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层深入,品出名著真味

2021-04-28 18:13柯晓珊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西游记名著

摘要:针对阅读的不同层次,可以恰当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逐层深入地教学整本书阅读,达到“趣”“法”并重、深度阅读的效果。《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通过“链接单元课文,做好阅读铺垫”“提供背景资料,制造认知冲突”“介绍文本特色,强化阅读期待”,做好铺垫式导读;通过构建空间结构图、梳理情节脉络图、把握人物关系图,做好统览式初读;通过质疑批判、比较观照,做好思辨式精读;通过布置一系列读写任务,做好延伸式阅读,发挥整本书阅读的最大功效。

关键词:《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名著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小学低年级整本书‘立体式阅读的实践与研究”(编号:FJJKXB19567)、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教材单元主题的整本书阅读思辨读写研究”(编号:1974)、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推进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编号:20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美国学者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阅读的四个层次”,即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针对阅读的不同层次,我们可以恰当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开展铺垫式导读、统揽式初读、思辨式精读、延伸式阅读这样逐层深入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达到“趣”“法”并重、深度阅读的效果。例如,统编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栏目重点推荐的《西游记》一书,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一、 铺垫式导读,有兴趣地“读起来”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长篇章回体浪漫主义神魔小说,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故事中既有佛、道两教的佛、神和仙,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还引入儒家的至理名言,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西游记》中的故事多次被搬上荧屏,具有超越年龄、文化、阶层的永恒魅力。但《西游记》原著近600页,是一部文白夹杂的大部头,如何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开启《西游记》的阅读之旅呢?

(一) 链接单元课文,做好阅读铺垫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先后安排的《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分别选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拼凑成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版图。编者如此编排,旨在透过一篇篇课文的窗口,指向一部部名著的新天地。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所学课文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回顾学习古典名著的方法。通过链接单篇课文,引向整本书,为整本书的导读做好铺垫。

(二) 提供背景资料,制造认知冲突

要在导读中勾起学生的兴趣,提供整本书的背景资料,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补充背景资料时,要制造一定的认知冲突的“涟漪”。

吴承恩曾自述:“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别有机杼。究其创作背景,吴承恩所处时代为明朝后期,当时国势由盛转衰,社会矛盾激化,宦官干政,吏治腐败,民生凋敝,动荡不安。吴承恩自幼聪颖过人,科举却屡次失利,仕途困顿,最终在主管征收税粮时,因大户和恶吏陷害而入狱。吴承恩借《西游记》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改变现实的愿望,以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折射人间社会的种种磨难。取经路上遇阻,一再有神佛帮助,一定程度上是作者渴望“君贤神明”王道治国政治理想的注脚。这样的背景资料阐述,深刻又新奇,必能牢牢抓住学生的阅读视线。

(三) 介绍文本特色,强化阅读期待

《西游记》是章回体小说,共100回。章回体小说的每一回,都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为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内容。这一文本特色在教材的“小贴士”中也有介绍。章回体小说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每一回都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相对独立,又承上启下。导读时,要把文本特色介绍清楚,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

总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导读环节,要做好阅读的铺垫。通过链接课内单元、引入背景资料、介绍文本特色,逐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统览式初读,有目标地“读下去”

针对内容丰富、章节繁多的整本书,铺垫式导读后,要进入统览式初读(通读),目的是把握整本书的大意,不至于让人读后感觉零碎烦琐,无从梳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可视化思维工具,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阅读过程中原本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阅读过程清晰可见。

(一) 构建空间结构图

《西游记》的故事从孙悟空开始,第一回到第七回都围绕孙悟空来写。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从孙悟空写起呢?仅仅因为他是主要角色吗?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而后明确这七回故事实际上是整部《西游记》的引子。在前七回,吴承恩着力描写孙悟空,不仅交代了这一主要角色的出身、本领、性情,而且利用他在天、地、冥、水四界的活动,打开了“三维四境”的立体活动空间,搭建了整个故事的舞台背景。有了如此宏大的空间结构,接下来出场的各路神仙、人间帝王、水神龙王、妖魔鬼怪等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编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二) 梳理情节脉络图

整本书阅读的情节脉络图类型很多,形式不一。就《西游记》来说,设计与之匹配的情节脉络图,可以抓住贯穿全书的“九九八十一难”来梳理,将取经路上重要的劫难或经历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思维导图,对全书进行俯瞰式的统览;也可以着眼于师徒四人的关系,根据从不和到和谐,一路成长、一路相伴的情节来梳理。

(三) 把握人物关系图

《西游记》结构宏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览全书分类梳理。如师徒组、神仙组、妖怪组、坐骑组等,绘制人物图谱(如图1所示),明确书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聚焦主题式的人物关系,如女妖怪、牛魔王家族(牛魔王、红孩儿、铁扇公主)等,更加清晰地認知书中人物的形象。

总之,统览式初读,教师要从整本书自身的文本特点出发,指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等多个角度,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对全书进行整体扫描,感知全书大意,了解内容结构,为下一步的深入精读做好准备。

三、 思辨式精读,有深度地“读进去”

