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格力
酒半酣,既畅快,又留一半清醒,微微醺醺然,很美妙。
那种半酣,最美最美的,当是一个人在林深处,温了老酒,对朝阳,对晚霞,对青峰,对溪水,慢慢饮,无有世间事放在心上,自在一身轻地饮。这时酒至半酣,满山的风,满林的水声,都是故人,是知己,似缓风静坐,把盏言欢。
现在能在大山里温壶老酒,是件多么奢侈的事。一友有果园十余亩,虽不在深山里,但也是静僻山村野外,且园里有土屋,他又好酒,常以酒来诱我。未去过,却知他一人在劳作结束后,总会喝上几两,我能想象得到,他酒半酣的陶然样。
每次披着朝阳进山时,背包里除了一瓶水,一定会有一两罐啤酒,当然还要外带几小袋下酒小吃。待中午时分,选一佳处,或树下,或崖边,开怀畅饮。因酒量差,一罐啤酒下肚,人已醺醺然。
能这样一个人阔山阔水地饮着,那些独处的时辰,孤寂而迷人。好似正是春花起身迎你的时分,在你来之前,我独自一杯,自思量,几许相思心上。
再下山时,夜风似乎也小有醉意,吹到脸上,甜甜的。知你此行,山重水复,一路涧花随身。我便心满意足,看山衔霞光,林木堆烟,走在山路上,却似人回了家,柴扉半掩,一推门,花香就扑了满怀。
书读到半酣也美。就是读到兴致高时,突然停下来,走进書里,可能是某句诗行里,可能是某个小亭子里。总之,就在那里,人陶醉于书中一景一情时,不急于读下去,在那一处,迷恋着,思索着,也探寻着,真的很美。
我有太多这样读书读到半酣的时刻,随手拿出桌边任何一本书,上面都有我欢喜的印记。比如这本《袁中郎随笔》,打开一页,是万历三十二年,袁宏道与僧友及弟弟等游德山,写下的一篇游记。编者于书中有注,说“所记没有险山瀑水,而是山中的幽深静谧,竹林、桂花、佛堂……都是淡然而宁静的”。
游记尚未读时,只看到这一注,心下忽然也变得宁静了。看过古人的一些游记,自然所记之行,要么一笔笔画意,要么于行处见闻超拔人心。但能如此心境平和,似乎不为了景有多美,不为了所行山水是否名胜,只图的就是这一份淡一份静,就足够了。
能走在如此幽深静谧里,既陶醉忘我,又能遇到另一个自己。这种感觉就如袁宏道记中所言“正是崖桂盛开,芳香袭了一山”,我也随着走在了其中,这芬芳袭我一身衣,让人醉。
一日写文,文中提到为小院各处景观起名字的事,其中写到“屋窗前有半老梅,旁垒憨憨石,围矮竹篱笆成小小园,就叫梅染”,因为我需要一棵梅。当然从意境上来说,得是老梅,墨枝苍劲,铁画银钩,一株一枝都起画意。但写时,心还是柔软了一下,何须如此老意呢?一半即可,所以下笔便有了“半老梅”。
此时光景,秋渐深,寒意袭人,梅只是半老,心里有红日暖照。
白居易《南亭对酒送春》诗中写了三月将尽时,他“独持一杯酒,南亭送残春”。一个“残”字,让人很容易生愁心,特别容易借酒浇愁。“半酣忽长歌,歌中何所云。”由景到人,半酣放歌,春愁无边吧?但是,不是,“云我五十馀,未是苦老人”,他接着还写了他知足的一件事,读得出白居易身上的潇洒与达观。酒半酣,活也半酣,不悲苦不自愁,无忧惧无俗虑,“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足矣!
(编辑 余从/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