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栋
一
千年古城福州的三坊七巷,有着风情浓郁、风格独特的厚重文化底蕴,尤其是名扬海内外的明清时代闽派古老建筑,常常让人们叹为观止,流连忘返。殊不知,在这个被今人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和古代都市“里坊制”街区的重要标本中,也深深地融入了红色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
遥想当年,北京五四运动震撼爆发,消息传来,福州市区吉庇巷60号的谢家祠即刻掀起惊涛骇浪。骤烈的风云变幻中,福州各校学生联合会在此宣告成立,吹响了当年福州乃至福建第一声爱国主义集结号。
吉庇巷60号谢家祠
安民巷立本弄中共福州地委机关旧址
安民巷立本弄的一户院落,如今门楣上标注的是福建省文学院。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这里曾经是中共福州地委机关旧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革命党人徐琛和余哲贞,随北伐军从广东入闽,挥戈东进,占领了福州城。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中共福州地委进行改组选举,年仅22岁的徐琛当选为地委书记,他的妻子余哲贞担任地委委员兼妇女部长。他们就居住在安民巷的立本弄地委机关里,多次策划了福州市工农群众、广大师生和知识分子参加的游行集会活动,发展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青年妇女组织。其时,全国著名的工运领袖、福州人王荷波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进入福州指导工运和统一战线工作。王荷波同徐琛、方尔灏、蔡珊、陈兴钟等一道,在安民巷立本弄积极谋划,派出大批党团员参加国民党省党部的筹备处工作,短时间内以改组国民党福州市党部名义,掌控了国民党市党部中的组织部、宣传部、工人部、农民部、商民部、妇女部、青年部等领导权,成为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人通过掌握领导权而实行大规模地方青年运动、工人运动、民众运动的典范。
不久,王荷波因工作需要,离开福州,重新回到北方领导工运斗争。从王荷波身上学到不少工作方法经验的徐琛、余哲贞等同志,继续以安民巷为红色据点,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前,国民党右派在福州发动了“四三”反革命政变,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平静的安民巷上空,突然风烟激荡。中共福州地委机关遭受了惨重的打击破坏,徐琛夫妇号召大家从地面转入地下,保护了革命火种。为了其他同志先行安全转移,徐琛夫妇耽误了最佳撤退时间,不久被捕入狱,经受严刑拷打而不屈服,英勇牺牲于福州西门外的西洪路鸡脚弄刑场。临刑前,他们以未曾举行过婚礼的理由,向世人宣布举行刑场婚礼,让国民党的枪声成为他们婚礼的最好礼炮。这一“刑场婚礼”比广州陈铁军与周文雍还早8个月时间,震惊全国……
吉庇巷的刘氏宗祠,在1942年至1949年间,成为中共福建省委的秘密联络站。黎明前的黑暗中,国民党密谋修建宽大高厚的福州城墙以坚固军事工事,阻挠叶飞领导的解放军10兵团进军福州。这个绝密消息被长时间潜伏在国民党军政两界的福建行署副主任吴石获取。他通过地下党传给中共福建省委秘密联络站,并通过媒体曝光,揭露敌人的阴谋,引起社会民众公愤。福建省委多次组织广大师生和工农大众上街游行,坚决反对并阻止了国民党军队的阴谋,为解放军顺利攻城立下大功。张鼎丞被中共中央任命为福建省委书记后,也在鼓楼的南街、三坊七巷一带开展工作,同叶飞司令员紧密联系,里应外合,短时间内就消灭了连江、闽清、永泰、长乐、福清和福州市郊、市内的国民党守军数万,胜利地解放了福州……
二
在三坊七巷的红色革命历史中,当年影响力较大的还有安民巷53号的新四军福建办事处。这座房屋旧址系古老的清代民居,面积480平方米,原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儿子林聪彝之老宅。
安民巷53号的新四军福建办事处旧址
1938年1月,后来成为新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的张云逸踏着皑皑白雪,从风云浩荡的长江边一路向东南方向前行,来到福州。当时,刚成立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地址就设在了安民巷的林聪彝老宅子内。
建立新四军福州办事处意义重大,选择张云逸来闽主持新四军办事处筹备工作,是有其原因的。原来,中央红军1934年10月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后,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的红军共三四万人,其中包括两万多伤病员。他们在远离党中央领导并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分散在福建、江西、广东(含琼崖)、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河南8省15个地区,就地坚持斗争,史称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国共第二次合作后,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在同国民党要员的谈判中,明确地提出了改编我党领导的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的方针。开始,国民党拒不承认,甚至将这些红军游击队说成是“土匪”,企图实施“北和南剿”方案,予以剿灭。周恩来等中共代表立场坚定,态度强硬,最终迫使国民党承认红军游击队的合法存在。具体到南方各省,中央指派张云逸等同志负责这项工作。他立场坚定,绝不妥协,迫使国民党同意将南方8省14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的红军游击队,全部改编为新四军,逐步向北移动,在大江南北开展抗日斗争。
