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有风骨有血肉有方向

2021-04-30 05:36
中国广播 2021年3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原典血肉

开春之际,《典籍里的中国》甫一开播,犹如春雷乍响,不仅创下同类型题材的收视新高,还迅速出圈,掀起一波典籍热。

作为参与人,我本来没想到节目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但现在复盘创作历程,对标观众的评价,却不得不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确实是抓对了点,把对了脉,而这把脉的核心经验,就是把传统当传统,也把观众当观众。很多时候,一说到传统,我们总是容易考虑一些相对表象、枝节的东西;而一说到观众,又往往觉得年轻人只喜欢花哨的东西,其实传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厚重,而观众也比我们想象的要深沉。中华典籍之中本来就有更值得珍视、也更值得传播的精神传统,而如今的电视观众也欢迎并且完全能接受更深邃的思想内核,只要你找到合理的表达方式。现在,《典籍里的中国》做到了思想内核和表达方式的统一,赢得了观众的追捧,也真正体现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节目的风范。

这个节目好在哪里?从我的角度讲,有三点思考:第一,有风骨;第二,有血肉;第三,有方向。什么是风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各样的组成部分,但其中最值得珍视的是一些“硬骨头”,这硬骨头就是原典。中国的精神是由最核心的典籍代代传承的,《尚书》就是这样的原典之一,它所表达的“十六字心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所倡导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最重要的执政理念。讲传统文化,讲中国精神,能够直接从原典入手,这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敢啃“硬骨头”,这不是猎奇,不是炫技,而是真的向传统要精髓,向古人要智慧,这本身就是有风骨的事情。这是这档节目的第一个好处。

但是,这么有风骨的节目会有一个问题:难。韩愈曾说《尚书》佶屈聱牙,唐朝那么有文化的人都读不下去,今天让人们怎么接受?而《典籍里的中国》确确实实让人接受了,所以我说,这档节目还有第二个好处,那就是“有血肉”。怎么把一个硬内容做成一个软表达?或者说怎样让骨头生出血肉呢?这就需要贴近典籍但是不完全聚焦于典籍,而是找准典籍背后的人物,用人的故事把典籍的精神带出来。比如《尚书》,用的是伏生传经的经典故事,再用优秀的主创团队、优秀剧本、优秀导演、优秀演员来把人物的命运表达出来,这就给人们贴近这部典籍提供了抓手。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原典血肉
黄显声:血肉长城第一人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评论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国》被赞“神仙”综艺
血肉相依
血肉相依
陈寅恪:读“老书”、读“原典”
从“教材”到“原典”
金 /玉 /良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