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阿尔贝 · 加缪作为法国杰出的存在主义作家,其作品《鼠疫》自出版以来,各方学者对其解读历来莫衷一是。经过对文本的研读与对加繆经历的剖析后,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的行为根源——“记忆”角度入手,借助个体心理学有关知识,探究加缪个人记忆对小说《鼠疫》内容的陶染作用,以及其记忆在文本中的表现形式,由此阐发对加缪所属流派论争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 阿尔贝 · 加缪;鼠疫;个人记忆;自我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8-0015-03
《鼠疫》能够跨越世纪,经久在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原因之一,与其多层次的文本内容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并不是对《鼠疫》内容的象征义的探究,而是从个体心理学入手,探讨加缪的个人经历在书中的延伸,在创作思路上去靠近作者,为加缪这位伟大作家增补些浅陋的解读。
关于加缪的流派争论也由来已久。文本的、结构、内容、主旨都可以作为划分流派的标准。尽管加缪本人否认,但历史给予他的评价却是:存在主义作家之一。“荒诞中的反抗”常被看作是自我意识的凸显,但任何与客观存在相结合的形式,都可作为加缪所属流派的佐证材料,使得当代人在文学之林中不断求索,不断前进。
一、个体心理学关于“记忆”的阐述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得 · 阿德勒①是个体心理学②的创始人。若想真正了解个体心理学理论,恐怕要从庞大的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从阿德勒与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③的争论说起,从阿德勒的补偿作用说起,其间种种,不免太过冗长,且与本文关注点稍显背离,故在此只介绍对本文立论有帮助的心理学知识。
“一个人的记忆是他随身携带的,个人反复地用这个故事来警告自己或安慰自己,使自己集中力于自己的目标,并按照过去的经验,准备用已经试验过的行为样式来应付未来”。④简言之,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人进行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基础。一个人的早年经历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在未来的行为方式。故此处,本文将引用两个表格来进一步佐证个人记忆的持久性。
(一)普适性案例
以下案例源于《自卑与超越》⑤,作者在研究“记忆与行为”关系时开展了真实调查。
(二)个体性案例
源自加缪的自传体小说《第一个人》⑥中主人公雅克对童年记忆的陈述。
通过上图分析可知,童年记忆,或者说早期记忆对一个人未来的行为模式有着重要影响,足以让人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行为的根源就是早期记忆。
这充分地说明了个人记忆的影响作用,为分析加缪的个人记忆与其作品的联系这一问题上,提供了佐证材料与理论支持。
二、加缪个人记忆在文本中的再现
《鼠疫》是法国作家阿尔贝 · 加缪的代表作品,荣膺195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故事发生在北非地中海地区小城奥兰,作者采用细致的笔法描写了小城在突发鼠疫后,以医生里厄、旅者塔鲁等一批人在面对鼠疫时奋力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的故事。全书的主线索是与瘟疫的抗争,小城常住者医生里厄,旅途中暂住奥兰的旅者塔鲁,是加缪着力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
结合加缪的个人经历有助于对文本更好的分析。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在一战中不幸离世,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父爱的部分,加缪由做佣人的母亲抚养长大,尝遍生活艰辛,母亲的辛苦劳作与不易给加缪留下了深刻印象。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奥利维耶 · 托德的《加缪传》⑦中有对加缪家庭情况的记录。文字节选自该书第二章节“家庭悲剧”:“当阿尔贝加缪回忆他父亲时,他有种无法避免的距离感,没有人能够讲述,几乎也没有书面材料能够填补无底的沟壑,一条横在一个在马恩战役中受伤后死去的父亲,和一个发生悲剧时不到一岁的孩子间的沟壑。” ⑧
此时再结合第一部分关于“记忆对后期行为影响”的分析,不难在《鼠疫》中发现记忆对文本的诸多陶染痕迹。
(一)关于母亲
