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1-04-30 06:05:54张克政
甘肃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职人员城关区兰州市

张克政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科普人才的支撑。近年来,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科普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全区科普事业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提高。但是,当前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科普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根据2018 年8 月至2019 年5 月项目组调研所获数据和第一手资料,简述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1 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现状

2017、2018 年科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数量基本稳定,结构相对合理(见表1)。

表1 2017、2018 年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员统计表*

1.1 科普人才数量

2018 年,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专职人员有73 人,比2017 年减少8.75%;科普兼职人员有598 人,比2017 年增加1.18%;专兼职科普人员合计有671人,与2017 年相比无变化;注册科普志愿者有2505人,比2017 年大幅增长38.17%;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仅指专兼职科普人员,不包括科普志愿意者)5.09 人,与2017 年的5.10 人相比略有减少[1]。

以上科普专职人员、科普兼职人员、专兼职科普人员、注册科普志愿者、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5方面的数据表明,虽然专兼职科普人员有减有增,但专兼职科普人员总量稳定,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数量基本稳定。一个十分积极的变化是注册科普志愿者数量在快速增长,这说明社会公众参与科普的意愿在持续增强;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变化是,科普兼职人员数量虽略有增长,但其年度投入工作量在明显下降,2018 年,科普兼职人员实际投入工作总量比2017 年减少14.94%,人均投入工作量比2017 年减少15.38%,这说明科普兼职人员投身实际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在下降。

1.2 科普人才队伍结构

2018 年,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专职人员占专兼职科普人员的比例为10.88%,比2017 年降低1.04%;兰州市城关区中级职称及以上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科普专职人员有61 人,占科普专职人员总数的83.56%,与2017 年的73.75%相比有明显增长,占比提高9.81 个百分点;中级职称及以上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科普兼职人员有358 人,占科普兼职人员总数的59.87%,与2017 年的61.08%相比有略有降低;中级职称及以上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兼职科普人员共计419 人,占专兼职科普人员总数的62.44%,与2017 年的62.59%相比略有下降;女性科普人员有272 名,占专兼职科普人员的40.54%,与2017 年的43.52%相比有所降低;专职农村科普人员为0 人,与2017 年相比无变化;兼职农村科普人员18 人,比2017 年的42 人明显减少,降幅为57.14%;科普管理人员有20 人,比2017年减少2 人,占科普专职人员总数的27.40%,占专兼职科普人员总数的2.98%,低于2017 年的27.5%和3.28%;专职从事科普作品创作的人员有4 人,比2017 年增加2 人,增长100%,但科普创作人员总体规模仍然很小,仅占科普专职人员的5.48%;专职科普讲解人员有5 人,比2017 年增加3 人,增长1.5倍,占科普专职人员总数的6.85%,占比虽较2017年提高4.35 个百分点,但仍然较低;兼职科普讲解人员0 人,比2017 年减少10 人。

上述数据表明,虽然科普专职人员占比略有降低,但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员结构较为合理,呈现出总体优化态势,具体表现为:中级职称及以上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在科普专职人员、兼职人员、专兼职人员中所占比例较高;女性科普人员仍然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科普创作人员和讲解人员的占比均有大幅提高。同时,也需要看到,虽然科普创作人员和专职科普讲解人员增幅明显,但占比仍然较低,总体规模依然很小。

2 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现状可以看出,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既有数量方面的,也有结构和体制机制方面的。

2.1 科普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从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数量这一指标看,2018 年,兰州市城关区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5.09人,全国、东部、中部、西部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数量分别为12.79 人[2]、13.79 人、10.11 人、14.31 人[2],根据2018 年末甘肃省常住人口2637.26 万人[3]计算,甘肃省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数量为17.11 人[2](如图1 所示)。兰州市城关区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数量仅为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39.80%、36.91%、50.35%、35.57%,仅为甘肃省数的29.75%,如果与北京(28.47 人)、浙江(26.17 人)和上海(23.66 人)[2]相比,差距十分悬殊。兰州市城关区专兼职科普人员总量严重不足,已成为有效开展科普工作的突出制约因素。

