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着简体字的文物一定是假的吗

2021-04-29 19:45
华声文萃 2021年4期
关键词:繁体字赝品行书

2014年,江西省博物馆的一场普通的书画展在网上引发了很大争议,主要矛盾点就是清代书法家苏廷玉的行书四屏幅中居然出现了近现代才有的简体字。这幅原藏于厦门博物馆的书法作品上的“乱”字是简体,而它的繁体字写法应该是“亂”。据此,很多网友认为:“简体字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清代作品里竟然有简体字,肯定假的。”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东”、“马”等字均与现代使用的简体字无异。他的行书《兰亭集序》有324个字,其中102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三分之一。

苏廷玉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均为真迹,并非赝品或是穿越人士所写,甚至很多简体字在汉墓竹简和帛书中就出现了,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因此仅凭借古人书画中出现简体字,就不假思索地视其为赝品,太过武断。

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汉字大多是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之后开始推行的。古人又是为何使用简体字呢?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懒。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汉字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结构体系和优美艺术的字形,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繁体字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那就是笔画繁多,书写麻烦。以汉字“龙”为例:繁体一共是16画,而简体只有5画,也就是说写一个繁体“龙”的时间可以写三个简体“龙”还多一笔。

所以在古代,人们为了书写方便省时,创造出一种更为简略的字形,称为“俗字”。它是民间对汉字的一种自发性的设计创造行为,出于书写便捷或是避讳等原因,达成一些约定俗成的汉字简化使用方式。但是俗字之所以称为“俗”字,是因为它与正字是一组相對的概念,不属于规范用字。

俗字一般只存在于信件、账本、小说等没那么正式的通俗文书中。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红楼梦》手抄本中就用了简体字(铁、过、这、坏、听、劝、体、宝、难、礼、爷、边、问等等)。

虽然官方提倡使用正体字,但是偷懒摸鱼可是人类的共性,所以在清朝政府颁发的“内务府”令牌上居然也写着简体“务”字。

事实上,我们常用的简化字中超过80%在古代就已经广泛存在了。

(据“博物馆看展览”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繁体字赝品行书
哈哈镜
柳佳玮作品
潘池勇行书作品
自撰联(行书)
汉字繁简再引热议
书画名人汇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画错的牌局
赝品
花的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