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藤井尚子 翻译:徐玉 鸟丸知子
笔者从2010年起,针对卧床患者(特别是癌症患者)使用的病号服的设计进行了改良研究。在上装的研究过程中,将日本传统染色技法“有松·鸣海绞缬”所使用的绞扎法与热定型加工结合的技术融入设计,开发出便于患者自行穿脱的上衣。此后,研究重心转移至下装,针对现有病号服款式进行改良。研究目的旨在减少患者身体负担的同时,从精神上寻找能减轻患者负担的可能性。本论文是为达成上述目标的阶段性研究。
现阶段,在日本作为病号服使用的通常是日式浴衣或者睡衣。对于卧床患者来说,睡衣的裤装筒形结构并不是最佳的着装选择。常见的问题如在解决排泄的护理环节中,不仅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才能穿脱衣物,而且需要患者本人用力将腰部悬空才能达成目的。病患在病床上完成排泄时的姿势通常是仰卧或是侧卧,并需要把裤子完全脱下来。在此过程中,患者的情绪(自尊心)因为在病床上完成排泄行为而明显低落①。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与现有下装的筒形裤腿结构所产生的穿脱不便有关。
日本病患使用的浴衣分为连体式和上下分离两种样式,均为前身全开的平面结构。这种结构的衣物易于穿脱,能减少护理者和患者本身的穿脱难度。但与睡衣的裤装相同,在解决生理需求时需要裸露较大身体面积,且浴衣在结构上比睡衣的裤装更容易散开,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并不能减轻患者的负担(患者担心衣物是否会散开)。
从上述问题来看,适用于卧床患者使用的裤装,需要与睡衣裤装的结构有所区别。以往研究中曾有将裤装裆部的前裆和后裆变成可开的拉锁结构,或者类似在已有的裤装样式上进行改造的研究。但这些设计仅仅便于护工操作,并未对患者的自尊心(心理健康)有所照顾。基于此,本课题以减轻患者精神负担为主要研究目的,将Anonymous Design作为切点重新树立研究方法,用于改良患者使用的裤装。
Anonymous Design中的Anonymous本意是指无名、匿名。在本研究中Anonymous Design特指并不存在特定设计师的设计。笔者选择从事物的原点汲取灵感,在古人的智慧和创意成果中,选择质朴的开裆裤作为研究对象,并追溯其历史。
现有的成果中,已见有将中国开裆裤应用于病号服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的着眼点没有从关怀患者心理健康的角度展开,与本研究的目的并不相同。笔者对开裆裤研究的文献梳理后,发现仅从文献角度,难以观察和理解开裆裤的构造和形状,为了深入研究能否将开裆裤的结构原理应用于病号服的设计,在中国进行了实物调查。
开裆裤,在现代认知是人类幼儿时期使用的裤子。其源自中国古代服饰的下装的一种。为了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中的下装背景,笔者参考了以下文献:
笔者参考的书籍为本书的日文版②。书中界定了“袴”和“裤”的区别。即,长于胫衣的称为“袴”,而具有合裆结构的称为“裤”。胫衣或套袴主要是在腿部做延长,“袴”以覆盖腿部为主要目的。而“裤”是指既覆盖腿部,又有大腿内侧至腰部的缝合结构,使腰部结构和腿部结构一体化。裤可以理解为与现在的裤子为同样的构造,裆部一般由补充插片来构成。简言之,“裤”有裆,而“袴”无裆。