图1 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数量

2.2 科普人才结构尚需优化

除数量严重不足外,科普人才结构也不太合理,主要表现为科普专职人员、科普创作人员和科普讲解人员占比较低。

1)科普专职人员比例相对较低。2018 年,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专职人员占专兼职科普人员总数的比例为10.88%,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甘肃省的比例分别为12.55%、11.15%、14.72%、12.84%、14.41%[2](如图2 所示)。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专职人员占比尚未达到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甘肃省平均水平,与这一比例最高的吉林省(23.59%[2])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图2 2018 年科普专职人员占比

2)科普创作人员占比较小。2017 年,兰州市城关区科普创作人员有2 人,仅占科普专职人员的2.5%,与全国科普创作人员占科普专职人员总数的比例6.57%[2]相比,差距很明显。2018 年,兰州市城关区科普创作人员占全区科普专职人员的比例大幅提高为5.48%,但仍然低于2018 年全国(6.93%[2])、东部(8.34%)、西部(6.52%)和甘肃省(5.63%)的比例,仅比中部地区(5.43%[2])的比例高出0.05 个百分点(如图3 所示)。

图3 2018 年科普创作人员占比

3)专职科普讲解人员占比很小。2017 年,兰州市城关区有专职科普讲解人员2 人,仅占科普专职人员总数的2.5%,与全国专职科普讲解人员占科普专职人员总数的比例13.74%[2]相比,差距悬殊。2018年,兰州市城关区专职科普讲解人员占科普专职人员总数的比例虽有明显提高,但6.85%的占比仍然很小,与全国专职科普讲解人员占科普专职人员总数的比例14.69%[2]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以上为2017、2018 年度兰州市城关区科普统计数据反映出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项目组还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和访谈、座谈。

2.3 科普人才体制机制不完善

在设置的“您认为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可多选)”问题中,选择最多的是“科普人员总量不足”,占73%;其他选项占比从多至少依次为“专职科普人员数量少、比例小”(52%)、“高水平科普人才匮乏”(49%)、“兼职科普人员队伍不稳定”(43%)、“科普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40%)、“面向基层的科普人员短缺”(38%),“其他”(5%)(如图4 所示)。这一调查结果在2017、2018 年度兰州市城关区科普统计数据中也有反映。但是在访谈特别是座谈中,部分人员认为,不管是科普统计数据还是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的科普人员总量不足、专职科普人员数量少比例小、高水平科普人才匮乏、兼职科普人员队伍不稳定、面向基层的科普人员短缺等问题,这些都是现象层面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科普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体制机制不完善,这才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另外,有部分受访对象和参加座谈的人员认为,科普兼职人员和面向基层的科普人员不稳定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他们认为,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主要是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工作日益繁重的大背景下,这些人员平常基本上都忙于社区各项工作,导致科普兼职人员很不稳定,严重影响科普工作正常开展。

图4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设置的“您认为影响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是(可多选)”问题中,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兰州市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资待遇(69%)、工作环境(56%)和体制机制(49%),另有6%的人选择了其他(如图5 所示)。这一结果在座谈和访谈中也得到了认可,但有部分人员坚持认为,体制机制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他们看来,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属于科普人才建设的硬环境,体制机制属于软环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建设的硬环境在不断改善,但软环境的优化并未与硬环境的改善同步,软环境越来越成为科普人才队伍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图5 影响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

影响兰州市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有哪些?在调查“您认为影响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因素主要是(可多选)”时,选择设置的五个选项的人数差别相对较小。其中,选择培养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的比例分别为51%、68%、46%、62%、57%,另有5%的人选择“其他”(如图6 所示)。

图6 影响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

受访对象和参加座谈的人员对“影响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这一问题有很大兴趣,虽然不同的人员对培养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他们反映的问题却很相近。他们认为,影响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表现在方方面面,比较突出的是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培养机制。

