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2021-05-06 13:27贾文龙白益磊
关键词:农业院校志愿大学生

齐 亮, 贾文龙, 朱 江, 白益磊

(1. 山西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 太谷 030800; 2. 山西农业大学 团委, 山西 太谷 030800)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 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 为推动人类发展、 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十八大以来, 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尤其是伴随着《志愿服务条例》 《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 《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法规的出台, 进一步推动我国志愿服务进入更高的、 更全面的发展阶段。[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作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重要任务之一。 农业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农业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1.1 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体现使命和担当

开展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 农业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 体现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 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战略和目标, 农业院校在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农业院校的科技创新转化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有力助推各项战略的实施, 而农业院校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性、 无偿性、 公益性的工作, 致力于农村繁荣、 农业发展、 农民幸福, 通过乡村支教、 科技帮扶、 农村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工作, 不断提升志愿工作服务“三农”的实效。 同时广大农业院校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西部和边疆建设中去, 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奉献青春。 疫情期间, 广大农业院校学生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工作, 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和指导所在地区的春耕生产, 主动服务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大局。

1.2 丰富学校第二课堂实践, 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第二课堂”是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 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 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3]高校“第二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重要育人载体, 也是同学们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农业院校“第二课堂”更是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农业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形式多样, 内容广泛, 同时融思想性、 教育性和生动性于一体, 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第二课堂”实践, 拓展了学校实践育人的路径。 我国“新农科”教育强调要开展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强化实践育人和协同育人, 农林院校志愿服务就是让学生从实践中求知, 在奉献中成长, 巩固同学们爱党爱国、 崇学事农的理想信念, 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不断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3 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 实现全面发展

农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同学们深入基层, 走进田间地头,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践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 同时也加深了对于国情、 社情和民情的了解,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自然素质、 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4]农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责任意识、 道德意识,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触社会, 体验生活, 拓宽视野,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志愿服务中学以致用, 学会思考, 激发热情与创造力, 通过不断发掘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促进学生自我发现和成长, 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提升和思想道德品质完善, 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2 农业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特色活动现状

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在校生上一年度的志愿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 通过问卷星平台共有2 889人有效填写问卷, 其中男生1 148人, 女生1 741人, 同时共有1 759份为深度调研问卷(即问卷填写者在过去一年中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 并完成全部问卷内容), 另外还针对部分学生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负责人进行访谈, 了解到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情况、 志愿服务动机情况、 志愿服务行为影响因素和志愿服务满意度情况等信息, 为进一步开展志愿服务提供有效支撑。

2.1 农业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特色活动

农业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秉持“爱农、 助农、 惠农”的服务理念,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 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三农”特色活动。 山西农业大学学生志愿者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 主动参与解决贫困农户的农产品滞销问题, 通过“益路同行”APP中石油项目申请, 借助于“互联网 + ”和“直播带货”的形式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目前已经解决范村的小米滞销的问题; 连续多年开展暑期科技支农帮扶活动, 深入县、 乡、 村, 针对农业生产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影响农民增收、 农业稳定的主要因素开展农技人员培训、 农业科普讲座、 先进农技推广, 为农民提供“田间地头”的生产实践指导, 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充分利用我校农业下游学科——食品科学的专业特色, 紧紧围绕广大农村的食品安全和营养问题, 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活动, 提高村民食品安全意识, 提升他们的维权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也影响更多人群关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 组织乡村支教志愿服务队, 定期前往学校驻地附近乡村小学, 如美庄希望小学、 象谷小学、 韩村小学和龙岗小学等, 开展义务支教和心理帮扶活动, 为孩子们带来知识、 欢乐和心灵的温暖, 促进乡村孩子健康成长, 助力乡村教育的发展。 除此之外, 大学生志愿者还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 土地资源规划和土地确权等实践活动中, 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 利用自己所学所悟, 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描绘出农业农村发展的美好明天。

2.2 农业院校大学生志愿现状分析

2.2.1 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情况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 在2019年度中, 女生的志愿服务参与率为58.95%, 略高于男生, 2019级(本科一年级)志愿服务参与率最高, 为63.94%, 说明女生的奉献互助意识更强, 同时低年级同学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积极性普遍较高; 在2019年度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中, 61.80%的大学生利用双休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81.58%的大学生参与次数是1次-3次, 71.63%的大学生每次志愿服务时间集中在1小时-3小时之间, 说明大学生充分把握课余时间的有效利用, 而且志愿服务活动时限主要以中短期为主; 低年级大学生参与常规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公共服务类)比例为31.08%, 高于高年级大学生的比例为25.49%, 同时高年级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农业特色活动的比例为13.73%, 远高于低年级大学生的比例为3.60%, 说明随着年级的提高,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丰富和扎实, 大家更愿意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农业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真正做到学用结合。

