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延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阐述深刻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位置。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再次对乡村振兴作出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指标,地位独特而不可或缺。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程。党的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注重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兼顾乡村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乡村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发展跃升的综合衡量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提高现代文明程度和绿色发展水平的必然趋势,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
(二)建设生态宜居家园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乡村不仅是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封闭空间,更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和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综合空间布局,不仅是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更是祖祖辈辈的根、魂和牵挂。只有守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保护好自然赠予的蓝天净土,才能永远留住浓浓的乡情,才能实现高质量和全面协调的乡村振兴。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进入新时代,消费市场也更加注重绿色、生态、环保等指标体系,这已成为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契机和推动力量。这就要求通过绿色化劳动推动自然资本增值,在提供高质量绿色农产品的同时,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绿色空间也成为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的新领域,以此提升农村群众收入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水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特别是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我省总体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三农”领域存在的短板弱项仍旧比较突出,造成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仍旧凸显,传统农业的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匮乏、建设滞后,一些地方主动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等问题,已成为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制约。因此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随着生活物资的不断丰富,“绿色农业”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重要指标。要顺应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依托农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禀赋等内源性优势,立足于高原独特气候特别是光照、水肥等条件,着力在“原生态”上下工夫、在“绿色环保”上做文章,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提高特色高质量农畜产品供应水平,真正把农村变成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践行绿色发展的示范基地,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进程,以生态建设提升乡村振兴的内涵。
二是加快农村全面进步,推进长效化精细管理。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积极构建农村环境长效化管理机制,下大力气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村庄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家园美化行动,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要进一步深化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垃圾分类、秸秆焚烧等工作,从根本上重塑农村群众的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绿色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要拿出决心与毅力,坚持环境长效化精细管理,严明责任,加强监督,纳入考核,坚决打好这场农村环境保卫战。
三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党政干部尤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作用,不仅要参与生态环境意识教育,而且要在生活以身作则,起到模范表率作用。要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理念,深入开展农村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培养形成文明新风,全面养成崇尚科学、注重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新时代乡村振兴是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一场绿色革命。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全面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乡村振兴。
一要加强思想引领。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县乡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生态环境生产力意识、生态环境承载力意识、生态环境成本意识、生态环境系统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内生动力,做到思想自觉、行动坚决。要通过媒体宣传、展览展示、培训教育、观摩互鉴等形式,在农村社区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理念,努力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保護生态环境、推行绿色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要加强规划引领。要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逐级编制本地乡村振兴规划和实施方案,聚焦建设美丽乡村,把各类规划有机衔接起来,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有效发挥规划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坚持城乡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统筹,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户用厕所建设、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挖掘整合农村各种资源优势,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要加强制度引领。要着眼强化村民法制思维,有序推进乡村生态文明的科学立法,建立符合乡村生态文明要求的法规体系。完善基层政府对环境的监管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要建立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四要加强示范引领。要统筹规划、由易而难、分步实施,根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按照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具体目标、方法和标准。要区分轻重缓急,当前重点抓好“厕所革命”、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大力培育和推广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工程。
五要加强组织引领。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以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实施乡村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研究、周密部署、深入实施。县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坚持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聚精会神抓好规划制定、机制建立、协调推动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乡镇党委政府要立足乡村发展实际,把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谋划和精准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不断提高乡村发展的内涵与成色,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支撑和可靠保证。
(作者单位:青海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于生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