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旺寺断代再探

2021-05-05 04:12大米顿
今古文创 2021年5期
关键词:吐蕃题记西藏

【摘要】 艾旺寺位于今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萨玛达乡萨鲁村,离康马县城约15公里。艾旺寺的艺术特色迥异,汇聚多种风格,这种风格不同于西藏阿里的中亚风格艺术形式,也不同于卫藏其他地方的特色,图齐先生把这种风格定为“波罗——中亚”风格,即“萨玛达类型”。本文围绕目前关于艾旺寺的主要研究成果及题记内容,再探艾旺寺断代。

【关键词】 艾旺寺;吐蕃时期说;11世纪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050-02

艾旺寺位于今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萨玛达乡萨鲁村,冲巴涌曲河西北岸,依山而建,海拔4400米,离康马县城约15公里 。寺庙占地面积1408平方米,建筑面积925平方米。“此寺坐南朝北,由围墙、回廊、正殿、东配殿、西配殿、庭院6部分组成。” ①围墙呈东西长方形,抹涂红色,墙上砌有108座石塔,大门在东围墙左侧。艾旺寺的艺术特色迥异,汇聚多种风格,其中有唐代汉地、于阗、印度波罗艺术影响,甚至可能有藏地自己的风格。②这种风格不同于西藏阿里的中亚风格艺术形式,也不同于卫藏其他地方的特色,图齐先生把这种风格定为“波罗——中亚”风格,即“萨玛达类型”。本文围绕目前关于艾旺寺的研究成果及题记内容,再探艾旺寺断代。关于艾旺寺的创建年代,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吐蕃时期,一是公元11世纪时期。

一、吐蕃时期说

1990年西藏文物普查队考察了艾旺寺,1992年在西藏文物局编著的《亚东、康马、岗巴、定结县文物志》发表了考古调查报告,同年《南方民族考》第四辑中又发表了《康马县艾旺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的结论比较委婉,认为正殿雕塑早于东配殿塑像,而东配殿的扩建时间可能在11世纪前后。

《亚东、康马、岗巴、定结县文物志》中认为,艾旺寺创建年代为吐蕃王朝时期。其理由大致有:1.正殿泥塑具有北魏至唐代佛教造像风格;2.东配殿服饰具有波斯萨珊王朝服饰的特点,并且与《步辇图》中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服饰相似;3.西配殿神龛上的佛塔保留着圆形原始的状态,没有下大上小的晚期特征;4.正殿、东配殿塑像身后均无背光,这是一种时代较早的特征。③

针对吐蕃时期说,张亚莎教授在其著作《11世纪西藏的佛教艺术——从扎塘寺壁画出发》中,从图像学分析和史料考证来予以否认。首先,文物考察队围绕残存的佛像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判断出古庙创建的可能年代,但是,没有相关史料的佐证。其次,文物考察队调查时还未能看到图齐先生提供的塑像及壁画照片,仅从残存不全的造像艺术特征来推断古庙创建年代。最后,张教授认为,文物考察队对艺术本身风格的断代也是不准确的。

其实,考察队在相关资料缺少的情况下,根据造像艺术特征来做出判断无疑是一种合理的方法,也为这一命题的继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但是,随着陆陆续续出来的寺庙壁画、题记,零星的史料,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导致这种说法失去了说服力。无论如何,他们没有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艺术流派、建寺目的、实际意义等。

图齐先生没有明确提出寺庙的创建年代。他在离艾旺寺不远处的江布寺④里,也发现了与这种艺术风格极其相似的塑像。江布寺据说是吐蕃时期修建,是后弘期仁青桑布大师的弟子江布曲洛⑤的驻锡地。图齐先生据此想象:艾旺寺与江布寺是同一时期创建,时间就在江布曲洛时期。但是,图齐先生无法解释这种风格迥然不同于阿里的造像艺术怎么出现在艾旺寺里,也無法解释其中的汉地艺术影响,最后干脆搁置起来不做判断。

二、公元11世纪说

继图齐先生之后,意大利另一位藏学家罗伯托·维塔利在1992年实地调查艾旺寺。比起图齐先生,维塔利更加注重艺术特点与残留的史料结合来研究艾旺寺的创建年代,并且找到了几处遗存这种艺术风格的寺庙群,其排列顺序为:江布寺、艾旺寺——泽乃萨寺(1037年)——夏鲁寺(1050年)——扎塘寺(1080年—1093年)。通过比较,维塔利推算出艾旺寺创建年代为1037年之前。

维塔利在其著作《早期卫藏寺院》中,一一列举“萨玛达类型”寺庙群,并且大胆假设艾旺寺与山南扎囊县境内的扎塘寺为同一人所建——扎巴恩协。对于“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的“中亚”的理解上与图齐先生大相径庭。图齐先生认为是于阗(主要靠寺内题记),而维塔利认为是西夏。