在现有的衣服结构中,插片在上装和下装中均有应用。如在上装的腋下添加插片,或在下装大腿内侧加裆。服装结构中的插片设计,有助于使服装更贴合人体线条,更易于活动。以江陵马山楚墓中发掘的小菱纹绛地锦绵衣为例,早在中国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使用插片将原本平面的上装和下装连为一体,服装结构因此更加立体化。这一立体化的结构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江陵马山楚墓中出土的“绣绢绵袴”(图1)与本论文所研究的开裆裤有着重要的关联。其实物由袴腰、裤管、裤腿三部分组成,筒状裤管的前部与袴腰缝合,而裤管的后身上部并未与腰部缝合。虽然被称作袴,但是在大腿内侧有插片结构。插片是一片长12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布片,缝合在大腿内侧的位置。将衣服平面折叠时,长方形插片对折成三角形。像“绣绢绵袴”这种具有插片结构,但腰后侧没有缝合的结构(图2),属于套袴(胫衣)。同时,与该墓出土的小菱纹绛地锦绵衣为参照,用于上装和下装的布料幅宽不同,导致在缝合时产生了歪斜,而插片起到了调整作用。从这一点来看,“绣绢绵袴”的裤筒和腰部分离,是能够根据不同围度的腰身进行调整的插片结构。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其筒形裤身是属于套袴,腰部的宽幅布片(腰头)起到了将裤管与腰部连接的作用,并通过打结的方式调整腰围。
图1: 江陵马山楚墓“绣绢绵袴”,图片采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补版)》
图2: 江陵马山楚墓(约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出土“绣绢绵袴”,图片采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补版)》,由笔者绘制
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补版)》中,介绍了福建省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女子开裆裤的实例,其特征与开裆裤一样,具有大腿以上未缝合的特点,是“袴”的典型代表。据此,可以将马山楚墓出土的“绣绢绵袴”归类于开裆裤。
因此,本研究将“开裆裤”界定为有插片的下装,既包括结构上没有缝合裆部的下装,也包括从大腿向上没有缝合的下装。
2016年,在浙江省台州市发现了一座南宋墓,墓主为赵伯澐(1155~1216),出土男性服饰保存完好,收藏于台州市黄岩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对这批文物进行了修复和调查工作。本书为修复展的图录。
该墓出土的服饰品共计76件,其中上装八件,下装八件,均为丝织品,发掘时穿于墓主身上。这16件服装为墓主的四季着装,从薄到厚均有。但为何以叠穿的形式下葬,无法得知。
书中呈现了从第一层(第一层为最贴近身体的一层)至第八层的上装和下装的款式(图3)。其中,下装中有开裆夹裤4件、合裆夹裤三件、套袴一件。最贴近身体的第一层开始是合裆裤、第二层合裆裤、第三层为套袴、第四层为合裆裤、第五层到第八层为开裆裤。除了第三层之外,其他几件裆部均有缝合,开裆裤的式样与江陵马山楚墓的绣绢绵袴一样,在大腿内侧有四边形对半折叠的插片。
从图册中照片的平铺状态,很难想象着装的立体状态。但可以确定的是,南宋时期贵族服饰的下装中有插片,裤的结构既有开裆,也有合裆。这种开裆方法与现代的开裆裤的结构并不相同。虽然图册中并没有提及开裆裤与合裆裤的服用规律,但根据“四季服装”的前提,显然裆部缝合的下装更适用于防寒,由此笔者推断合裆裤是墓主冬季的下装。
从前贵族所穿的开裆裤,在近现代多用于幼儿服用,穿着对象和服装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中国近代服饰研究专家李晓君认为,开裆裤作为幼儿着装是在清朝以后。该书介绍了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藏的17件清末民国时期的开裆裤,分为围系式、半围系式、套穿式三种类型。
