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人情和农耕社会的日常(创作谈)

2021-04-29 21:08项静
文学港 2021年3期
关键词:写作者乡土偶像

项静

2020年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很多改变,因为疫情的原因尽量克制出门的欲望,计划中回家也是一拖再拖,写一篇跟家乡有关的小说就有了点寄情的意味。2019年开始,我准备写一个系列的小说,都是以人物为主的,写那些在我脑海中经常来回飘荡和反复思念的人,这篇是其中一篇。到2020年,我在城市生活的年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农村生活的时长,乡村和乡土写作也不再是备受关注的题材,甚至已经是比较土气的代言。我经常问自己还能写什么?记忆也越来越空疏,但我所经历过的那个乡土生活本身一定是扎实的。我只能使用虚构的工具,去填补和缝合记忆的空白,我想用一种绵密的语法去表现那里的生活——物质、人情和农耕社会的日常。而实际上,固然了解一些乡土的现实,但毕竟已经隔膜了,我所能写的是那里的风度和精神,我想每一个有乡土生活经历的人往往都难以忘记,也难以祛除那个空间给予自己的痕迹。我想把这些痕迹用小说的方式写出来。

小时候经常跟奶奶去一位孤老太太家串门,她们有一种远房亲戚的关系,以姐妹相称。老太太住在一间简陋的房舍里,腰背驼得厉害,很艰难地绕到灶台去烧水,特别糊弄地把早饭剩下的热一热中午吃。我奶奶每次过去她家,会帮她烙几张饼,做一些饺子之类的复杂饭食,一次多做一些,留备她多吃几顿。我在乡人们的闲谈中知道她的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了,儿子的名字叫天赐。村里人经常说起那个叫天赐的少年,如何聪慧怎样的脾性,如何骑马戴花离开我们村,又如何在战场上牺牲掉的,好像他们都亲眼见过一样。这个不幸的消息最初被隐瞒了很久,孤老太太不认识字,到村部总能拿到一封封“虚假”的信,都是本地干部以儿子的名义写给她的,然后再念给她听。之后很多年,她才知道真相,缓慢地接受了噩耗,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恢复了内心的平静。她在我心中留下的形象就是拄着拐杖去领抚恤金,红色的证书放在一只篮子里,吊在拐杖上,走一步篮子摇晃一下,让人觉得沉甸甸的,仿佛是时代巨大的暗影压在一个偏远之地普通人身上的重量。很多年后,我去过中越交界的一些村镇,清晨逛早市的时候,听周围的人说起街面曾经发生过的战事,仿佛看到我们村那个走散了的天才少年。

小说中的放映员有我家一位亲戚的影子,因为经常借宿在我们家,一种天生的多才多艺,并且是无师自通,绘画和唱歌特别厉害,我记得小朋友们都特别崇拜他,似乎他引领着一种跟本土生活不一样的风潮。小说中写到过一个细节,就是早上起床盯着看他如何梳妆打扮,那是最早见到男生这么爱美。做放映员的那段日子,他在我們那一带是风云人物特别受欢迎,他跟本地男青年的追求和想法完全不同,周旋在各种女孩之间,但从不谈婚论嫁,跟我父母年纪差不多,但我快读小学的时候,他还没有结婚。最终他娶了一位小他十多岁的女孩,女方父母非常抗拒,还引起了一场大风波。他喜欢喝酒,到处都有人请他吃饭,或者以请他吃饭为荣,在电影失去农村市场之后,他没有及时转变想法,很多跟他一起的人离开这个行业去打工,去做生意,只有他非常寥落地继续做这件接近黄昏的事业。1993年他身体出了大问题,英年早逝,死于常年酗酒和郁郁不得志。

这篇小说粘合了两个英年早逝,但在我记忆中闪闪发光的人物,我尝试去讲述一个狭小空间里生命之间的精神传递,有一个偶像就像一盏灯在前面,后来者潜移默化地被偶像的光芒所吸引,哪怕拍电影这种不可能的事情,也在孤注一掷地坚持着。随着时间的发展,理想主义的东西消失了,生活也恢复到了日常的面貌。但那个最初的光芒发出者,那种充满光芒的日子是值得记忆和书写的,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内敛的,他们在内心默默含蕴着这种美。小说的结尾是我老早就想好的,每个人生活中都有你不愿意再去拜访的偶像,你不愿意再去见他(她),宁愿他们留存在记忆中的高光时刻。乔治·奥威尔在《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的开篇很有感情地写过一段话,“我喜欢他,希望他也同样喜欢我。可是我也知道,要保持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我必须不再见他;不消说,我的确再也没有见过他。在西班牙,人们总是这么萍水相逢。”我明白那种感觉。

非常感谢《文学港》杂志,我这一写作计划中的8篇作品有2篇发在这本杂志。感谢我的责编雷默老师对我的信任和认可,也感谢他愿意跟我一起讨论很多细节问题,缓解了初学写作者内心的焦虑。从一个评论写作者转换渠道变成小说写作者,思维和行文方式都是不同的,但写作就是模仿,评论是模仿,写小说也是,模仿那些创造此种文体模式的人们说话的样子。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方式,我愿意选择一条最普通的方式,循规蹈矩去体会他人内心的风暴。

猜你喜欢
写作者乡土偶像
白马
大众偶像
Task 4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论写作(创作谈)
写作
乡土分外妖娆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偶像效应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