从评价机制看,由于科普实效很难量化,科普专职人才考评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论资排辈、唯学历、唯职称等倾向,没有形成坚持德才兼备和注重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的制度;科普兼职人才考核方面,要么未将科普相关内容纳入考核,要么即使纳入也存在比重很小的问题,在本职工作之外承担的科普工作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很难得到主管部门认可、领导重视、社会认同,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更为重视科研成果,而不重视科普成效,这严重挫伤了他们投身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导致科普兼职人才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从激励机制看,由于在评价机制中未充分体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导致科普人才特别是基层科普人才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都不占优势,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存在着论资排辈、大锅饭、唯学历、唯职称等不合理现象,还没有形成激发科普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从保障机制看,首先是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有些部门和组织的科普经费捉襟见肘,科普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导致他们认为他们不受重视、是后娘养的,甚至在少数科普人才身上表现出自我否定倾向;其次是编制、岗位和薪酬管理等体制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科协的用人管人自主权还比较有限;再次是人才保障机制不完善,科普人才在住房、就医、社保、子女入学等方面有后顾之忧,导致科普人才难引进、留不住。

从培养机制看,一方面我国科普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现行高等教育体系没有为科普人才的培养设置对口的本科专业,科普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试点范围小、生源质量不高、对口就业率低、培养规格不统一等问题,导致专业科普人才缺乏,很多科普人员都是“半路出家”,而非科班出身;另一方面我国仍未形成有效的科普人才在职培训体系,同时,由于科普基础理论研究、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滞后,一些零星的培训班所使用的教材存在陈旧过时、不全面、不系统等问题,有的甚至存在不科学、不准确等问题。

上述体制机制问题,不仅影响科普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而且阻碍了优秀科普人才的产生,影响科普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在调查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后,项目组又调查了科普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查显示,社会公众认为兰州市城关区最急需的科普人才依次是青少年科技辅导员(64%)、城镇社区科普人才(57%)、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50%)、农村科普人才(41%)、企业科普人才(34%)、科普志愿者(29%),另有3%的人选择了“其他”(如图7 所示)。这一调查结果在访谈和座谈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个别受访对象和部分参加座谈的人员认为,兰州市城关区中小学校的科技辅导员一般都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因此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并不是最急需的科普人才,不过他们也承认,这一选项选择人数最多,确实反映出家长对子女教育很重视;兰州市城关区城镇化率较高,农民数量较少,农村科普人才需求量也较小。他们认为,兰州市城关区最需要的科普人才依次应是城镇社区科普人才、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企业科普人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科普志愿者、农村科普人才。

图7 最需要的科普人才

综上,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科普人员总量严重不足、队伍规模小,结构亟需优化(科普专职人员比例较低,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缺乏,城镇社区科普人才短缺),科普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3 加强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兰州市城关区科普工作的关键。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才能为科普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针对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多措并举,着力稳定和扩大科普人才队伍规模

科普人才队伍规模直接影响科普工作实效。过去,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事业的长足发展,得益于人才;当前,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事业的发展状况及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受制于人才;未来,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事业的整体、协调、快速发展,取决于人才。因此。必须把稳定和扩大科普人才队伍规模作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1)公平对待本地科普人才,稳定、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兰州市城关区虽然在甘肃省内、兰州市内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人才吸引力很强,但吸引发达省市科普人才的能力并不强。因此,兰州市城关区在稳定、壮大科普人才队伍方面,应将着眼点、着力点放在激活本地科普人才的积极性上,坚持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并重的原则,为本地同等条件的科普人才与引进的外来科普人才提供同等待遇,避免产生“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不重视甚至排斥本地科普人才的现象。这样不仅能避免本地科普人才的流失,而且可以调动本地科普人才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发挥其聪明才智,另外也能吸引更多本地生源科普人才向家乡集聚,从而不断壮大科普人才队伍。事实上,由于欠发达地区的人的故土情结一般更为浓厚,因此只要能为本地科普人才提供较好的待遇、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他们就会比引进的外来人才有更强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本地的和尚真念经”“本地的和尚念真经”的效果。

