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俗在黑龙江皮影造型中的体现

2021-05-04 20:09郭芮馨李者
收藏与投资 2021年2期
关键词:皮影戏

郭芮馨 李者

摘要:皮影戏作为一种平面与立体结合的民间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文化不断地渗透、改变皮影影人的造型和皮影戏所演绎的内容,最后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根据皮影戏的演变也可以反推出所在地域的民风民俗,对当地的文化起到了保护和延续的作用。

关键词:东北民俗;皮影戏;望奎皮影

皮影戏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皮影戏不仅反映了我国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我国其他艺术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皮影戏与社会组织、时间气候、民间习俗有着重要的联系,直接反映了当地人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情感。因此,在研究当地的伦理道德、乡音俚语和生活习俗时,皮影戏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皮影戏概述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根据历史记载,起初的影人不是使用皮纸而是用“素纸雕簇”,所以历史上称其为“影戏”。皮影戏源于人们对于光影的掌控,利用影子将影人的形象映于幕布上,配以音乐和唱念进行表演。

(一)皮影戏的起源

皮影戏作为我国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关于皮影起源的问题,是许多学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皮影戏的起源说法众多,有影戏始于西汉之说:相传在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抱着年幼的太子在窗前玩耍,太子哭闹时,宫妃就将树叶剪成人形,映在窗纱上表演,以博太子欢笑,自此影戏出现。另一说法是影戏发祥于战国时期的山西孝义,这种说法是根据曾在居义村的一座庙里发现的碑推理出的,碑文上载:“孝邑,古属魏地,子夏设教于西河。魏文侯听教于侧,三贤演其影乐……”这里的“三贤”指该县居义村“战国墓”葬的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所以根据碑中文“三贤演其影乐”,认定了卜子夏等人曾利用影乐的形式设教。

望奎皮影的起源传说带有一丝悲天悯人的色彩:传说从前有兄弟二人流浪街头,被一老和尚收养做徒弟,抚养成人。老和尚生病,兄弟二人便用影人表演的形式演唱佛经中的故事,挣钱为老和尚治病。后来老和尚病逝,兄弟二人还使用这种方式到处演唱兄弟二人和老和尚的故事来报答老和尚的抚养之恩,至此皮影渐渐流传开来。

除了以上几种传说外,还有更多关于影戏起源的说法,例如影戏始于唐代西安之说、汉武帝为纪念刘夫人之说等,皆为皮影戏的起源之说。

(二)望奎皮影戏的演变

望奎皮影戏是黑龙江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是东北皮影的分支,其形成与滦州皮影有密切关系。黑龙江皮影戏由翼东、辽宁传入,最终以望奎、双城两个地点为中心,在黑龙江广泛传播。随着时间的发展,滦州皮影逐渐适应了黑龙江的土壤,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民间趣事逐渐演变,形成了如今的望奎皮影。

二、望奎皮影戏中东北民俗的体现

皮影戏由滦州传入望奎,受到时间的打磨和地方民俗的影响,又发生了衍变,在唱腔上向东北传统戏曲二人转的唱法靠拢,融入了较多东北俚语和方言,在造型上也加入了东北特色民族服饰。这些变化使望奎皮影有了自身独特的风格。

(一)造型中的体现

东北各地的皮影在造型材料、雕刻风格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与河北地区的较为相似。东北皮影早期造型十分豪放、线条简练,这与东北的地理环境、民俗民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彪悍直爽的理念必然会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中。望奎皮影的造型是先高度总结、概括人物和事物的特点,再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突出人物特点。以平视为主,兼顾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对人物的帽子和其他道具进行表现,以求在幕布上准确表现人物与事物。

望奎皮影的影人结构一共分为头、胸、腹、肢、手五大部分,两上肢又一分为二,一共十一个部件,众多部件组成的影人在行动上更加灵活,可以做出许多复杂的动作,其灵活程度甚至超过真人。大部分影人的头茬可以从影人身上拆下来,头茬大部分为镂空,脸型棱角分明,尖下巴,通天鼻。另外,东北皮影影人的尺寸普遍较大,黑龙江双城皮影戏在过去只有五寸的身高,在民国时期被民间艺人改为八寸,黑龙江望奎县的皮影原来只有六寸高,现在也被改成了大尺寸的影人。

东北民风在皮影的用色上也可见一斑,东北的皮影主要用红、绿、黄、黑、白五种颜色绘制,制作出来的皮影颜色明艳,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性。颜色除去装饰作用外,还用来表明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忠義者使用红色,勇武者使用黑色,奸邪者使用白色。特殊的人物还有特殊的颜色,如佛祖等形象使用黄色。但是大体上来说,身份越高的人物身上的花纹越复杂,颜色越丰富;身份越低的人物颜色越简单,花纹也随之减少。