此后,张云逸又以中共代表和新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的身份,来到闽、粤、桂一带,同国民党当局谈判红军游击队改编的问题。虽然每一次谈判都进行得异常艰难,但最后却都被机智老到的张云逸副军长一一破解。
当时,南方各省游击队由于长期转战于深山密林中,对于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缺乏了解。某些领导人对国民党要消灭或吞并红军游击队的阴谋警觉性不高,在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中,没有坚持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以致发生了部队改编时被集体缴械的事件。有一位叫何鸣的闽粤边特委,在1937年6月同国民党驻闽粤军第65军达成合作抗日协议后,轻易地将特委领导的近千人的闽粤边独立大队开进漳浦驻防,结果于7月16日被国民党军以点编发饷为名包围缴械。史称“漳浦事件”。对于这一事件的善后处理,是张云逸与陈仪等人进行谈判的重要内容。经过反复交涉周旋,迫使福建国民党当局归还了游击队的300多支枪,大部分被闽粤驻军关押的游击队员得到释放,暂时编入闽粤驻军。按照张云逸提出的谈判条件,闽粤驻军提供军饷给养,保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一旦时机成熟,这些游击队员将归建新四军,北上抗日。
根据张云逸传达的党中央指示精神,闽西游击队的领导人统一了认识。谭震林率闽西游击队一部到闽南,与中共闽粤边特委重建的红三团会合,稳住了闽粤边的形势,保住了这块游击区。
张云逸还派人去赣粤边游击区纠正中共赣粤边特委在与江西国民党谈判中出现的偏差。赣粤边特委于1937年9月上旬开始就游击队改编同江西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由于赣粤边特委与中央久失联络,对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未能完全了解,以致答应对方将红军游击队调离赣粤边游击区。这种做法有悖于中央关于南方游击区的工作方针。由于张云逸及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派人及时向赣粤特委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指示,从而纠正了这一偏差,没有造成不良的后果。
由于张云逸坚持党性原则,对敌斗争绝不妥协,挫败了陈仪和福建地方企图调动大批军队对游击区疯狂“清剿”的计划,导致福建地方军队想借谈判之机对红军游击队实行收编的阴谋破产。
三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在积极的谋划筹备之中,有一位重要人物不能不提,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开国少将孙克骥。
孙克骥出生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一个书香世家。共产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席卷神州大地,对孙克骥产生强烈的影响。在福州读书的时候,他就与一大批同学一道,投身于反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东北的抗日救亡运动,继而在福州等地积极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当时的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团委书记叶飞,多次组织青年通过文化教育、街头宣传、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反日活动,孙克骥是其中的积极分子。不久,孙克骥就参加了秘密的地下革命斗争。后来党内出现叛徒,孙克骥等人迅速秘密转移,参加了共青团江苏省委领导的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他们掌握了对敌斗争的方式方法,于1936年9月被组织安排回到福州秘密发展义勇军组织,进行抗日斗争。孙克骥表现突出,经受了考验,于次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抗战全面爆发后,因组织需要,担任中共闽浙赣特委委员兼统战部长的孙克骥,于1938年转入新四军,并于同年跟随张云逸等同志前往福州筹办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他们组织召开了新闻记者见面会,宣传国共合作背景下建立新四军办事处的意义、职能、任务,一下子就在媒体和公众中产生良好反响。那段时间,孙克骥凭借对福州的熟悉和人脉,做了很多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联合进步团体抗日的工作;又为党组织的秘密恢复和党员的发展忙前忙后,殚精竭虑,取得积极成效。一大批党的外围组织,如互济会、反帝同盟会等,都成为党的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力量。