2)实行柔性人才引进、流动政策,缓解少数部门和组织科普人才奇缺问题。由于兰州市城关区吸引发达省市科普人才的能力较弱,因此兰州市城关区可以转变人才引进观念,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总体思路和“市场调节、政府引导、契约管理、绩效激励”的运作方式,采用顾问指导、短期兼职、候鸟服务、退休返聘、对口支援、挂职锻炼、组织选派、轮岗交流及其他适宜方式,吸引省外、市外、区外科普人才向兰州市城关区流动。同时,引导区内科普人才集聚度较高的部门或组织的科普人才向科普人才密度较低的部门或组织流动,如有计划地从科技局、教育局、科协等部门和组织选派优秀科普人才到其他部门和组织以适当形式工作,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少数部门和组织科普人才奇缺问题,保障科普工作正常开展。

3)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科普人才“逆向”流动。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科普人才的流动既要尊重市场机制,也要注意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只靠市场的力量就会使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人才发展环境相对良好的区域产生科普人才集聚、虹吸效应,甚至导致人才过剩和浪费,反过来又加剧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人才发展环境相对较差的区域的科普人才短缺局面。所以,为了合理配置科普人才资源,做到人尽其才,建议兰州市城关区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尽最大努力制定出台具有相对吸引力的科普人才政策,综合运用金融、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一方面吸引发达省市科普人才向兰州市城关区流动,另一方面引导区内工资待遇较高、工作环境较好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科普人才向工资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的部门和单位流动。

为实现上述目标,兰州市城关区需要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对科普人才引进资金的投入,争取将科普人才引进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根据自身财力,在住房、工资待遇、社会保障、配偶和子女就业就学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引导更多优秀科普人才在城关区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进一步做好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科技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引导、支持他们到家乡工作,为家乡科普事业发展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普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久、出成效。

3.2 优化结构,持续提高科普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结构存在的最突出的三个问题是科普专职人员比例低、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缺乏、城镇社区科普人才短缺。因此,优化科普人才结构,重点是要提高科普专职人员比例,培养、引进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稳定和扩大城镇社区科普人才队伍。

1)增加科普专职人员数量,提高占比。2018 年,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专职人员占专兼职科普人员总数的比例为12.21%,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也未达到甘肃省平均水平。科普专职人员数量不足已经成为兰州市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兰州市城关区必须从政策层面对科普专职人员队伍建设给予支持。具体建议有两个,一是在不违反“三定”规定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承担科普责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特别是兰州市城关区科协的编制,二是在承担科普责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中明确负责科普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做到责任到人。

2)加大培养、引进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力度。虽然不能唯职称、唯学历、唯“帽子”论人才,但一般来讲,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的进取心和创造性更强、带动作用更明显,对于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作用更大。然而,兰州市城关区极为缺乏科普场馆专门人才、科普创作与设计人才、科普研究与开发人才、科普传媒人才、科普产业经营人才、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人才等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以科普创作人才和科普讲解人才为例,2017 年,兰州市城关区专职从事科普作品创作的人员仅有2 人,仅占科普专职人员的2.5%,与全国科普创作人员占科普专职人员总数的比例6.57%相比,差距很明显;兰州市城关区专职科普讲解人员仅占科普专职人员总数的2.5%,与全国专职科普讲解人员占科普专职人员总数的比例13.74%相比,差距悬殊。2018 年,这两个比例虽都有提高,但仍然较低。因此,兰州市城关区确有必要加大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具体建议有三点。

(1)加大科普人才培养力度,将优秀科普人才培养成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例如,可以建立并实施科普人才进修培训制度,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工作业绩突出的中青年科普人员,送往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或人才基地、继续教育基地等进修培训,提升专业能力水平;改革科普人才管理、评价等体制,响应国家“破五唯”倡议,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唯学历论等不合理现象,对表现突出的后备科普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敢于把他们推向重要的技术和管理岗位,让其充分施展才华,尽快脱颖而出。

