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中德美术交流研究

2021-05-05 19:01于峰
今古文创 2021年5期
关键词:研究

于峰

【摘要】 德国艺术在中国有着近一个世纪的传播和影响史,中德两国美术交流在美术引入以及输出方面基本处于大国间平等交流的文化关系。本文试图突破一般美术学研究的范式,从中德美术交流的事实出发,以三个时间段为线索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今的中德美术交流的历史进行大致梳理。

【关键词】 中德美术;艺术交流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J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112-02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20年度人文社科一般指导性计划项目《中德美术交流与比较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ZDJH-318。

中德两国之间拥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良好的政治氛围以及深厚的社会根基为两国之间开展美术交流奠定了基础;另外,两个国家在艺术思维、情感表现方面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共同点,拥有相似的文化价值追求。本文试图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今的中德美术交流的历史进行大致梳理,试图阐述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以及交流的特点,找出美术交流以及文化传播的基础以及存在的差异性,在相互的比较中找出异同点,深入挖掘和理性分析中德两个国家民族的艺术特点,以及两国如何对人类共同的终极价值的民族个性、生命个体的差异性进行表达,思索通过交流德国当代艺术给中国当代绘画所带来的启示,我国艺术如何更好地实现本土化的问题,从而塑造当代中国美术的主流形态和国家形象。

一、1949年—1971年中国与民主德国的美术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时候,国际局势十分紧张,与德国开展的美术交流呈现出“间歇性”的特点。

此阶段的对外交流展数量不多,能清晰地看到在“引进来”的德国展览中以版画形式居多,而中国“走出去”的展览比较少。通过梳理中德两国之间的美术展览,而表现主义艺术与德国造型艺术关系是最密切的,尤其是版画中拿黑白分明的色块、错综复杂的线条是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所钟情的艺术风格。德国的珂勒惠支和中国的鲁迅先生可以说是两个关键性的人物,为表现主义引入中国做好了铺垫。(如表一)

二、1972年—1989年的中德美术交流

中德1972年10月11日建交,随着冷战结束,两德统一,中德关系在曲折中迅速发展深化,两国关系发展逐步顺利起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個领域的合作关系均有较快发展。②

来华艺术展览是中外美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期间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对外交流过程几经波折,直到1978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多层次、多渠道的来华艺术展可谓盛况空前。西方大量艺术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被“拿来主义”的艺术家大胆效仿、借鉴,这种借鉴在今天看来绝大多数是盲目的,也存在着某种程度“误读”。但在诸多的艺术思潮中,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因其精神要素与中国当时要求变革的文化心态相适应,两度在中国进行传播,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绘画发展历程。

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2000年,外国来华艺术展览共计600多次,包括各种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展览。此阶段从当时的展览题材中可以明显看出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展所占的分量。这个阶段我国的对外美术交流基本上“引入”大于“走出”,非常清晰地看到以作为德国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的表现主义是怎样逐步引入、影响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精神领域的。(如表二)

三、1992年至今中国与德国的美术交流

90年代末,海外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此阶段德国来华展览数量不算多,但是“分量”很重,影响很大。首先是1993年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伊门道夫展在北京国际艺苑展出,让中国认识了“新表现主义”绘画潮流。④其次,1996年5月“德国收藏家路德维希捐赠国际艺术品展览”在北京举行,路德维希夫妇成为西方向中国捐赠的第一人,他们无偿赠送的117件作品几乎囊括了世界级大师的一流作品,除了4件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原作外,还包括了德国艺术家彭克、吕佩茨、基弗、里希特等新表现主义大师的作品。此外影响比较大的展览就是2008年举办的“灵动的风景——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以及格哈德 · 里希特艺术展”。中国人民也亲眼见到了西方当代艺术。

同样,中国在德国的艺术展也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3年“中国前卫艺术展”在德国柏林展出,这是一场非官方性质的中国前卫艺术展,而且是群展。

2000年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就中德美术交流展来说,“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比例基本均衡,可以用“平等交流,塑造国家形象”来概括中德两国之间的展览交流及特征。展览围绕“融合、共振、互补”为主题,实现中德两国之间的平等对话,展现大国风采,塑造主流形态。以“走出去”的大型展览为例,如我国政府在德举办了“中国文化年”系列活动,参展作者包括刘大为等40位当代知名艺术家,作品以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题材为主,涵盖了国、油、版、雕等多个艺术门类,多视角地展示了中国艺术家们对西部题材的探索与思考。

2001年“柏林亚太周 · 中国主宾国”活动中的“生活在此时——中国当代艺术展”,是首个以中国政府名义举办的海外中国当代艺术展,将中国当代29位艺术家的作品,带入到西方当代艺术的重镇——德国。⑤

四、结语

我国自建国以来与德国的美术交流展引进来的形式居多,可以说在绘画风格受德国影响较大,1949年—1971年中国与民主德国的美术交流为表现主义引入中国做好了铺垫;1972年—1989年的中德美术交流两度在中国进行传播,盛况空前,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绘画发展历程;1992年以后中德展览呈现井喷式状况,2000年以后的交流展,实现中德两国之间的平等对话,展现大国风采,塑造主流形态。

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也和德国当代艺术一样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今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办展览的姿态更加积极主动。可以说,中德艺术交流展是一种异国文化的共生、交融。

注释:

①表格资料、数据主要参考了中国美术馆主编:《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略》,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版;以及《美术》《世界美术》《人民日报》等期刊。

②徐沛君:《德国美术史话》,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85-89页。

③表格资料、数据主要参考了中国美术馆主编:《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④(德)沃尔夫 · 迪特尔 · 杜贝著、张言梦译:《表现主义艺术家》,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5页。

⑤赵毅、赵剑:《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 · 中国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版,第235页。

参考文献:

[1]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2]徐沛君.德国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邢新宇,柳思思等.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 · 德国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

[4](德)沃尔夫 · 迪特尔 · 杜贝.表现主义艺术家[M].张言梦译.北京: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2005.

[5]曹卫东.审美政治化:德国表现主义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瑞士)沃尔夫林.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M].张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傅中望.韵律与方法——中德当代绘画艺术交流[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3.

[8]赵毅,赵剑.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 · 中国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