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数学是人类利用抽象语言符号,研究自然空间、时间、数量、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人类智力和抽象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通过主观能力认知客观存在的逻辑过程。培养数学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对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小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技巧,并提出一些教学思路和策略。
一、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
(一)认知方式由直观向抽象转变
小学生一般是处于6~12岁的儿童,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正经历着由幼儿时期的听、嗅、看等直观认知,向以思考、分析、总结为主的抽象认知转变,信息的收集和傳递正经历着越来越复杂的过程,即“编码—解码—编码”的过程。小学生的认知方式更倾向于直观认知,他们对数学有简单的认知基础,但要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内容,需要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逻辑思维开始形成
在数学认知的初级阶段,学生的认知往往是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的认知,即“1”就是“1个”,但是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知识中,很多内容是空间的逻辑关系和数学规律,如方程、奇偶数、质数等,它们都脱离了数的原生属性,而是通过数的内在空间顺序等逻辑关系形成的一种规律性知识。在这一时期,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初步萌发,对这些知识还难以接受。
(三) 数学美感初步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最有效途径无疑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思维之美、规律之美和应用之美,发现数学知识的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数学规律和数学模型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它能帮助学生打开数学大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内在美,让学生具有更加敏锐的数学观察力。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策略
(一)在“数”和“术”之间灵活转换
“数”要求教师向学生教授数学基础知识,“术”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训练基础,因为学习任何学科都没有捷径可走。但是“数”的教学往往比较枯燥,训练起来比较乏味,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术”的教学往往具备趣味性,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因此,教师首先要精准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通过教学方法的转换,使两者相得益彰。
(二) 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
首先,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从生活入手,比如方程的应用、图形的应用等,活动内容要密切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距离生活很近,抽象的数学思维方式可以在生活中应用。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如创设教师与学生身份对等的“头脑风暴”活动,让师生在情境中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迁移”法则,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去帮助同学、家长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 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和思维模式与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结合起来,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使数学成为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助推剂。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从而使得数学的学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使用好传统教学素材
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承载传统智慧的数学素材可以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材料,勾股定理、传统算筹等数学内容能为学生带来良好的数学文化体验,也能为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提供文化的土壤。
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致力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为每一名学生打开探索数学的大门,使学生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