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结合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内容可知,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新型人才要向着优质人才转型,不仅要优化其综合知识储备和能力,也要培养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且落实有效的引导工作,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標准,并结合案例分析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结合状况调查的数据提出了几点心理健康疏导和治理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 调查 治理研究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面对的社会压力逐渐增大,为了保证高校学生具备健康稳定的心理素养,高校不仅仅要落实完整的知识类教育指导方案,也要整合心理健康管理制度,从而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瓶颈,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一个人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心理适应的层面进行深度的分析,从而判定其是否能形成自我与外界的和谐统一,只有积极面对外界环境达到内心平和稳定的状态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
第一,智力因素。因为高校学生是接收高等教育的群体,智力因素是根本性因素,学生需要有适应开放性学习环境的能力,并且确保自我约束力能指导学生按照高校的基本教学进度和学习目标完成自己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智力因素不仅仅包括思维、智商,还包括团队合作的能力、不同情境下分组对抗的能力等。
第二,情绪因素。判定一个人心里健康状态时,不能忽略其是否具备良好、平稳的情绪状态,一旦开始出现情绪经常失控、长期消极厌世等,往往就预示着心理疾病的开始。
第三,意志属性和人格属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意志凭证是衡量一个人信念和精神特质的重要指标,而人格属性则标志着人自我认知和外在行为稳定和谐的关键,将其作为评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四,自我评价。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从高中到大学将经历很多改变,学生是否能顺利进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判定其今后步入社会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自我认知成为了衡量高校学生客观性健康成长水平的指标。
第五,人际关系,与人相处的过程能判定一个人是否具备完整且独立的人格,是够能在交往中形成自我的客观认知,从而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开展人际交往。人们熟知的一些高校暴力事件中的主人公,多半都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且不能有效形成自我认知,造成负面情绪的长期堆积,产生了不良的行为。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本文以邯郸市三所高校2017级在校学生为例,选取1000人作为基础数据,进行相应的问卷调研,回收调研问卷950份,回收率95%。
(一)研究方法
主要是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基本的调研依据,测量心理障碍情况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从躯体化、强迫症以及人际关系敏感等十个基础因子进行90个项目的自我评定,有效借助数据评估被测试人的心理状态。
(二)结果分析
在进行相应问卷信息处理后发现,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数量达到110人,比例为11.57%。
1)焦虑人群为47人,占比43%;
2)强迫症人群为34人,占比31%;
3)人际关系敏感人群为14人,占比为13%;
4)抑郁人群为7人,占比为5%;
5)偏执倾向人群4人,占比为4%;
6)其他为4人,占比4%。
结合相关数据可知,高校大学生焦虑情绪和强迫症较为严重,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偏执和抑郁等情绪状态,需要引起校方的高度关注。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治理研究
在进行相关数据调研和分析工作后,就要结合结果落实相应的处理策略,确保能联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共同完善学生的后续干预工作,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的作用,整合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建构系统化的心理危机预警库,从而确保能对有倾向的学生予以合理、科学的疏导。
(一)完善整体控制机制
为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综合水平,要全面打造完整且流畅的管理平台,借助相应的普查方式优化对应信息的管理水平。
第一,要将基础数据结果作为后续工作的依据,完善日常管理模式,打造合理性的管控方案。首先,要进行电话回访,着重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和情绪状态,并且配合专业的心理咨询,有效提升学生的情绪应对能力,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减少压力,从而缓解心理问题。其次,要利用常规化心理教育和团体辅导的模式打造更加完整的高校心理健康指导平台,从而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管理氛围。再次,要合理性践行危机干预机制,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育价值,确保活动或者是危机处理方式能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减少学生的不适感。
第二,要充分应用信息化大数据处理技术对相应信息予以综合评估,并且依据档案信息和内容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库,从而制定实时性跟踪方案,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缓解。最关键的是,要定期对数据进行更新,保证人员情况跟踪工作的合理性,从而最大化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
(二)建立心理健康网络模式
要想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仅要整合基础性的管控方案,从宏观层面创设良好的教育机制,也要自上而下建立科学平衡的心理健康网络模式。
第一,建立校级心理健康网络体系,设立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有效搭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要发挥校领导的职能作用,监督心理咨询工作的流程和方法,从而消除学生的疑虑以及心理芥蒂,确保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完成危机事件的预警,保证干预机制的合理性。
第二,建立院级心理健康网络体系。学院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更加精准,因此在院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模式中要整合具体的管理方案,确保能发挥各个学院的优势,创设更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维护学生的情绪状态,从而减少心理健康不良问题对学生成长造成的影响。
第三,建立班级心理健康网络体系,主要是设立心理委员,有效完成相应信息的收集,从生活点滴出发,确保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从而汇报到院级心理辅导员处,确保对应的心理疏导方案更加具有針对性和实效性,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更加和谐健康的班级环境。
第四,建立宿舍级别心理健康网络监督模式,主要是任命每个宿舍的宿舍长为心理健康监督员,及时发现问题,可以在发现问题后联系班级的心理委员进行内部疏导,若是问题较为严重则直接汇报到院级心理辅导员处,共同解决问题。对于心理健康问题要及早发现及早疏导,才能避免问题的恶化。
除此之外,也要关注家-校-社三位一体化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发挥生态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作用,落实完整的管理和指导机制,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强化专业队伍的建设
在制定基础性心理疏导管理网络的同时,也要打造更加专业的心理疏导管理团队,确保能利用专业知识建构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指导教育平台,促进相应工作的全面落实。
第一,要落实相应的项目培训,因为危机干预本身就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学校的教师要谨慎对待相应工作,并且积极参与到学习工作中。据相关报道显示,60%自杀的人群都会在自杀前一周到八周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且在具备求生欲望时发出过不同形式的求救信号,比如,突然出现性格的极端性变化、谈论生死话题或者是将心爱的物件送人等,这都是在表达其自杀意图,并且希望有人能给予其帮助。这就是心理干预的内容,在相应的培训过程中要引导心理辅导员了解相应内容,从而尽量减少悲剧的发生。
第二,要强化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水平,辅导员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最深,因此,督导员要接受相应的培训指导,不仅要掌握心理诊断的相关技能,也要明确了解心理咨询的技巧,避免出现弄巧成拙的问题。辅导员队伍要保持稳定性,提升专业化建设工作的综合效果,在全面了解学院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能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工作,从而最大化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心理健康指导工作中,要积极完善辅导员的综合水平,打造更加专业化的队伍,确保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自我调适人际关系,并且维护学习环境的合理性和健康性,鼓励学生形成自信的心理状态,完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余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助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J].科技视界,2020(21):127-128.
[2]陈珍,王永林,刘永文,.等.贵州省高校开展贫困医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SWOT分析[J].职业与健康,2020,36(10):1394-1398.
[3]高彬.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路径探索[J].科教导刊,2020(21):167-168.
[4]邵倩倩,刘俊,高蓉.蚌埠市部分高校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知识认知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5):692-694,698..
[5]黄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J].领导科学,2020(10):128.
[6]郑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1):104-105,108.
[7]孙保清.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及策略研究[J].科技风,2020(15):223.
[8]樊旭娜.高校辅导员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境及其路径探索[J].山西青年,2020(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