2.2.2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分析

我们针对参与志愿服务的1 579名同学的问卷进行分析, 从个人能动性方面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 从个人主体性方面分为追求知识技能、 回报社会、 自我成长需要、 社交的需要、 兴趣满足需要和被认可的需要等动机类型, 要求从8个备选项中选择3个并进行排序, “排序第一”权重为8, “排序第二”权重为7, “排序第三”权重为6, “选择度”表示个体对于该动机的选择认可度, 计算方法: 选择度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 选择度越接近于8, 则该动机影响力越大。

根据表 1 数据可知, 主动型的志愿服务动机选择度较高, 均位于前列, 其中动机为“A.增加社会经验, 锻炼自己”选择度最高, 达到6.60, 说明大家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动机较为强烈, 希望通过志愿服务增加阅历, 掌握相关技能, 注重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 “B.回报社会, 帮助他人”的动机选择度为5.92, 排在第二位, 表明同学们的奉献精神和感恩意识较为浓厚, 能够主动自觉地从事利他行为,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F.获得荣誉赠书, 对参与学校评优及以后找工作有好处”和“G.大学要求参与一定数量的志愿服务活动”两个动机的选择度最低, 也说明随着志愿服务宣传和活动的深入推进, 同学们的志愿服务动机更加单纯, 功利性因素不断减少, 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外躯力影响作用在减弱, 同学们的需求层面在不断提升, 这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 另外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农业特色活动(“三农”相关活动)的动机分析中, 分析结果与上述相似, 从A-G的7个志愿服务动机选择度分别为: 6.96、 5.88、 2.48、 1.52、 0.87、 0.64、 0.14、 0.12, 和表1比较, 相邻志愿服务动机之间的选择度差值有所增加, 说明不同动机之间的差异开始显现, 学生的动机选择也更加明确。

2.2.3 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表 2 大学生志愿服务影响因素卡方分析

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影响因素的研究, 我们选取了性别、 政治面貌、 担任学生干部、 户籍、 对志愿服务内涵的了解和参与志愿服务组织情况进行卡方分析, 根据表 2 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 上一年度中, 您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样本对于性别、 政治面貌、 担任学生干部、 志愿服务内涵的了解程度和参与志愿服务组织情况等5项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p<0.01), 对学生户籍所在地表现出一致性, 并没有差异性, 即没有出现显著性(p=0.615>0.05)。 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 上一年度中, 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 选择“9次以上”的男生比例为64.15%, 明显高于平均水平39.74%; 选择“4-6次”、 “9次以上”的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分别是53.56%、 83.02%, 会明显高于平均水平38.01%; 选择“7-9次”、 “9次以上”非常了解志愿服务内涵的比例分别为34.38%、 66.04%, 明显高于平均水平18.80%; 选择“7-9次”、 “9次以上”参加志愿服务组织的比例分别为96.88%、 94.34%, 明显高于平均水平47.80%。 因此在志愿服务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宣传和实施方案, 充分发挥党员团员和干部的模范作用, 加大志愿服务内涵和精神的宣讲, 提升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引导更多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组织, 参与长期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

2.2.4 大学生志愿服务满意度分析

志愿服务选择度表示学生对于志愿服务不同指标的满意情况的赞同程度, 计算方法是首先给 “很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很不满意”五个选项分别赋值5、 4、 3、 2、 1, 然后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各指标的选择度, 数字越大, 代表对该指标的满意度越高, 即选择度越接近5, 满意度越高。

表 3 学校志愿服务满意度情况

根据表 3 的调研数据, 大学生对于学校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 内容和形式、 文化氛围和激励机制等选择度均超过3.7, 满意率(选择“满意”和“很满意”)均超过58%。 其中对于校园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选择度最高, 表明学校的整体志愿服务文化软环境较好, 为同学们开展志愿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同时针对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选择度较低, 满意度也只有58.84%, 说明我们的激励机制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需要进一步建立志愿服务激励制度, 构建包括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体系, 激发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3 主要研究结论

3.1 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较好, 但是持续性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8年末发布了中国志愿服务参与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全国志愿服务平均参与率为25.5%(一年内), 本次调研对象山西农业大学志愿服务的参与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达到60.89%, 说明志愿服务的整体参与状况较好, 志愿服务活动比较活跃。 同时根据数据分析, 大部分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比较短, 其中志愿服务时长在3小时以内的占比达到87.95%, 志愿服务次数在3次以下的占比为88.78%, 表明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和服务项目中的持续性不足, 容易造成志愿服务群体流动性强、 延续性和传承性较弱, 进而导致志愿服务的质量不能得到稳定的保障。[5]