望奎皮影位于东北最深处的黑龙江,有着浓厚的萨满文化氛围,因此在望奎皮影中出现了头戴萨满帽的女萨满和男萨满的形象。萨满是东北文化中较为鲜明的文化符号,也是望奎皮影戏对于东北民俗的重要体现,甚至北方皮影中的两个特殊人物—大嘎秃子和小矬子也衍生出了新的形象,两个影人的服饰变成了具有满族特色的百吉裤。望奎皮影的头茬造型以凤鸟、鲜花和鱼鳞为主,反王的头茬也会有改变,会在帽饰后加上狐狸尾巴或者鸟类的羽毛。以上种种皆体现出望奎皮影造型中显著的萨满渔猎文化特色,表达了当地人对于自然的崇拜之情。

(二)戏曲上的体现

东北本土的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与其他地区和流派的皮影戏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造型,还是唱词、唱腔,都能看到东北的民风民俗和东北人民的生活痕迹。东北皮影艺术在民俗活动中有祛病驱邪、求福祈愿的作用,东北皮影戏长期活跃在农村地区,所以戏曲中也有向天祈愿的内容。

随着历史的推移,望奎皮影的表演曲目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先多歌颂“忠孝礼义”的传统剧目,如《穆桂英挂帅》《双失婚》《三请樊梨花》等,转到《小二黑结婚》这种宣传政府政策的剧目。除此之外,还有《秃尾巴老李》这种反映当地人生活的皮影戏曲。因为黑龙江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望奎皮影为了创新发展,将赫哲族的英雄故事和伊玛堪曲艺说书形式进行了结合,产生了新的剧目—《赫哲英雄》,内容包含了大量的萨满渔猎文化、赫哲族的生活方式,还有东北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存条件。

在戏曲唱腔上,望奎皮影戏的唱腔为“江北派”唱腔,又称为“两合水”,是每一代皮影艺人不断融合东北的民俗、不断创新发展而来的,最终成为以滦州皮影为基础,根据当地人民的喜好改成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皮影唱腔。“江北派”唱腔的形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望奎皮影以从辽西传入的东北影腔为主,基本按照辽西的规则进行表演。第二阶段,望奎的皮影艺人开始学习滦州的影腔并对望奎皮影的唱法进行创新和改革,还引入了滦州特有的“掐嗓子”唱法,使望奎皮影的唱法更加丰富。第三阶段,望奎皮影第四代传人谷宝珍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了东北民间小调和地方话,使望奎皮影的唱腔更具特色,形成了特殊的艺术形式,1985年被正式命名为“江北派”唱腔,成为望奎皮影的标志性特点。三、民间文化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少有人愿意学这种需要言传身教的戏曲艺术,望奎皮影戏现在面临后继无人的险境,现今真正能演出皮影戏的只有寥寥数人,在望奎县能参加演出的皮影箱子只有一个。这些可以演出的人分散居住在农村,年龄较大,很难凑齐一出皮影戏。没有表演活动,就无法对望奎皮影进行宣传;没有宣传,知道望奎皮影戏的人就越少。因此,望奎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愈发艰难。

近年来,传统文化逐渐受到重视,望奎皮影戏也開始进入小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观,举行比赛让学生表演皮影戏,让年轻一代对皮影戏产生兴趣、有一定了解。以上种种做法能让望奎皮影戏更好地传承下去。

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许多望奎皮影戏表演曲目的录像被传到了网上,使望奎皮影的宣传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宣传目标人群基数变大,总会有人被这传统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吸引。

现今国内的影视与游戏中也渐渐出现了皮影元素,特别是在游戏中,运用十分广泛,这也是一种非遗文化的保护方式。一些产品包装上出现的纸雕灯也算是皮影衍生形式的一种,都是通过灯光与剪纸打造出美丽的画。这些衍生方式让非遗文化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产生了新的活力,焕发出新的光彩。

四、结语

皮影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戏曲艺术,充分体现了我国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立体艺术与平面艺术的结合。皮影造型的艺术是皮影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通过对皮影造型的研究还可以反向探究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人文风景,了解当地人民的美好愿望,甚至可以为其他艺术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最后,希望望奎皮影能够保留自身特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绽放出新的光彩。

基金项目

长春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创新项目“‘互联网+媒体下中国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播—以望奎皮影为例的实践研究”(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20】第041号)

作者简介

郭芮馨,1997年生,女,回族,吉林吉林人,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动画。

参考文献

[1]孙源,周月.浅谈黑龙江省江北派皮影代表—望奎皮影的艺术特点[J].艺术家,2017(06):47.

[2]由婧涵,张宪华,王会玲.黑龙江望奎皮影戏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3):157-159.

[3]董国峰.望奎皮影传统工艺造型特色[J].艺术研究,2011(04):22-23.

[4]周长莹.望奎皮影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扁人片克
皮影戏
皮影戏正失去观众
农民家传6代表演皮影戏,64年前手抄剧本仍在用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星球大战”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