围系式裤是指像一片裙或围裙一样围系即可穿用的结构。虽然是归类于开裆裤,但左右脚并未形成童装裤腿结构。在上方缝制有腰头布,实际穿着时,仅需要围绕腰系好即可。由图4可见,在系好的状态下,外观形似裤,因此与一般的裙子有所区分,将围系式归属为裤(童裤)的范畴。
图4: “围系式”示意图
半围系式裤如图5所示,是从裤脚的内侧线向上缝合一半,后身腿部向上的两片布可重叠穿着,两侧均可打开。在穿着状态下与现代的裤装看似一致,但从后身可以打开这一点来看,与现代裤装又有所区分。后身开口处是从大腿根内侧向上至腰部均可打开,开口较大。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内17件开裆裤中,半围系式有10件。
图5: “半围系式”示意图
套穿式裤是指两腿内侧自裤腿向上内侧有缝合的结构。如图6所示,腰部有环状腰头布,腰头在前后身与裤身拼接缝合,裆部未缝合。这一类型的开裆裤,除去裆部没有缝合以外,与现代的裤装十分类似。但与现代裤装在穿着上又有所不同,由于穿套式开裆裤的腰身比使用者的腰围尺寸大很多,一般是在腰围处使用绳带打结固定。对于腰身未发育的幼儿来说,固定方式多为在肩膀处添加背带。
图6: “套穿式”示意图
李晓君在书中指出:自清朝以后,幼儿使用的开裆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服饰的影响。特别是面料、染色、缝制方法上,都有明显的西式痕迹。包铭新主编的《近代童装实录》中的童裤一栏中⑤,共有14件开裆裤。在这14件实物中,明显看出使用了化学染色的布料或者印花洋布。在结构上,与江陵马山楚墓及黄岩南宋赵伯澐墓的出土物品相比,从裤脚至裆部的裤腿内侧剪裁形状呈曲线,明显受到了西式立体剪裁的影响。
研究表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儿童开裆裤与本论文中所讨论的古代开裆裤版型,其腰头和筒状裤缝合的构成一致。在插片结构的应用上,没有使用如江陵马山楚墓或黄岩南宋赵伯澐墓采用的四角形、三角形结构的插片。唯一一件结构相同的是黄岩南宋赵伯澐墓的第五层开档裤,裆作为裤身的一部分出现。
从以上实物分析可以看出,从战国的“绣绢绵袴”到南宋的合裆裤与开裆袴,再到清朝的幼儿开裆裤,下装多使用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历经时间洗礼,变得更加精致。
实物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在中国开裆裤结构中寻找患者病号服设计线索,笔者在前述文献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开裆裤的实物调查。对实物进行测量、拍照、试穿,并进行记录。
如第二章文献调查3的描述,这些文物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重点科研基地进行修复和科学调查。笔者于2019年2月28日,有幸能亲眼观察其中一件,即“缠枝葡萄纹绫开裆裤”,这是墓主赵伯澐穿着的第七层下装。
800年前的纺织品是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十分脆弱的。因此实物由博物馆馆员负责实物移动操作,平铺于薄纸上,方便进行观察,所需尺寸数据也由馆员帮助测量。
(1)结构
尺寸如图7所示。腰头与筒形裤腿直接缝合,裤长105厘米。根据赵伯澐的身高⑥判断,实际穿着后会长及地面。裤的腰围是96厘米,在背后有开口。腰头两侧各缝有80厘米长的绳带,系缚时先将绳带在背后交叉,再绕至前方,在前中打结固定。裆处所添加的插片尺寸如图8所示。
图7: 赵伯澐穿着的第七层的开裆裤,由图11的开裆裤实物测量制成的第七层示意图
图8:“插片”的构造图
插片(b)边与腿内侧的插片进行缝合。从大腿内侧上方的(c)延伸至裤腿内侧缝合。插片上方的(a)及其上方未缝合。从裤子正面可看出,左右各有三个褶裥,放出的余量不仅形成了较为宽松的裤型外轮廓,同时也增加了开裆裤的立体感。