3.2 志愿服务整体满意度较高, 制度建设有短板

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对于学校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和不同方面都有较高的满意度, 普遍都在60%以上, 这说明校园志愿服务的体系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为志愿服务的开展准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但是, 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包括志愿服务的平台建设制度、 志愿服务信息发布制度等, 尤其是大家满意度相对较低的激励反馈机制, 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 逐步完善。

3.3 志愿服务类型多元, 但是专业度不强

根据统计结果, 同学们参与的志愿服务类型涉及范围较广, 包括基层社区志愿服务、 大型赛事及会议志愿服务、 环保类志愿服务、 支教助学志愿服务和科技推广类志愿服务等超过8种服务类型, 涵盖管理、 教育、 环保、 外语、 地理等多个学科, 同时志愿服务的地点包括校园内、 校外城镇和校外乡村等地区, 同学们可以在丰富的志愿服务实践中丰富经历, 增加经验。 与此同时, 作为农业院校, 志愿服务的农业特色不够显著, 涉及“三农相关”的志愿服务占比不够高, 农业院校学生的专业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理论知识和志愿服务实践的契合度还不够高, 进而导致志愿服务的专业度不强。

4 农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

农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形式, 也是服务“三农”工作的有效举措, 因此必须要有符合农业院校特色的长效机制提供保证,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制度, 塑造积极向上的志愿服务品牌形象, 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 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估和反馈。

4.1 完善学生志愿服务制度, 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

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制度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制度。 一方面, 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层面: 首先, 建立志愿服务的招募注册制度, 从源头上做好筛选分类, 将有热情、 肯奉献、 能力强的学生吸纳进来, 同时注重结合学生的农业学科特色, 树立服务“三农”的价值导向; 其次, 建立志愿服务定期培训制度, 通过志愿服务组织、 公益慈善类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等, 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提高服务意识、 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尤其是注重志愿者骨干的培训, 逐步将他们培育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 最后, 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注重精神激励为主、 物质激励为辅, 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6]另一方面, 在教育教学层面: 一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注重教学内容和志愿服务农业特色活动的有机整合, 形成一定的实践教学规范, 促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特色发展; 二是在学生专业实习环节, 建立制度化约束, 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特长, 积极参与农业相关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求得真知, 练就过硬本领, 从而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性和生命力。 志愿服务制度化, 对于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

4.2 塑造志愿服务品牌形象, 提升志愿服务影响力

志愿服务品牌化是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志愿服务发展的迫切要求。[8]首先, 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意识, 保持良好的组织口碑和个人信誉是获得广大师生认可的前提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誉向品牌的转化, 有利于各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自豪感和自我认同感。 农业院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志愿服务资源, 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品牌创建活动, 塑造积极向上的志愿服务品牌形象, 打造一批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让优秀的学生志愿者、 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得到大家的认可, 通过志愿服务品牌引领新时代学生志愿服务新风尚; 通过志愿服务农业的特色活动, 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意识, 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4.3 规范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 提高志愿服务专业性

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直接影响志愿服务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志愿服务效果, 从而影响志愿服务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规范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需要对志愿服务的内部管理、 外部管理、 日常管理、 项目管理等进行规范, 其中内部管理和日常管理属于“内功”, 包括志愿服务的规章制度、 志愿者招募培训、 志愿服务记录、 星级认定及志愿服务的日常运行, 属于规范化的体制机制; 外部管理和项目管理涉及志愿服务资源获取、 志愿服务指导与协调、 志愿服务项目监管和改进、 志愿服务成果认定等方面, 良好的外部管理和项目管理可以提升志愿服务适应性和吸引力, 只有做到高效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 才能真正提升志愿服务的效率, 才能体现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

4.4 加强志愿服务评估反馈, 促进志愿服务质量提升

虽然志愿服务活动强调参与主体的自愿性, 但是不代表志愿者可以自由自主和随心所欲, 他们必须遵守一定活动规范, 同时更需要在志愿服务前、 中、 后的及时评估和反馈, 这样才能保持志愿服务的创新性和持续性, 保证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 首先, 志愿服务开始前必须进行前期的答辩论证, 评估志愿服务实施的可行性和时效性, 为接下来志愿服务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还要进行即时的过程评估,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馈和改进, 确保志愿服务按照既定路线和目标进行实施; 最后, 做好志愿服务结束后的效果评估和结果反馈, 全面梳理整个志愿服务运行过程中的不足, 同时进行经验的归纳总结, 促进志愿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志愿大学生
以志愿,致青春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强本固基,建设高质量的农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