有一次,张云逸在同福建省主席陈仪谈判时提出:我军将派人到闽东联络叶飞的闽东独立师。在场的国民党代表一口否认这一存在。张云逸一再坚持要亲往会见叶飞,国民党百般刁难,无法成行。张云逸退让一步,提出双方各派一人同去。我方派孙克骥同志,国民党派保安处一人前往。事前,孙克骥将中央文件蜡封藏在一块肥皂里。张云逸告诫孙克骥:文件在必要时应销毁。并嘱咐孙克骥:要做好两手准备,万一指派与你同去的人失约,你应立即设法到闽北去找黄道书记。闽北已同国民党开始谈判,送给叶飞的文件,可请闽北方面迅速转达。这时闽北红军游击队已于谈判后改名为抗日义勇军,部队还从各地分别向江西铅山集中。孙克骥通过关系找到黄道。黄道根据张云逸的要求与孙克骥的建议,及时派出红军交通员将文件送给叶飞。久旱逢甘霖的叶飞部队,获得了上级党和军队的指示,随即踏上北上寻找新四军的征程。
安民巷
四
1938年,携着风霜雪雨走进春节的张云逸和王助、孙克骥等新四军筹备处的同志,大张旗鼓地宣告了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的挂牌成立。之后,张云逸带着孙克骥等同志离开福州北上,王助出任办事处主任。
王助是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象洋村人,1930年进入福州英华中学念书,受党组织指派,秘密加入中共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次年夏天被选为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反帝大同盟远东大会,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秋天,王助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北平燕京大学。他因领导学生运动,被学校当局列入黑名单。党组织考虑到王助已经暴露,便将他调回福建开展地下秘密工作。他在组织的同意下,入读厦门大学经济系。他吸取了燕大学生运动的经验教训,改为秘密发展校内“反帝大同盟”组织,并以“读书会”为名,成立党的外围组织“现代文化社”,吸收进步学生200多人参加。王助借此机会谋划并创办了《现代文化》刊物,成为青年学生反对与谴责日军侵略东北、抛售日货,国民政府软弱无能的重要平台。王助由于表现突出,成绩斐然,光荣出席了在红都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其后,王助结束了学业,加入了红军的行列,成为闽北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后又任政委。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后,王助率领闽北独立师第二、三团1000多人,坚持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周旋于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多次“清剿”中,保存了红军游击队实力。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根据上级领导指示,王助带领部分游击队员深入建瓯、松溪、政和一带宣传抗日救亡政策。面对一些地方反动势力的阻挠和挑衅,王助在邵武、建阳等地组织游击队对当地民团组织武装予以坚决的反击,取得三战三捷的胜利。
王助担任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期间,发生了国民党顽固派将闽地红军游击队包围缴械的“泉州事件”。王助与范式人等当即向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陈仪交涉,据理力争,获得胜利。
1939年5月,日本侵略军侵占闽江口。新四军福州办事处迁到南平,王助率领大家继续斗争,在各县重建党组织。7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崇安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王助当选为福建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41年4月,日寇攻陷福州。为打通闽北与闽中的路线以便南下开展抗日游击战,王助执行省委指示,率领林兆荣支队挺进建瓯、顺昌、南平等地,恢复和开辟新的游击区。队伍途经建阳东坑头时,遭遇一股土匪的袭击。王助率领大家沉着应战,边打边退,寻机突围,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7岁。
为了纪念这位功绩卓著的新四军地方领导人,中共福建省委做出重要决定:将建(瓯)松(溪)政(和)特委命名为“王助特委”,革命武装支队命名为“王助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