(2)材质
本观察对象为丝织品。基本织物结构为斜纹组织,在斜纹地上织有葡萄、叶子、枝蔓的纹样。从实物可以看出,在南宋时期已经开始应用高难度的提花织造技术。
(3)穿着形态
由于不能进行实际的试穿,笔者根据测量的数据模拟制作了实际穿着的推想图。相较人体尺寸,实物本身的数据比人体围度大出很多,实际着装应会有较大余量。根据所用布料为高密度的薄织丝织品这一特点来推断,在实际着装中,布料余料会在人体周围形成数个自然的褶裥,如图9所示,并在前身形成交叉遮挡的结构。因此,可以想象开裆裤的裆部结构会被隐藏在多量的褶皱中而不易被看到。
图9: 模拟赵伯澐的穿着第七层下装的状态(背面)
2019年3月2日访问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蒋玉秋。在她的研究室里,笔者对开裆裤(原物为中国丝绸博物馆所藏)的复制品进行了尺寸测量,并得到了试穿的机会。
(1)结构
测量方法是将明代开裆裤的复制品平铺在桌面,分别对前身和后身进行了测量。详细尺寸和结构如图10所示。
图10: 蒋玉秋复制明代开裆裤的结构示意图
从腰到裤脚的裤长为80.5厘米。腰头长为108厘米,腰头裁片的幅宽为8.5厘米,腰头两端接有51厘米长×2厘米宽的绳带。裤腿长度为72厘米,裤腿最下方裤管宽度左脚29.5厘米(周长59厘米),右脚30厘米(周长60厘米)。版型为平面剪裁。裤片是由左右均为72厘米×52厘米的长方形裁片对折与腰部缝合,且裁片在缝合位置上呈90度直角。在呈直角的裁片里侧,即相对裤片的腿内侧(如图10所示)裆处形成单边为25厘米的正方形。这一尺寸,作为插片(裆)的用量来说十分富余,因此在着装状态下,将两脚闭合会在裆部形成较多布料的堆叠。
在此,如图10所示在正方形的对角线上,将前身图中的正面向外折叠。将插片余量做一个巧妙地处理。如图上卡扣位置所示,在背面从裤脚向上缝制32厘米,剩余至腰头40厘米作为开裆裤的开口,这一尺寸可以保证腰部开口较大程度地打开。
同南宋赵伯澐墓出土开裆裤的结构一样,这件明代开裆裤并没有独立的裆,而是与裤身连成一体的结构。
(2)材质
这件复制品裤的材料为暗花绸,原文物所用面料材质为菱格螭纹绫。
(3)穿着状态
穿着时,双手持腰头前片,两手相距约40厘米,将腿从上至下套穿至腰部,确定好前中的的位置后一边用两手按压固定腰头位置,一边将两手绕至后方,将腰绳从后身系向前身,在前中打结。后身重叠的两片腰头左压右,右侧在上。左侧的腰头绳子从内侧抽出来向前拉伸。
如图11所示的着装方式,呈现出相对紧身的廓形。在结构上将腰作为裤装整体的支点,而裤腿裁片为垂直造型,使得裤的整体造型干净利落。另外,关于裤子的开口,由于将裤腿多余的布料做了折叠处理,开口也被折进内侧隐藏了起来。笔者尝试将两脚开至50度也不曾露出裤子的开口部位。除非将两条裤腿向左右横向拉开才可以将开口部位外露。这种裤型的结构,裆部插片的正方布片,背面是向内折叠,将多余的量收进大腿内侧。但前面的裆部插片是做了向外折叠,从侧面观察裆部有棱状突起(图12)。
图11: 明代开裆裤复制品的着装形态(背面)
图12:两脚开50度也看不到开口部分,用两手拉开后才能看到开口,从侧面看就棱角支起
明代开裆裤(复制品)的特征是:①平面剪裁。②左右裤腿的拼接角度为直角,以直角状态与腰头布片进行缝合(由于腰头也是平片剪裁,在前中和后中会如图所示有部分折叠)。③在大腿内侧使用另一片插片将左右两个裤腿连接。④没有独立的裆。由于①可以使穿着状态显得清爽利落。且②和③保证腿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以及腿部内侧到裤脚进行了版型收缩,更便于腿的前后走动。从结构研究可以得出,腿内侧的插片既是裤腿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裆的一部分。因此④的特征可得出,在裤腿的版型中将裆的结构进行了吸收合并。
