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儒学认同之建构

2021-05-05 04:12李元
今古文创 2021年5期
关键词:农民工

【摘要】 儒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传而未断且行之有效。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面临更多的认同危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建构儒学认同,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激活天道信仰以培养敬畏感,注意乡规民约、标语口号等文化景观中的德性价值植入,注意节庆婚丧祭祖等仪式中的道德内涵,注意树立身边的模范,注意在虚拟世界中弘扬儒学。

【关键词】 农民工;儒学认同;天道信仰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079-03

基金资助:2019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熊十力哲学中的真幻之辨”研究(19Q159)。

“认同”,简单说,就是承认某某与某某相同。认同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其中,社会认同是指把自己与他人认定为同一类人,经由人际互动,自我与他人共同认可某种信仰或情感,从而形成群体的内在凝聚力。

认同,是以各自的不同为前提。认同本身就含有对各自不同的肯定,并非一味要求完全相同。

也就是说,认同是各自不同的个体,经过相互的承认,达成共识,形成内在凝聚力,从而实现和谐的互动与合作。

一、为何要认同儒学

今天,马克思主义是自上而下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新时代面临一些问题,集中体现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基本矛盾的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民群体中的感受较为明显。

儒学则基于最基础的人伦日用,是延续至今仍然有效的优秀文化内核。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至晚清废除学堂,在经学时代里,儒学作为官方主导学说浸润了百姓身心。以至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无不渗透着儒家思想。换句话说,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儒学的最好载体,儒学不在文本里,而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儒学传承,并不因近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而中断,因为各种文化运动无法真正限制百姓的个人日常生活。可以说,儒学作为传统一直在延续,即使一度被压制,也只是隐而未显罢了。

今天,在国家主张弘扬传统文化之际,在国家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之际,儒学则将由潜隐至于显明。

農村真正需要的是儒学的复兴。因为儒学是本有的信仰,以往是行之有效的,至今仍在百姓的日常的反复实践中被不断操练。今天彰显对儒学的认同,就是恢复民族本有的基础信仰。佛学中的台、贤、禅、净土被中国化,才得以绵延传续。外来宗教传来中国,势必也要经由这样的过程。

随着儒学的日渐显明,外来的宗教即使存留中国农村,也只是空有形式,真正影响百姓思维的只能是一直传承不断的儒学。

另外,儒学能应对现代性的部分弊病。现代性与现代化是时代处境,中国近现代革命与建设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儒学应当成为批判西方现代性、重塑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有力工具。

正如学者甘阳早在1988年就提到的:“今天,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区都已建立起了工商文明的秩序,在中国大陆,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也已在不可阻挡地日益加速(近来所谓‘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这种信念已是从官方到知识分子到百姓的普遍共识)。在这样的时候,我以为,已延续一百多年的‘文化讨论’的重心应该有所转变了,亦即它不应再继续纠缠于传统文化为何阻碍了现代化或传统文化如何能促进现代化这类问题上了,而应该开始高瞻远瞩地去深思:在现代工商文明这种新社会秩序条件下,如何使‘社会系统’(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尽可能保持一种较为合理,较为健康的均衡态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业文明、商业精神、科学技术、民主政治,所有这些都不应无条件地被奉为衡量现代社会一切事务的绝对标准,恰恰相反,工业文明、商业精神、科技发展、民主政治这些现代社会层面若要维持一种良性的运转,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恰恰是社会本身必须有一种能针对所有这些层面进行‘批评’的能力,这正是‘文化’的功能所在。”

二、为何突出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一词由学者王春光2001年首次提出,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给予了正式的概念界定。“新生代农民工”特指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入城务工,脱离农业生产的非城镇户籍人员。

国家统计局2019年4月29日发布了《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报告指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1.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老一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8.5%。”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其数量已经开始超过老一代农民工。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更多的认同迷失。

学界的相关讨论颇为丰富。比如,学者邓习赣、黄侦将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困境归结为四个原因:一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二是第一性认同和派生性认同的背离;三是消费认同与自我认同的背离;四是主观认同和客观身份的背离。

再比如,学者李洁则将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内在冲突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发展意识增强与城市融入失落感的冲突;二是维权意识增强与法治意识薄弱的冲突;三是传统义利观与市场功利观的冲突;四是乡土婚姻、消费观念坚守与变迁的冲突。

目前学界一致认为,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不同的资源分配方式,是农民工身份认同迷失的根本原因。

农民工心理上认为自己已经是市民,可在户籍制度上还被划归于农民,而且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相关问题都是关联着户籍制度的。