(2)研究制定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引进规划,或将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引进规划纳入兰州市城关区人才引进规划,并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意见,不断加大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特别是急需人才引进力度,并从住房、工资待遇、社会保障、配偶子女就业就学等方面配套优惠政策,增强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对在某些方面确有特殊困难的优秀人才,要在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时适当倾斜,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对政治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突出但没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可按需引进。

(3)适时研究建立科学普及首席科学家或首席专家制度,由区人民政府聘请自愿从事科普工作的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区科学普及相关领域首席科学家或首席专家,发挥科学普及首席科学家或首席专家的引领作用。

3)建立基层科普人才工作制度,稳定并扩大城镇社区科普人才队伍。文中的基层指城镇社区、农村行政村。由于兰州市城关区城镇化率已很高,因此本文中的基层主要指城镇社区。事实上,兰州市城关区大量日常性科普工作是由城镇社区完成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城镇社区科普人员是兰州市城关区基层科普工作的主力军。面向社区的科普人员的数量、结构和素质直接决定着基层科普的效果。但是,正如部分座谈和访谈人员所指出的那样,目前兰州市城关区各社区科普人员都是兼职的,队伍很不稳定,并且科学素质参差不齐,应该说很难满足社区群众的科普需求。为稳定增加城镇社区科普人员数量,兰州市城关区党委、政府、各科普机构和组织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建立基层科普人才工作制度、增加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数量、提高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比例上升到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基层科普人才工作条件,提高政治待遇,调动创造激情,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面向基层、扎根社区、服务群众的基层科普人才队伍。建立基层科普人才工作制度的具体建议有三个。

(1)建立基层科普专职人员制度。目前,兰州市城关区各社区科普人员均为兼职人员,这些兼职人员平日多忙于社区日常工作,其工作重心也在社区日常工作,而没有将主要精力与时间放在社区科普工作;这些科普兼职人员即使从事社区科普工作,也主要是配合各级科普机构和组织开展科普工作,而不是自主开展社区科普工作。建立基层科普专职人员制度,意味着在每一个社区至少要设置一名专门负责本社区科普工作的专职人员,目的是将社区工作人员兼职开展社区科普工作转变为社区科普专职人员兼职从事社区其他工作,这样做既可以加强社区科普,又不会对社区日常工作产生太大影响。

(2)建立科普人员服务基层制度。兰州市城关区各科普机构和组织新聘用专职科普人员,在参加工作第一个聘期内由同级组织、人社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安排到社区服务一年;鼓励和引导兰州市城关区各科普机构和组织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兼职或任职,对到社区服务的科普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保薪保职”;将社区服务经历视为转正定级、晋升科普专业技术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的考核指标。

(3)建立专家联系基层制度。兰州市城关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在职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家要通过“三定”方式服务基层,即定单位、定形式、定时间到社区对社区科普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社区科普人员素质,帮助社区解决科普重点难点问题;对于已退休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家,可以根据该专家所居住社区科普工作需要,进行聘用,让这些退休专家继续发挥光和热,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社区科普工作质量,也有助于维护退休专家身心健康。

3.3 完善体制机制,为科普人才建功立业营造良好软环境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是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开展工作的软环境,直接影响着科普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目前,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仍然比较落后,尚未形成有效激发科普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鼓励优秀科普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制度落差较大,不利于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发展环境。虽然影响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表现在方方面面,但比较突出的是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培养机制。因此,兰州市城关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努力破除束缚科普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改革完善科普人才评价、激励、保障、培养等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与兰州市城关区科普工作需要相适应、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科普人才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增强科普人才活力。

1)建立科普人才培训制度。兰州市城关区不仅要加大科普人才引进力度,而且要加大现有科普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其尽快成长为科普骨干人才。建议兰州市城关区负有科普职责的部门、单位、组织建立科普人才培训制度,制定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对科普人才分类开展岗位培训,提升岗位适应和职业发展能力,争取用3~5 年时间把科普人才轮训一遍。