与南宋时期的开裆裤相同,明代开裆裤是前闭后开结构。腰头的一头在背面,且因背面的右侧裤腿有一处40厘米的开口,裤子的开口可以打开很大。在站立着装状态下裤子的开口为结构性内折,并不会露在外面。如有需要露出,可以将左右裤腿向两侧拉扯露出开口,或者可以通过拉扯整理裤子的造型。
此实物调查得到了《童趣无限:近代儿童开裆裤面面观》作者李晓君的帮助。2019年3月1日前往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的藏品保管库进行调查。
幼儿开裆裤有三种(围系式、半围系式、套穿式),总17件。对其中围系式两件(其中一件被分类为童裙)和半围系式六件共计八件进行了实物观察。
(1)围系式
① 构造
对浅粉暗花绸开裆裤(图13)和浅绿缎绣花腰裙(图14)两件进行了实物观察。
图13:浅粉暗花绸开裆裤
图14:浅绿缎绣花腰裙
浅粉暗花绸开裆裤的平铺尺寸为长36厘米,腰围43厘米,裤脚平铺宽度为24厘米(单侧的裤腿),实际穿着中腰宽约21.5厘米~22厘米,裤脚宽为12厘米。与浅绿缎绣花腰裙相比(平铺尺寸:长51厘米,腰62厘米,裤脚宽32厘米)整体尺寸会小很多。这种裤装是尚不能独自行走的幼儿所穿的礼服。
这两件实物的共同点是腿部两侧的两片布料各自与腰头直接缝合。浅粉暗花绸开裆裤虽以“裤”命名,但在结构上却不是筒状结构,而是使用腰头交叠成类似裤子的外形。从腿部布片版型上来看,腰头到裤腿处的版型呈倒梯型结构,且在梯形结构上修正成圆弧形的版型边缘。
浅绿缎绣花腰裙是裙型结构,从腰至裤腿的结构呈梯形,与一片裙穿法相似。它与浅粉暗花绸开裆裤一样,腰头的版型也是由两个上窄下宽的梯形布片缝制而成。在腰头两侧有同样布料制成的环形扣,但并不清楚是用来连接其他腰带,或是曾有扣子作为组合使用。
浅粉暗花绸开裆裤,腰头的中心即为前中,系带方式与南宋和明代的开裆裤属于同一方式。着装时,腿两侧的布片呈半圆的形状半包围两腿,且前后均可打开。
② 材质
“浅粉暗花绸开裆裤”的腰头为棉布。里子使用的颜色也与整体色调形成配合,体现出很好的品味。一般幼儿用的开裆裤腿部外侧为丝绸,里子为棉布。因腰头通常需要承受拉扯,打结等动作,可推测腰头使用的棉布较为结实。且棉布具有较强的吸汗吸湿功能和亲肤质感,用作里子和腰头相当合适。
(2)半围系式
① 构造
本次调查的六件半围系式裤的开口均在背面,固定方式用绳带从背后绕至前身打结固定(图15)。
图15:半围系式开裆裤
实物中,有五件形状几乎相同,大腿内侧没有独立的裆部结构,皆由腿部版型延伸出来。大腿内侧的裤片宽度宽于裤脚,从裤脚到大腿内侧的线条是平缓增加的,相对身形特点,留出了不多但适宜的余量。因此裤身造型是相对偏向现代的造型。
剩余一件也是背部开口结构,但与其他五件不同的是其裆部结构(既没有从裤腿版型延伸出裆部结构,也没有独立的裆)。在原本是裆的位置直接做了开口,幼儿穿用这种结构的裤是非常易于活动的。同时这个结构也与中国现代幼儿在使用的开裆裤结构相似,可推测为现代开裆裤的前身。同时这件裤装整体尺寸也非常的小,其半围系式的长度仅为30厘米,尤其是裤腿也设计成非常窄的结构。由此推测这件裤的实际穿着幼儿年龄很小,应该是还未训练过如何上厕所,这个结构可以保障在无需穿脱的状态下进行排泄。
② 材质
半围系式开裆裤,腰头和腰带均为棉布,与围系式相同。多数裤身外侧为丝绸,里子使用棉布。也有像“紫色棉布开裆裤”一样里外均使用棉布的开裆裤。有的裤料还在缎地上进行刺绣装饰,这样的裤子可能是在节日盛装穿用的,或者是富裕家庭孩子的日常穿着。裤子用料与多种颜色的里子搭配,呈现出丰富的样式。从精选布料制作,到耗时刺绣,饱含着父母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盼。
本课题以开裆裤为研究对象,对款式和结构进行了文献分析和实物调查,梳理其分类如下(图16):
图16:开裆裤的结构和形状分类图
