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关系研究 *

2021-04-29 04:04锐,马力,王
重庆医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颈动脉视网膜

强 锐,马 力,王 晨

(首都医科大学全科与继续教育学院,北京 100069)

我国居民超重与肥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继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研究表明,随着体重指数(BMI)、腰围的增加,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发病风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1-2]。肥胖可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共同作用引起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而动脉结构和功能障碍又是高血压、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等常见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最终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视网膜动脉硬化是眼底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可以反映全身血管的状态[3]。存在视网膜静脉硬化,日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大[3]。视网膜中央动脉可通过肉眼非侵入检查直接观察,且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视网膜动脉硬化是逐渐进展的疾病,不予干预和治疗,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甚至致盲[4]。早期诊断有助于尽早对危险因素进行及时的纠正,尽早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因此,评估视网膜动脉硬化情况能够反映全身心脑血管的情况,是一种无创、简易的方式,适合常规体检执行[5]。本研究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超重、肥胖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9月在北京市体检中心(丰台部、马甸部和航天桥部3个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以个人或单位参加2018年年度健康体检;(2)同意参与本研究并填写调查问卷;(3)本研究涉及的体检指标完整。排除标准:(1)不愿意参与本研究,或不愿意填写调查问卷;(2)本研究涉及的体检指标缺失;(3)因精神障碍、言语障碍等无法配合研究。本研究入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资料收集

设计入选对象的基本信息表,收集一般资料及既往病史,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眼底检查、颈动脉超声结果等。(1)血常规: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血小板;(2)生化检查:清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尿素氮(BUN)、尿酸(UA)、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3)测量身高、体重、腹围、臀围,计算BMI;(4)测量静息状态下肱动脉血压3次,每次间隔5 min,取平均值;(5)视网膜动脉硬化: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师实施小瞳孔眼底检查,双眼免散瞳眼底数码照相,评估视网膜动脉硬化情况;(6)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ACR):测定晨起空腹尿中ALB及尿CRE,计算ACR;(7)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是否有增厚、斑块存在。

1.2.2相关定义

BMI<24 kg/m2为正常,24~<28 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按照ACR 水平将体检者分为尿蛋白阳性组(男性ACR≥17 mg/g,女性ACR≥25 mg/g)和正常组(男性ACR<17 mg/g,女性ACR<25 mg/g),半年内2次尿蛋白阳性判定为肾损伤。根据《血管和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分为正常(<1.0 mm)、增厚(1.0~<1.5 mm)、斑块(≥1.5 mm)。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体检对象1 458人,平均年龄49(41,58)岁,其中男性占46.7%。总体人群BMI值为(24.7±3.5)kg/m2。根据BMI水平将入选对象分为正常组641人(44.0%),超重组588人(40.3%),肥胖组229人(15.7%)。

2.2 不同BMI各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比较

超重、肥胖组腰围、臀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动脉硬化的比例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B、ALB、WBC、CRE等临床指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比较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与正常相比,超重情况下发生视网膜动脉硬化的风险为其2.597倍(OR:2.597,95%CI:1.702~3.961),而肥胖时发生视网膜动脉硬化的风险为其3.936倍(OR:3.936,95%CI:2.307~6.715)。年龄增加、SBP高、合并糖尿病、尿蛋白阳性、颈动脉斑块也是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体检人群中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续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体检人群中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 论

有研究显示,1970-2014年全球肥胖人数增加了6倍,其中我国肥胖人群男性4 320万,女性4 640万[6]。我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18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本研究入选了北京市健康体检人群,超重率为40.3%,肥胖率为15.7%,略高于2012年的流行病学数据。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与其他伴随疾病和代谢紊乱共同作用可引起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最终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7]。有研究显示,近25年来的高BMI与全球400万人口死亡有关,占全因死亡数的7.1%,导致1.2亿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8]。

本研究发现,超重组和肥胖组视网膜动脉硬化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是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既往的研究中肥胖对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影响相一致[8]。视网膜动脉硬化是人体中唯一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动脉硬化。视网膜动脉硬化的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梗死、冠心病的情况,并可以帮助评估心功能,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全身的动脉硬化情况,可作为评估心血管情况的一个预测因子。由于视网膜动脉硬化可通过眼底镜直接检查,检测方便易行,故对于明确心脑血管疾病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202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肥胖人群中,微血管病变与大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具有一致性,其共同的发病机制包括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内皮功能紊乱等[9]。

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之一,常伴随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种疾病而存在,也是多种代谢紊乱的危险因素,肥胖患者的代谢指标异常情况明显多于健康人群[10-11]。本研究显示,与正常组相比,超重、肥胖组体检者SBP、DBP、患糖尿病比例均明显增高,且SBP的升高和研究人群中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危险程度呈正相关,但血脂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研究显示,肥胖可导致肾脏损伤[12],英国和德国分别有13.8%的超重人群和24.9%的肥胖人群出现肾脏疾病[13]。有研究显示,ACR≥20 mg/g的受检者代谢综合征各种组合的患病率高于ACR<20 mg/g者[14]。本研究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1%、1.7%和1.3%,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超重与肥胖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关注超重、肥胖者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评估与干预,同时早期识别血管损伤,从而减少超重、肥胖导致的靶器官损伤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颈动脉视网膜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复明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光凝术后临床观察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