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存云
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而柳湾则被称作是“彩陶的故乡”,这里是世界上彩陶出土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迄今我国发现和发掘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址和墓葬群。
柳湾墓地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东面两公里处的柳湾村。村北有一处东西走向的旱台,氏族墓地就在这里。“柳湾”一词的含义,从古文献上无考,但据当地老农讲,柳湾原意为盛产柳树之河湾地。这里本是西部一个平静的小山村,只因出土大量的彩陶而引起世人的关注。
1974年秋,当时还是柳湾大队的社员们在平地造田、挖渠引水时发现一处墓地遗址。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文物考古部门的高度重视,当时的省文物管理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考古队联合组成发掘队伍,进驻柳湾进行发掘。
中国现代考古学产生以后,人们对新石器时代的了解,首先是在黄河流域开始,如河南、陕西一带的仰韶文化,甘肃的马家窑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衍生于陕西、河南、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在黄河上游的支流湟水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大发现,使我们对青海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的文化遗址不仅丰富,而且可以完整地构成代代相续的系统。
有人说考古从来没让我们失望过,从1974年至1981年,在这片黄土坡上,共发掘墓地1730多座,出土文物近4万件,其中彩陶就有2万件。对此,我国有位著名的作家写道:在湟水流域,古老的彩陶流成了河。柳湾发现的墓地绝大多数墓葬在柳湾村北部的第二台地上,墓地北高南低,东西两面台地环抱,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总面积11.25万平方米,大部分墓葬为竖穴土坑葬。这些墓葬包括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属新石器时代,距今3600——4000年,这四种文化类型延续长达1000多年之久。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持续时间最长,一个遗址中文化类型最多,保存状态最为完整,出土的陶器数量最多的也是目前最大的原始社会墓地遗址,这个发现石破天惊,震惊了世界。
柳湾墓群遗址,既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识,也是湟水流域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出土的彩陶数量之多、造型之美和花纹之繁缛,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先民智慧创造的结晶。而今天,我们正是透过这些文物蕴涵的丰富而深厚的信息,从这些遗址留下的痕迹,看到了人类文明不断延伸发展的过程。
柳湾墓地的墓葬一般都有随葬品,且多寡不一。早期的只有二三件,晚期的多达近百件,反映出原始社会末期已有贫富之分。其随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种生活用具。根据考古专家对柳湾墓地的大量墓葬材料研究分析,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发展到齐家文化晚期已出现私有制、贫富分化的现象。
新石器时代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成果就是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认识到植物的生命起源于种子,经过实践终于把野生植物栽培成功,从依赖渔猎和采集的自然经济转变为农业生产的自主经济,使人类生活产生一次巨大的变化。人类终于摆脱与野兽一般的原始生活方式,开始定居,为以后人类文明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原始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突出表现在原始纺织业和制陶业上。紡织是人类文明史上另一个重要的发明创造,人们最早用于纺织的纤维是葛和麻。葛是分布较广的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葛藤含有大量的长纤维。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们掌握了制造葛和麻纤维的技巧,然后用石纺锤搓成线和绳,再编织成各种织物和渔网。他们用手工方式将羊毛、麻等捻成细线,制成褐布印染,然后缝制成胸围、腰围等。
半山类型的人们相当重视纺织业,在柳湾半山类型墓葬中发现有一百多件石、陶纺轮,说明纺轮的使用较为普遍。尤其是陶制纺轮大小相若,制造精致,有的纺轮正反面甚至侧面均采用刻划或锥刺技法刻出各类不同的几何纹样,常见的有圆圈纹、十字纹、五星纹等纹样。当纺轮捻线转动时,纺轮上面的图案会同时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一种旋动的美感,这种巧妙的艺术创意,真实地再现了原始艺术的无限魅力。
柳湾出土的陶罐彩绘花纹形式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平行纹、波折纹、漩涡纹、葫芦形纹、四圆圈纹等。一些彩陶符号也别具一格。陶器是先民们的日常用具,但当它把具有实用功能的器形和精美的艺术创作融为一体时,陶器本身就成了艺术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手工艺越来越娴熟,越来越精细,他们大量地制作陶器,制陶业是他们手工技艺中最值得炫耀的一项。先民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制作出各种样式的陶器,有的是专门盛食物的敛口食钵,有的是专门盛放生食的齿形卷沿鼓腹罐,有的是盛水的罐,有的是储存谷物的大瓮,有的是储存水的大罐,有的是从河中汲水的瓶。他们制作出这许多陶器坯,将它们装进火窑中烧制,使之成为坚硬的陶器。有些陶器的功能,我们仍需要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的陶器,实用性与创造性已经达到了非常好的融合。
那个时期的陶器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们不但在陶器表面加上细泥使之平整,而且还善于加上光滑的原料使之表面产生光泽。绘画艺术更臻于完善,不但在陶器外表绘制成各种图案,还在许多敞口陶器的内壁也绘描上鲜丽的花纹。彩绘的图案形式多样,不但绘有花卉植物图案和青蛙、飞鸟之类的图形,还绘有人的面部形象,甚至群体活动情景,形象惟妙惟肖,组合排列恰当、对称,线条优美。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但尺寸比例准确,形态生动,对人物各种动作的造型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陶器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罐、盆、瓮、钵、缸等以外,又发掘了壶、瓶等,并且样式也有了很大创新,罐有双耳罐,细颈鼓腹双耳罐,盆有平底盆、鼓腹盆等,钵有内彩钵、侈口内彩钵等,壶有双耳带嘴彩壶、人像彩塑鼓腹平底带嘴彩壶等,瓶有长颈鼓腹瓶等,真是琳琅满目,各有用途。用泥土制成器具,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从火堆烧过后的硬土块得到灵感,用水与土调和成一个构想的形状再经过火的加温到完整烧制出第一个陶器,先民们一定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修正。他们用神奇的灵感创造了生活的器具,并延续发展,不断丰富,直到今天。
(作者单位:青海省文物局)
责任编辑:王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