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婕 陈文捷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是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也为未来青海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建設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青海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初步形成了以“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污染防控、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低碳消费”为架构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在降碳减排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在未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青海要发挥优势,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协同推进,为率先在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榜样。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两山”理论,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转型升级与降碳减排、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始终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工作的重心,压实政治责任,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生态产业结构、生态生产方式、生态生活方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十四五”规划建议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在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各个专项规划中,对有关降碳减排的指标按行业、地区等进行分解,实行量化,加快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或者路径图,在绿色转型中减少弯路、健康发展。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将碳达峰、碳中和列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碳排放监管监测、污染防治攻坚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评价,实行严格的量化考核,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和最严格的碳排放管控措施,确保青海率先在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顺应生态环保的内在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综合治理,高水平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态保育、修复与涵养,提升生态自然系统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和固碳作用,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完成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科学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植被恢复等重点工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我省生态自然系统碳汇增量。加强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影响研究,提升生态风险识别防控能力,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转变依赖化石能源的传统路径,依托青藏高原丰富的自然能源和已建成的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青海-河南特高压绿电直流工程项目,大力推进以光伏、光热、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为主的现代清洁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和能源革命试验区建设,实现水电、光电、风电和储能多能互补,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创新发展之路,加快推动盐湖资源等特色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对标对表碳达峰、碳中和,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上下功夫,加快供应链建设,针对以往产能损耗短板,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技术,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强链、延链项目,推进盐湖化工产业、锂电产业、锂合金产业、新材料产业等特色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与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序衔接。坚持创新驱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导和带动下,全面推动我省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储能等零碳行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碳捕集、碳封存、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和替代、节能增效、增加碳汇、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等中和、减少碳排放,增强工业固碳能力,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立足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局,坚持系统观念、集成思维,统筹推进各行业、各地区降碳减排工作。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做好能源“双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节能领域的降碳减排。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科学种养,合理载畜,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增加草场碳吸收量,减少牲畜碳排放量。立足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的旅游设施,鼓励绿色出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消费。
积极推进“绿电特区”建设,将清洁能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促进兄弟省市降碳减排。总结林业碳汇交易经验,加大碳汇交易研究,建设碳交易市场,进一步扩大碳汇交易的主体及品种,探索碳金融等碳汇交易衍生新事物,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系统全面评估核算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碳排放现状及减排潜力,对照减排目标任务,将火电、钢铁、水泥、煤化工、油气化工、电解铝等重点排放行业纳入碳市场涵盖范围,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对控制碳排放的作用。加快配套的政策研究,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价格、税收、金融等政策机制及保障措施。推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推进农牧区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推进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降耗、变废为宝。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动员整合社会组织力量,借鉴推广高原“零废弃”社区治理经验,实现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在实现光伏脱贫、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光伏治沙、光伏农业、农牧区清洁取暖工程、农牧民电热炕入户、“电能替代”工程等集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为一体的降碳减排新模式,改变农牧民传统的烧煤、烧秸秆、烧牛粪的传统生活方式,减少大气污染、增加草原林田固沙固碳能力、惠民暖民,实现多方共赢。
(作者单位:青海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