2)加大科普工作成绩在科普人才考评中的比重。相对于一般社会公众,科普人才特别是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科普人才、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更为关注自身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否得到实现并获得认可。科普人才的科普工作是否纳入绩效考核范围、科普工作在绩效考核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直接影响他们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激发科普人才投身实际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必须不断改革创新科普人才评价机制,充分重视其科普工作的价值。建议兰州市城关区从政策、制度层面将科普工作成效和成果纳入科普人才评价体系,让这种评价结果成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这样才能让科普工作真正成为科普人才的主业,才能让科普人才以参与科普工作为荣,让他们更有成就感、获得感,而不会将科普工作视为“不务正业”。

3)重视对科普人才的物质、精神奖励。兰州市城关区要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健全科普人才激励机制,让科普人才愿干事、能干事。具体建议有:建立科普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或将对科普人才的奖励纳入区科技奖励范畴,对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效的科普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加大优秀科普人才选拔任用力度,对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中表现突出的科普人才要优先选拔使用,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提拔使用;推荐选拔各级各类奖励、荣誉称号等人选时,要向在基层扎实开展科普工作的科普人才适当倾斜;探索建立基层科普人才工作津贴制度,对在基层科普机构和组织工作的在职在岗在编的专业技术人员,每月按其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基层工作津贴。

4)改革完善科普人才经费和人员保障机制。兰州市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需要从经费、人员两个方面改革完善。第一,完善科普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科普经费特别是科普专项经费稳定增长并及时足额下拨。第二,改革科普人员编制设置和统计口径,为确保专兼职科普人员数量合理稳定增加,一方面,建议适当增加承担科普责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的科普专职人员编制,并明确规定增加的科普专职人员编制不能挪作他用;另一方面,建议将注册科普志愿者纳入科普兼职人员范围,鼓励未注册科普志愿者积极注册为注册科普志愿者,为以后的科普统计统一统计口径奠定基础。

5)研究出台科普专业技术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制度。为体现对科普人才的重视,也为更有效地激发科普人才的积极性,更为长远的建议是——研究出台科普专业技术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制度。首先,研究出台科普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将科普专业技术资格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凡在兰州市城关区专职兼职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符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的,可以申请获得相应的科普专业技术资格。其次,配套出台科普专业技术职务制度,将科普专业技术职务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各级各类学校、科普场馆以及其他科普基地管理单位可以从获得科普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中聘任其担任相应的科普专业技术职务。为将科普专业技术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制度落到实处,必须将科普人员科普业绩作为评聘依据,具体讲,在评聘科普专业技术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时,申请人符合基本条件的,应当将其创作的科普作品、组织科普活动和开展其他科普工作的成绩,作为评聘的主要依据;对于获得区级及以上有关科普工作表彰奖励的科普人员和扎根基层从事科普工作的科普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授予或者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

科普专业技术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制度虽然十分有利于激发科普人员活力,但该制度的制定实施肯定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比较可行的思路有两个,一是兰州市城关区人社局、科技局和科协积极协调其他区县人社局、科技局和科协,共同向兰州市人社局、科技局和科协呼吁、建议,再由兰州市人社局、科技局和科协协调其他地州市人社局、科技局和科协,共同向甘肃省人社厅、科技厅和科协呼吁、建议,最后由甘肃省人社厅、科技厅和科协共同制定出台甘肃省科普专业技术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评聘办法;二是通过上述努力,呼吁、建议甘肃省人社厅将科普专业技术职称自主评审权下放到兰州市,再由兰州市人社局、科技局和科协统一制定出台兰州市科普专业技术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评聘办法。

4 结论

虽然当前兰州市城关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困难,但是只要兰州市城关区党委、政府、各科普机构和组织齐心协力,多策并举,常抓不懈,就一定能不断加强和改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培养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持续推动新时代科普事业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专职人员城关区兰州市
基于风险管理在质量专职人员培训中的应用
化工管理(2022年13期)2022-12-02 09:18:30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小学师生书画作品展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36
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小学优秀书画作品选
学生天地(2020年16期)2020-08-25 09:27:16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46
篮球游戏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幼儿园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5:28
河南省某市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压力来源调查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学生天地(2019年3期)2019-03-05 08:21:34
简析如何提高油田专职消防人员灭火能力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