在一张标明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的纸上⑨,加缪列出了他心爱的十个词:世界、痛苦、大地、母亲、人类、沙漠、荣誉、苦难、夏日、大海。加缪自己在解释小说《局外人》⑩主题时曾说:“在我们的社会,任何在母亲葬礼上不哭的人都要被判死刑。”⑪可见加缪在缺少父亲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母亲充满着无限的感激与敬爱。
《鼠疫》中医生里厄的母亲具有耐心,冷静,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是里厄心灵的避风港。纵览全书后发现,母亲是唯一可以让里厄感到宽慰的人,以温柔而有力的支持,给予儿子坚持下去的力量。在鼠疫刚刚爆发之时,主人公里厄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的确,有了她,什么事都显得很容易解决。”⑫在里厄忙于抗疫期间尽可能多地给予儿子陪伴,“里厄注视着母亲,老人美丽的栗色眼睛使他回想起多年前的亲情。‘白天这么长,我却老不在你身边。’‘要是知道你会回来,等你就算不了什么。’”以及在塔鲁去世后温柔的安慰儿子:“贝尔纳,你累吗?他知道母亲在想什么,她是在心疼他,他也明白。”母亲的关爱不时现于行文之中。
缺少父爱,加缪得到的一切关爱几乎都来源于母亲,是母亲将他抚养长大,使他受到教育。这在其早期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他将关于母亲的这部分记忆、亲切印象带入进了他的作品当中,就有了里厄老夫人这一慈母形象,这是《鼠疫》全书中为数不多的一处柔软。
(二)关于父亲
反观《鼠疫》中的父亲形象则作为反面例子来描写。塔鲁与里厄医生谈到了自己的父亲。“我十分震惊的发现,我的父亲显然参加了多次这样的谋杀,我不敢把这事告诉母亲,但我开始更仔细地观察他,我这才明白,他们之间已毫无感情,母亲是在过一种被遗弃的生活。” ⑬塔鲁的父亲是一位检察官,其在审判犯人时对待生命的轻慢态度,使塔鲁深恶痛绝。塔鲁认为这种审判就是谋杀,披着“合法化”外衣的谋杀,他认为父亲的冷漠使他的母亲处于被遗弃的状态。⑭
可以看出作者的两点态度:对父亲的仇视与对母亲的怜悯。加缪的父亲在其五岁时于一战中离世,缺少父亲的家无疑是他内心深处的伤痛。生活的苦楚仅有母亲一人承担,父亲并没有对家庭做出应有的贡献,付出应有的关爱。“然而,对于他父亲,他不能臆想出他本没有的孝思,他打算做到留在阿尔及尔的母亲对他长久以来的要求,去看看他父亲的坟墓,他觉得扫墓毫无意义。”因为家庭中缺少父亲,主人公雅克在学校也面对着充满轻蔑的尴尬局面。“雅克刚刚发现这一点,还真得有一颗奇勇的纯洁之心,才不至于感到痛苦,也必须有一种难以想象的忍辱精神,才不至于狂怒与愧恨。”⑮这是《第一人》中主人公雅克的内心独白。成长中父爱的缺失,使母亲受到耻辱歧视,通过雅克这一形象,加缪对父亲的控诉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在探究加缪个人记忆的陶染作用这一问题上,本文将两个形象视为是其个人记忆在书中的再现。
三、加缪个人记忆在文本中的变体
个人记忆在《鼠疫》中延展的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小说的题材。《鼠疫》是一部疾病文学,整个故事情节都随着疫情的变化状况展开,疾病与抗争是全书的主线。同样,在加缪的个人经历中也有与疾病抗争的记忆。
加缪十分热爱足球。在1928年进入阿尔及尔大学拉散俱乐部后他写道:“正因如此,我才特别热爱我的足球队,为了胜利后的喜悦,尤其是同拼搏后的疲惫的感觉结合后,美妙极了。”⑯可惜的是1931年他因肺病终结了足球生涯。奥利维耶 · 托德在《加缪传》采用了大篇幅记录加缪自染病后的经历,包括母亲的担忧,病情的反复,老师的关心等。“由于大量咳血,加缪无法进行高强度的足球训练。由于发病及必要的长时间疗养,他始终被迫约束自己的生活,不得不放弃旅游及其他活动,从那时起,当他看到人们在踢球,在太阳底下奔跑时,苦涩的心情始终伴随着他,因为他曾经和这些人一样,在他的作品中用反话表现这种心情。” ⑰
与肺病的对抗中以失败告终,同时也结束了足球生涯。疾病也是加缪人生中除贫苦之外的又一痛苦,现实中加缪没有能战胜疾病,而在小说《鼠疫》中,人们与疫病的斗争则是胜利的,记忆对行为的影响在前文中已有详细分析,此处不再做陈述。书中已有记忆的再现,那么对于题材和小说结局的安排上,可以推测则加缪记忆的一种变体。将现实中遭受疾病的不公,自己与疾病抗争的无果带到了《鼠疫》之中,并亲手书写了圆满的结局,这不啻其记忆的一种变体形式。
四、结语
20世纪50年代前,加缪一直被视为存在主义⑱作家,尽管他本人一直否认,但是时至今日,加缪因其作品中的“荒诞性”思想⑲、“自由选择” ⑳等思想仍被归为存在主义作家。除了在哲学思想、创作特点上契合之外,加缪作品中凸显的“自我精神”,也可作为其流派划分的依据之一。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虽然人的存在本身无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可见其强调以“人”为中心,人可以在原有存在上进行再创造。《鼠疫》中加缪对于塑造父亲、母亲两个形象上,与其个人记忆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战胜疾病的愿望未能实现,但在自己的作品中经过自身的再创造,重构后得以实现,充分彰显作者的自我精神,这些特点难道不符合存在主义所宣扬的“人本思想”“尊重个性与自由”“自我塑造”等种种思想观点?