心理上自我确认的身份,与户籍制度规定的身份不一致,这就导致农民工认同的危机。

这种危机,有时体现为对国家相关制度的不满,也是引发国家执政危机的原因。

三、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的儒学认同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乡规民约、标语口号等文化景观的德性价值植入

乡规民约,是传统中国乡村自治的主要方式,它是建立在農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用意在于唤醒道德良知。如今,乡规民约的内容仅限于不许偷东西、不许打架等;“不许”“严禁”等用词, 实际上已经使乡规民约沦为法家意味的法规法条。

标语口号,今天虽然已经不再是革命、暴力等内容,却已经被各种商业广告所覆盖,明显缺少传统文化的展示。

乡规民约、标语口号,作为最日常的文化景观,每天都在提醒着农民的行为,诉说着人们日常行为的意义。这些法家意味的乡规民约、商业意味的标语口号,长期浸润在百姓头脑中,能在百姓头脑中唤醒什么呢?很难说是道德良知。

因此,建构农民工的儒学认同时,对这些文化景观的处理不可不慎。

(二)注意节庆婚丧祭祖等仪式中的道德含义

在农村的节庆、婚丧嫁娶、祭祖等活动时,农民工无论多忙,都会专程返乡,参与其中。这基本上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相连时仅存的纽带,也是培育儒学认同的好时机。

然而,这些仪式活动在农村做得并不好,甚至完全沦为商业表演活动。

央视《焦点访谈》2010年4月曾播出过“丧事上跳起脱衣舞”的节目,报道江苏一些农村在丧事上请戏班子表演脱衣舞的现象。

“丧事喜办不同于传统所谓白喜事及一些民族将丧事当喜事的习俗,因为这个丧事喜办既与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不同,又与当前大传统办丧事的礼仪和基调不同,而是将丧事变成了恶性的没有底线的面子竞争的工具。”

这些现象表征了农村儒学认同的缺失,其原因是:“市场经济的进入,消费主义文化的漫延。”

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消费主义文化有追慕,对城里人的自私精明有反感,希望在自己的故乡寻找美好道德,寻找精神上的满足。

也就是说,农民工认为乡村富有更为美好的道德价值,是可以胜过城里人的市民价值观的。然而,在仅有的节庆等返乡时间里,在这些大众聚集的仪式活动中,返乡的农民工感受到的只是市场经济对乡村的全面渗透,感受到的是比城市更为庸俗的消费主义文化,其心理落差是比较大的。可能既不信赖城市价值观,也不留恋乡村价值观,陷于心无着落的境地。

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对乡村美好价值观是有期待的。那么在培育农民工的儒学认同时,就该在这些仪式中,有意识地渗透进儒学思想的内涵,严禁粗俗的、恶俗的文化。

(三)注意树立身边的模范

模范人物及其事迹,具有典型示范效应。身边的真人真事,要抓典型塑造。不需要感动中国,只要真实可感,体现儒学价值观即可。比如选举敬老模范、模范家庭、评选新乡贤等等。

同时,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信仰的,而这一信仰是兼容儒学信仰的。比如当今全社会培育与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的,是广泛吸收了儒学价值观的。因此,党员、干部应加强自身德性修养,以厚德来载物,实现德位相配。

(四)注意在虚拟世界中弘扬正能量

新生代农民工,常年在奔波中辛苦劳作,有限的业余时间主要用于看电视与上网。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进城农民工业余时间主要是看电视、上网和休息,分别占40.7%、35.6%和28.4%。其中,选择看电视和休息的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5.1和0.7个百分点,选择上网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电视与网络的虚拟世界更多的是体现消费主义文化、娱乐文化,其中缺乏优秀的儒学内涵。农民工很容易在娱乐至死的年代里,在众声喧哗中,迷失自我。

因此要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儒学认同,需要在虚拟世界中,有意识地厚植儒学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以上,本文只是提及在建构农民工的儒学认同时要注意的一些原则性问题,至于具体对策性的做法则因具体情况或有不同。

参考文献:

[1]甘阳.古今中西之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邓习赣,黄侦.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认同困境原因与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3]李洁.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内在冲突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7).

[4]贺雪峰.当代中国乡村的价值之变[J].文化纵横,2010,(03).

作者简介:

李元,男,汉族,湖北襄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农民工
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数据
骇图
这边大跃进式吸纳会员那方农民工们继续讨薪
2013年中国农民工人数达2.69亿
国家统计局: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