本次调查的缘起,并非是要了解开裆裤的变迁历史,而是为了更明确开裆裤独特的款式和结构。开裆裤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Anonymous Design产物。本次调查可以从中追溯到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两个方面。生理需求是便于使用等身体构造层面的追求;社会需求则是在着装上符合身份地位等社会性的追求。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此为线索,探索如何将开裆裤的设计应用于新款式的病号服设计。
这次调查中最有意义的是对插片的了解。小小一个插片在服装的立体造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功用。在前身和后身之间设计插片,不仅可以使原本平面的结构立体起来,而且还可以使穿着者更便于活动。
开裆裤,虽在字面意思上指裆部开着的裤子,但在本文研究范围内的开裆裤为广泛意义的开裆裤,既有结构上的“开裆”,也有为了行动和使用方便为目的的开裆裤,样式多种多样。
为了帮助卧床患者解决在床排泄困难的问题,笔者从研究开裆裤得到改良病号服的启发。半围系式开裆裤从结构上具有裤子版型和浴衣的穿脱构造,具备先“穿”后“卷”两个穿脱动作可分开的特性,可以考虑在病号服上进行尝试。由于“卷”一动作本身在浴衣上也有所运用,在已经有的病号服(浴衣)上可以实现穿脱方便。护理人员也可较快地理解“卷”的穿脱使用方法,减轻患者的穿脱负担。同时,开裆裤的后开式结构,相较如今使用的前开式结构,更能减轻心理负担,这个观点需要再多做实际的探讨。
基于前述理论,实际的操作还需要在病床上进行“穿”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如果“穿”和“卷”对于卧床患者来说,仍有较大负担的话,则可以考虑应用“套袴”类似的结构来对病号服的下装进行改良设计。
在现如今的环境中,想必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穿着传统服饰的经验。沈从文先生曾提出:今天的衣服,若能在“服装是将身体分为各种部分进行保护的道具”的概念之上做进一步延伸的话,在现代生活中应可以出现多种应用的。病号服虽然作为患病这一并不日常的“特殊情况”的衣服出现,但对于患者来说,是其日常生活所需的着装。笔者希望由Anonymous Design的观点来思考穿着衣物的本质,同时能研究出更具实用性的病号服设计改良方案,这不仅能方便护工操作,更能在实用的基础上保护患者的自尊心。
致谢:感谢黄岩博物馆赵安如馆长、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汪自强主任,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李晓君博士、北京服装学院蒋玉秋博士等各位的协助和指导。感谢日本文化学园大学院硕士徐玉助译。感谢鸟丸知子博士的所有帮助。本文图表和照片来源除了图1和图3以外均为笔者本人绘制或拍摄。
注释:
② 宮本あづさ:《床上排泄時の患者の心理―気兼ねと自尊心に焦点を当てて―》,《日本看护学会论文集2 成人看护》,1988年,第79-81页。
② 沈从文编著,古田真一、栗城延江译:《中国古代の服飾研究 増補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补版)》),京都:京都书院,1995年。
② 汪自强主编:《丝府宋韵》,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2017年。
② 李晓君:《童趣无限:近代儿童开裆裤面面观》,《东方収藏》,2012年第4期,第102-103页。
② 包铭新主编:《近代中国童装实录》,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5-142页。
② 赵伯澐的身高约为175厘米,https://read01.com/ozkQyP.html#.Xcldhi3APOQ.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