的好坏,创业能力是否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作为主导者,应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课程教学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但是,目前的状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依然是无法撼动的,教育者自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如果照本宣科的讲授知识,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落后的教育观念势必会阻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步伐。久而久之,学生没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只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全面。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都是结构性的,呈现网格化的特点,纵横交错。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当全面,不能只传授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而忽略其他各部分。在教学方法上,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的不只是某一种知识,而且如何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是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是伴奏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己多讲多练,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
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评价学生好坏,大部分都是以学生考试分数高低为标。学生评奖评优评先都是以学习成绩排名。
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策略。而我国则恰恰相反,没有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薄基础、窄专业、弱能力”。虽然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纷纷探索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着改变培养内容和教学方法,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创新创业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所以改革也多是停留在口号上。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本土化科学化的系统教材,没有像样的创新创业平台,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目前,学生依然按专业招生和培养,学生一入校,就被锁定在狭窄的胡同中,学习的也是纯理论知识,实践时间短,达不到预期效果,按理论考试成绩优劣评定学生学习好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更是不理想。
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利用各学院的实验室,充分利用校外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从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入手,在课程中学生学到创新方法,再通过专业课老师教授的专业知识,将创新方法应用到专业课中,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取创意,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再通过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然后将创业项目在创新创业平台中进行孵化,在层层筛选后入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形成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最终落地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创新创业平台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引入的平台有限,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生管理制度单一,重成绩,轻创新,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只有分数,创新点所占比重较低。比如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没有经费支持,没有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填写申报书不规范,遇到困难得不到解决,参加大赛唯有获奖才能获得学分,学生耗时耗力参与却一无所获的情况时有发生。
教师管理制度不灵活,针对教师的发展,将个人科研和教学作为首要标准,虽然规范,但是缺少人文关怀,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唯有带领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才能取得课时报酬。评教体系不完善,过多的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师从自身出发,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势必会忽视部分教学工作,备课量不足,掌握前沿信息较少,无法满足对学生人才的培养。教师进企业机会非常少,相关部门无扶持计划,针对一些先进的技术不了解,不掌握,更无法传授给学生。学校支持力度不够,缺少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虽然一些院校聘请了一些知名专家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但由于没有针对性指导,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近二十年时间里稳步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我国创新创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创新创业大赛参与的高校逐渐增多,创业导师人数不断增多,参与的学生数也不断增多,创业项目也逐渐变得成熟,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和成功率却上升缓慢,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也相对较低,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不足,思想意识不到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应先从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入手,需要家庭成员和社会转变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不能以旧观念看待大学生创业。在中国很多家庭很多家长认为大学生毕业后能考上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就是铁饭碗,而自己创业就是不务正业,毕业了还需要家长投入资金,不仅需要家长投入资金,而且创业能否成功盈利还不一定。家长的各种担忧和焦虑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首先需要获得家长的支持,家庭成员的认可。政府部门应出台更多的创业优惠政策,给家长一个定心丸,给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培养创新创业理念还需要高校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教育。专业课教师不能只单纯的教授理论知识,要从理论知识入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理论知识得到应用,把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入到实践中,在学生完成实践项目时增强了自信心。辅导员老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将创业意识的培养融入到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鼓励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帮助学生将创业实践的小项目在学校内落地,从小项目做起,最大程度的支持学生的创业梦想。
最后,学校应完善激励制度,每年学校给予经费支持,用于资助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专项奖励等。鼓励教师进企业挂职,掌握前沿的技术,增强教师对行业现状和趋势的判断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指导,提升指导效果。将教师指导学生取得创新创业大赛成绩纳入到教师职称晋升考核中,设立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奖。每年教师节召开表彰大会,对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教育有效融合,将创新创业工作稳步推动,做好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真正实现大学毕业生和企业的衔接,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期将针对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进行分别调研,使研究成果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全面完善,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