加缪添加的个人成分不容忽视,体现加缪自我精神的凸显。如前所述,个人记忆对个体未来行为的影响紧密相关,小说《鼠疫》的叙述中受其早期记忆的明显陶染则是最好的印证,联系作者自身所凸显出的“自我精神”,也可作为对加缪文学流派归属的一种补充解释。加缪作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以其独有的文学主张与精神风貌,给予后辈们有益的思想引领,启示后人在荒诞中奋起抗争,在绝望中坚持理想与正义,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文学领域与生活层面的精神导师。
注释:
①阿尔弗雷德 · 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精神病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学派内部首位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②与传统心理学体系相比,更关注个人与其社会性的一门心理学体系。
③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④( 奥 ) 阿尔弗雷德 · 阿德勒著,曹晚红译:《自卑与超越》,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第66页。
⑤《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关于教育、家庭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⑥《第一个人》(Le premier homme)是加缪逝世而未完成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由于主人公出生的时间、活动地点、成长经历等内容都与加缪本人极为相似,学界广泛认为《第一个人》就是加缪自己的心路历程,本文认为此处引用雅克关于童年记忆的叙述有很强的说服力。
⑦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奥利维耶 · 托德为加缪编写的人物传记,采用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写完成了《加缪传》,是加缪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真实生动地还原了一个杰出作家短暂而又丰富卓越的一生。
⑧( 法 ) 奥利维耶 · 托德:《加缪传》,商务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⑨( 法 ) 加缪著,李玉民译:《第一人》,漓江出版社2016年版。
⑩《局外人》(L’Étranger)是法国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⑪加缪自己对《局外人》的评价。
⑫⑬( 法 ) 加缪著,刘方译:《鼠疫》,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⑭《鼠疫》中塔鲁认为父亲的冷漠使自己的母亲处于遗弃状态,书中并没有对塔鲁这一想法的解释,甚至有些立论不足,故更加显现出加缪对与父亲这一角色的偏激与不满。
⑮( 法 ) 加缪著,李玉民译:《第一人》,漓江出版社2016年版,第18页、第138页。
⑯《拉散俱乐部》周报,李玉民译,见于加缪《第一人》,漓江出版社2016年版,第237页。
⑰( 法 ) 奧利维耶 · 托德:《加缪传》,商务印刷馆2010年版,第45页。
⑱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⑲在阿尔贝 · 加缪的全部文学作品和哲学随笔当中,“荒诞”是他强调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加缪:“这个世界是不合理的,这是人们可以明确说出的表述。”
⑳存在主义的哲学主张之一: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在《鼠疫》中深有体现。
参考文献:
[1]( 奥 ) 阿尔弗雷德 ·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曹晚红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
[2]( 法 ) 加缪.鼠疫[M].刘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 法 ) 奥利维耶 · 托德.加缪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 法 ) 加缪.第一人[M].李玉民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赵漪然,女,汉族,河南洛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