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灵婉,欧阳强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神经内科五区 广西 南宁 530000)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同时该病的致残率也较高,给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一般都是因为脑部血液供应发生突发障碍,引起脑部缺血、缺氧,该缺血缺氧的情况极容易造成脑组织的局部坏死[1]。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状态比较突然,发病后的一般表现为肢体瘫痪,语言和感觉障碍等,同时患者很容易出现晕眩和意识障碍。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常用的的治疗方法如溶栓、抗血栓、强化降脂、改善循环等[2]。奥扎格雷是一种高效有选择性的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可以对发生病变的血管选择性扩展,可以通过抑制脑部的血管痉挛,使大脑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使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进程加快,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3]。丁苯酞可以保护细胞,改善脑缺血微循环,同时恢复梗死后脑能量代谢,有效抑制细胞凋亡,减少脑缺血后的梗死面积,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不受损伤[4]。本研究旨在对比观察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18 年5 月—2020 年4 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 例。观察组患者男性30 例,女性21 例,年龄39 ~66 岁,平均年龄为(46.5±6.9)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5 例,女性26 例,年龄40 ~68 岁,平均年龄为(44.9±7.1)岁。所有患者的疾病确诊都是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5]。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疾病诊断均符合诊断标准;(2)在经过脑部CT 检查后,所有患者均排除脑出血后梗死;(3)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者本身有心脑血管疾病,且比较严重;(2)患有严重恶性肿瘤患者,无自发行为能力患者;(3)脑梗死并发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4)合并其他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5)不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经过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患病史等一般性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在接收入院之后均首先给予他汀类药物用于急性脑梗死的基础治疗,该基础性治疗主要是为了保护血管内皮系统、控制血糖血压、抗血小板治疗、保护神经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规格:2 mL:40 mg,国药准字H20073978),奥扎格雷钠80 mg 注入500 mL 生理盐水中稀释,注射方式:静脉滴注,每天2 次,2 周为1 个疗程。观察组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规格:100 mL:丁苯酞25 mg 与氯化钠0.9 g,国药准字H20100041),注射方式:静脉滴注,25 mg/次,每天2 次,2 周为1 个疗程。
(1)治疗效果[1]:基本治愈(患者体征恢复正常,生活可以自理);显效(患者的患病症状改善明显,肌力增强超过2 级);有效(患者的患病症状得到改善,肌力增强l 级);无效(患者症状无变化,功能无提高)。总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采用NIHSS评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共11 项,不同项目分值不同,最后评分得到的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差。(3)不良反应[1,4]:观察并记录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反馈。
所有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但是对照组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8.0%,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P>0.05),在经过治疗7d 之后,观察组的NIHSS 评分由(21.89±1.26)分降为(7.49±2.81)分,而对照组,评分由(22.01±1.01)分降为(16.61±3.01)分,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同时经过14d 的治疗,观察组的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7d 治疗后14d观察组 51 21.89±1.26 7.49±2.81 3.99±1.98对照组 51 22.01±1.01 16.61±3.01 7.83±2.01 t 值 0.531 15.817 9.720 P 值 0.557 0.000 0.000
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不良反应共出现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其中恶心呕吐症状1 例,轻微黏膜出血症状1 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急性脑梗死发病的诱因主要是脑部组织缺血,造成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患者在患病时脑部组织缺血引发脑部细胞能量消耗加剧,同时坏死周边也会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的情况。目前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脑梗死治疗方式是溶栓治疗,临床上对于脑梗死的治疗多使用他丁类药物用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但此类治疗方式会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且对进展性脑梗死治疗效果也较差。所以寻求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的药物治疗脑梗死是目前临床上的关注重点。奥扎格雷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改善预后,除此之外还可以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3-5]。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有很强的抗脑缺血作用,可以使缺血区脑血流量显著增加,同时保护脑细胞即使在低糖低氧状态下也可以不受损伤,可应用于治疗不同阶段的脑梗死[6]。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脑梗死的总有效率为100.0%,而对照组患者的疾病治疗的总有效率仅为78.0%,两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好,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同时在治疗后7d 和14d 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改善,缺血区血流再流通,受损的脑组织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说明了在经过丁苯酞氯化钠治疗之后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而对照组有2 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和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说明丁苯酞氯化钠治疗疾病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丁苯酞氯化钠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优于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症状,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