张亚莎教授从维塔利的研究中得到启发,在《11世纪西藏的佛教艺术——从扎塘寺壁画研究出发》中认为这个“中亚”指向西北吐蕃,并且结合西藏佛教后弘期鲁梅等“卫藏十人”在公元978年从朵麦丹底学法回藏的史实,推断艾旺寺创建年代为1030年左右或更早。

张亚莎教授的研究与图齐先生、维塔利是一脉相承的,充分利用了两位国外学者的成果,同时也有自己新见解、新观点。张教授认为艾旺寺“波罗——中亚”风格中的“中亚”理解为西北吐蕃,亦即艾旺寺艺术的源头在朵麦。首先,西北吐蕃就在“丝绸之路”沿线,具备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融合的条件。其次,“卫藏十人”取回佛教种子之时带回这种风格,尤其后藏二师中的冲尊 · 西绕僧格主要活跃于年堆地区,而艾旺寺就在年堆江若地方。 再次,“萨玛达类型”寺庙群中,艾旺寺放在最早的那一座,其理由是维塔利考证泽乃萨寺建于1037年,而艾旺寺的艺术特征比起泽乃萨寺更古朴,“中亚”特色最浓。最后,公元1042年阿底峡大师来藏,自此西藏佛教艺术特征中“中亚”成分逐渐减少。

张教授的公元11世纪说,史料支撑比较全面,同时有敦煌石窟艺术的参照,对“萨玛达类型”艺术的源头有明确的交代,创建寺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衔接,目前此说学界较为认可。

三、寺壁题记来看断代

关于艾旺寺的断代,目前在相关资料缺少的情况下,主要从寺院壁画、佛像的艺术风格上做出了判断。图齐先生的《梵天佛地》第四卷第三册上有艾旺寺寺壁题记的照片,虽然比较模糊,仍能看出一些古藏文的特征。通过对寺壁题记的内容,字体书写形式,梵文术语的拼写特征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也许能够补充、完善艾旺寺断代的研究。

艾旺寺中殿题记: ⑥

吉祥!啊!四周最胜南之赡部洲,

洲中极其殊胜贵地江若地,

极其殊胜施主贡日夫妇俩

……

绚烂绘画天竺式,

吾为画工坚赞扎。

东殿题记: ⑦

善逝绘画于阗式

……不同,

小译师旺邦堆

……

札萨……瞻视

……

从整体内容来看,吐蕃时期建寺、造像、写经等均由赞普主持下完成,不提施主的名字,但到了后弘期,新兴的统治阶级纷纷效仿吐蕃赞普,开始建寺、造像、写经等活动,才出现施主的名字。因此,施主名字出現与否,是判断前弘期期与后弘期的关键依据。艾旺寺的题记中,很清楚地提供了施主贡日夫妇的名字,以此断代为后弘期的寺庙是不成问题的。

综上所述,艾旺寺并非吐蕃时期的一座古刹,从寺庙佛像、壁画的艺术特征及题记的内容、用词等方来看,均可断代为11世纪左右的古庙。至于11世纪早期还是中期或晚期,本文认同白日 · 洛桑扎西教授的观点:“由此可以推断,艾旺寺创建年代应该在11世纪中叶至公元12世纪之初。” ⑧

注释:

①西藏自治区康马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康马县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65页。

②关于藏地的风格一说,学界有不同观点。张亚莎教授、白日 · 洛桑扎西教授认为是藏地风格,而宿白先生认为是“胡服”风格。

③西藏文管会编:《亚东、康马、岗巴、定结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61页。

④江布寺位于哲库寺往西约5公里处,已成废墟,其创建时间在《后藏志》中有两种记述,一说是松赞干布时期,另一说是赤松德赞时期。

⑤《后藏志》中记载,江布曲洛曾两次去阿里拜仁青桑布大师。似乎没有参与译经,图齐先生列出的译师、译经条目里未出现江布曲洛。

⑥⑦图齐:《梵天佛地弟四卷,〈江孜及其寺院〉第二册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版,第302页。

⑧白日 · 洛桑扎西:《艾旺寺早想艺术风格再探》,《中国藏学》2011年第1期,第164页。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康马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也已说.康马县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

[2]张亚莎.11世纪西藏的佛教艺术——从扎塘寺出发[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3]卡尔梅桑丹.藏族历史传说、仪轨和信仰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

[4]陈庆英,张亚莎.西藏通史(宋代卷)[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

[5]觉囊达热那特.后藏志[M].佘万治译.阿旺校订.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

[6]西藏文官会编.亚东、康马、岗巴、定结县文物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

[7]白日 · 洛桑扎西教.艾旺寺早想艺术风格再探[J].中国藏学,2011,(1).

作者简介:

大米顿,男,藏族,西藏日喀则人,西藏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研究生,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西藏宗教史。

猜你喜欢
吐蕃题记西藏
心胸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让题记道出文章的灵魂
天上的西藏
画出灵魂凸显神韵
大唐VS吐蕃:谈判拼实力
一个高颜值的题记定能让你文采尽显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开拓万里
神奇瑰丽的西藏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