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巧奕
海南工商职业学院
从2019年开始,我国各职业院校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制度试点工作。“1+X”制度是近年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一次教学实践尝试。截止2020年年底,教育部委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共发布了四批共472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财会类“1+X”证书17个。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专业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只专业素质过硬、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团队是专业良性发展的源头活水。会计创新团队的建设不仅有益于“1+X”证书项目落地实施,更益于可持续性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因此,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对高职会计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极其富有现实意义。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会计创新团队的建设要坚持整体发展与个体进步兼顾,教学实践和教育理念共同提升的原则,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优化教师教学能力为抓手,走企业互动共育道路,构建专业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落脚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相对于专业建设而言,课程是更基本的实体。课程是专业的基本构件,“1+X”证书项目要与专业教学融合,专业建设目标要实现,必须通过一个个课程目标达到。基于课程负责制的团队建设,是以相同或相近课程为连接,将任课教师组成更小的团队单元,共同致力于优化课程质量。即通过为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构建优质的结构元件,进而支撑专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完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这里所说的“双师型”的团队建设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完善团队的双师结构,即知识与技能互补的专兼职教师的“双师”结构。从企业聘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行业专家、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能够有效改善高职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偏弱、培养渠道相对贫乏的问题。第二,是提升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专任教师“一职多能”。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既要具有讲师以上的教师素养,又要具备会计师以上的业务水平。在引入“1+X”证书制度后,双师型教师还应理解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具备相关“X”证书的培训能力。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办学,将市场发展需求和企业一线岗位同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与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特征相吻合。“1+X”证书背景下,将“X”证书与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教学内容融合,则有利于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融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而能够将市场、企业和学生有机链接起来的只有专业教师。基于协同育人的团队建设,要构建教师职业素质培养和评价机制,通过企业挂职、提供社会服务、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鼓励教师与企业、行业一线保持关联度,了解产业发展所需工种、岗位要求,了解行业新趋势、新动态,架起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就业金桥”。
笔者所在学校会计专业为海南省在建骨干专业,校级重点专业。会计专业师资基本情况如下:专任教师16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9人,硕士研究生7人;兼职教师团队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该师资团队负责智能财税和数字化管理会计两个“1+X”证书项目试点工作。2019年起,本团队开始以创新团队建设思路进行实践探索与研究。
以相同或相近课程组建课程组,作为最小团队单元进行建设,以团队合作方式促进团队成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挑选骨干教师任命为课程组组长,组长作为课程主导教师,组织团队成员共同研讨制定课程大纲、课程进度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创新考核方式。重点培养各课程组组长参加“1+X”证书师资培训,承担具体的课证置换和证书试点工作任务。具体来说,本专业在日常教学中已经成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等7个专业课程组。在“1+X”证书项目实施中,尽量扩大师资培训覆盖面,同时要求以上相关各课程组组长及教研室主任,甚至教学副院长参加证书项目师资培训。受训合格后,根据证书中、高级的不同考核实施标准集体研讨对应课程设计方案,或者直接置换课程,或者增加1+X专项培训课程。通过上述方式确定会计电算化、税法、纳税申报实训等课程作为智能财税证书置换课程,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实训课程作为数字化管理会计证书置换课程,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为该项证书工作的主要执行人。在2019、2020年组织的智能财税证书学生考核中,本专业均取得了超过70%的通过率,高于地区平均水平。因1+X证书内容一般会涉及多门课程内容,下一步本专业将继续探索组建模块化的教师团队,尝试每个模块由不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
从目前公布的四批共17个财税类“1+X”证书趋势来看,数字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逐渐融入财经行业应用。高职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与“X”证书所体现的新技术、新规范、新模式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为提高教师各项职业能力,专业建设中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重视团队精神的塑造,打造学习型、合作型团队文化,力求专业教师在在教学质量、教材开发、课题研究、教学竞赛上共同成长,有效提升。会计创新团队建设以来,90%的专任教师获得“1+X”相关证书培训师资格;超过70%的专任教师是理论与实践俱备的双师型教师;各课程组团队完成编写出版教材5本,校本实训教材2本;撰写教育教学科研论文3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5项,参加国家、省级、校级课程18项;在省、校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10项。其次,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鼓励教师在课程中结合信息技术革新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本专业中80%的教师可以熟练掌握云班课、超星等信息化应用工具。近两年,团队成员在全省信息化比赛中获奖2项,2名优秀教师连续荣获北京蓝墨大数据技术研究院评比的“海南省十大魅力教师”称号。最后,向课程要质量,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点点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课程组为单位开发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既可用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又可用于扩招背景下多渠道生源的自主学习资源推送。目前,本专业已将7门基础或核心课程以知识点的形式录制了共382个短视频,并做好了配套题库、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等课程资源的开发。
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按照学院服务于海南经济、专业与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建设前期开展企业调研、企业考察观摩、参与社会培训,专业建设中期与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和“1+X”证书要求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三段式双轨制”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会计专业“三段式双轨制”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中,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行动指导,让“产”和“教”在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充分融合。本专业还积极对接校企合作企业和“1+X”证书的社会评价组织,深入企业项目调研和走访企业考察观摩,摸清人才培养规格。以校企互动式的合作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企业参与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
在创新团队建设中,各课程组组长和教研室主任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尤其在引入“1+X”证书项目后,相关教师按照“X”证书来重新设计课程,修订课程标准、开发课程配套资源、组织学生考试等工作相当繁琐。除置换课程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计划课时内,额外增加的专项培训如何计算课时则无定论,其他相关工作也无法纳入绩效补贴。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课程建设积极性不高,参与“1+X”证书项目动力不足。集体奖励、团队评价的缺乏,也不利于创新团队的建设。
目前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中,职称评审中“唯文凭、唯论文”的僵化标准仍然存在,这一倾向导致部分教师只管埋头“自扫门前雪”,不管集体“瓦上霜”。要破除教师不管专业发展的“魔咒”,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重视“1+X”课程建设成果,重视质量工程业绩,重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重视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责任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尽管“1+X”证书制度的出台背景就是为了解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不畅等现实问题。但一直以来,因为缺乏有效的利益纽带,校企命运共同体并没有真正形成。加上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校企合作的深度很难进一步深化,学生实习难,教师挂职难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引入大量仿真实训软件,来缩短学生与岗位之间的距离,缓解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用活“1+X”证书制度政策,进一步深化职业教学理念,通过寻找校企合作新模式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