朱自强教授认为:“阅读是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在与阅读文本互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能动地建构意义的心智活动。”他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趋向“深入阅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强调:“思辨是语文教学的制高点,思辨是一种生命全视野的深度学习。要带领儿童走进整本书,开展思辨式精读,更深入地认识一本书,从而认识自己,发现世界。”这或许是整本书阅读的最大意义所在。

(一) 质疑批判

思辨式精读,难免涉及对人物角色等的质疑问难。《西游记》中让读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孙悟空,单从孙悟空的性格、喜好、经历等角度来理解这个人物,总感觉不够深入、到位。细细品读孙悟空,我们会发现他的名字有石猴、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等。不同的成长时期,有着不同的名字,这之间似乎存在某种逻辑关系,藏着孙悟空成长的秘密。于是,以“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后有哪些名字?分别代表了他生命中的哪个阶段?”为主题开展探究(见表1),关于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的思考就水到渠成了。

《西游记》中,唐僧作为领军人物,却是最爱哭的人。全书写哭110处左右,他一人就占了55处。伤心之泪、后悔之泪、慈悲之泪等,将唐僧这一凡胎肉骨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爱哭鬼”,怎么能成为取经路上的领导者呢?可以引导学生思辨,即使唐僧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凡人,也有人性的弱点,但在取经这件事上,他志向坚如磐石,从未改变。正因为他看似普通,却这般坚定,更令人佩服。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无愧于西天取经领导者之名。

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是为了到西天取得真经。《西游记》全书主体部分,讲的是取经路上的经历。为什么要将取经路上的经历作为主体,而对取得真经的部分轻描淡写呢?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批判性阅读,揣摩品味,学生方能发现:一路上经历的磨难,尤其是主人公如何对待这些磨难、怎样渡过难关、得到哪些成长,才是最宝贵的“真经”所在。

(二) 比较观照

比较是整本书阅读常用的策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选择多元比较的维度,如徒弟之间的比较、妖怪之间的比较、劫难之间的比较、成长前后的比较等,并梳理其中的异同点。待全书读完后,还可以进行书与书之间的比较。如著名童话《绿野仙踪》被称为美国版的《西游记》,让学生抓住这两部源自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国度的文学作品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两书的主角都是四个小伙伴,他们有什么不同,又分别有了哪些成长?

展开思辨式精读,可以挖掘书中之趣,指向思辨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开展一次次的深度阅读与学习。

四、 延伸式阅读,有效度地“读出来”

余党绪老师把整本书阅读策略总结为思辨读写,包括三个环节:充分的原生态阅读、对主旨和内容的批判性理解、包括转化性写作在内的表达训练。整本书的延伸式阅读,融入写作,实现读写共生,能够发挥整本书阅读的最大功效,提升阅读力、思考力和写作力。

(一) 研究成长共性,思“第五个徒弟”

综观唐僧的四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还有那匹常常被忽略的白龙马,无一不是犯过错的,小到打破琉璃盏(沙僧),大到挑战天庭、大闹天宫(孙悟空)。在拜唐僧为师之前,他们都在流浪、受罚。借助与唐僧一起去西天取经,他们才一点点成长、成熟起来。这说明唐僧徒弟的共性都是“戴罪之身”,一路成长,由不完美到日趋完美。抓住这一点,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唐僧的“第五个徒弟”,想象他的名字、经历、特点等。

这样的读写练习,既与整本书内容联系紧密,是阅读的思考与延伸,又能反哺阅读,强化理解。

(二) 品味语言特色,写“惊敌语录”

《西游记》语言诙谐有趣,尤其书中出现了不少“杠精”,妙趣横生。以孙悟空为例,他打嘴仗从未输过,他与天兵天将、唐僧、八戒、妖怪等角色之间的斗嘴,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如与巨灵神的嘴仗:“泼毛神,休夸大口,少弄长舌!我本待一棒打死你,恐无人去报信,且留你性命,快早回天……”

在品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梳理这些“杠精”们打嘴仗的特点。如孙悟空,他打嘴仗时很喜欢用“泼”这个字,喜欢拿大辈分,喜欢称妖怪“孽畜”等,不妨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语言特点,迁移运用,发挥想象,在书中找一对“冤家”,写一段双方的“惊敌语录”。

(三) 联系亲身经历,引发“自我审视”

为什么要读《西游记》,这本书带给我们什么?由此引导学生从书联想到自己,引发与自己的对话——“你最像书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你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是怎么对待的?从《西游记》中你能获得什么启发?”自我审视,让这本书在学生的生命中真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延伸式阅读还可以结合其他形式,如表演课本剧、绘制连环画、多元讲故事等,增强阅读趣味,增加阅读的深度。此外,面对《西游记》这样气势恢宏、内涵深广的作品,教师、学生、家长最好能成为阅读共同体,共读、共赏、共议,挖掘阅读趣味,品出名著真味。

参考文献:

[1] 朱自强.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入阅读”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0(3).

[2] 周一贯.思辨:语文教学的制高点[J].福建教育,2020(36).

[3] 余党绪.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柯晓珊,福建省廈门市天安小学。)

猜你喜欢
西游记名著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西游记
西游记
国内外名刊名著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