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硕
〔摘要〕与高中其他学生相比,高中艺术生普遍具有学业成绩不佳、提早进行生涯选择等群体性特征,在集训前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数骤然增加。通过对艺术生生涯问题进行剖析,可以发现目前生涯问题探索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了在集训前对艺术生进行生涯辅导咨询的实践性策略。
〔关键词〕生涯教育;艺术生;辅导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0-0030-05
一、艺术生生涯问题现状
高中学校的艺术生是指在高中阶段选择艺术专业(主要包含美术、音乐、传媒等)、准备参加艺术高考、报考艺术专业与大学的高中生。艺术生是在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呈现出群体性心理特点,尤其是在特殊的时间段会产生突发的心理变化——以我校,一所城乡接合部的普通高中为例,在高二下学期临近期末考试之时,前来做心理咨询的艺术生人数骤增。据了解,全国艺术高中生基本都遵循“2+1”的学习模式,即前两年在本校学习文化课和艺术课基础,最后一年在各大专业机构(如画室、音乐培训机构)进行艺术科目专项集中训练(简称“集训”),直至艺术专业考试结束后再回到高中学校,准备文化课高考。高二下学期正是艺术生即将离开高中学校去集训的前夕,此时艺术生因各种原因感受到生涯转变带来的迷茫和不适,心理波动起伏较大,经常哭泣、反复体验焦虑情绪。
二、艺术生生涯问题原因分析
(一)普遍性中的“特殊性”
高中生的理智、情感、社交方面尚未达到成熟,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不同步,具有不平衡性和动荡性的特点。同时,高中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在生涯选择与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1]。青春期封锁和开放之间的矛盾、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使得他们与家人的沟通受阻。高中艺术生除了有普通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外,还具有群体上的特征:大多数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略微逊色,部分学生学业自信受挫、元认知调控能力不足;往往是为了考上大学而选择艺术专业,真正因为兴趣而选择艺术的学生并不多;求学期间的花销更多,背负较大的经济压力和较高的家庭期许;在家庭发生重大经济变故,或重要他人不再支持其学艺术时,只能被迫放弃学习艺术而转成文化课学生,深感无力改变现实;高中艺术生情感方面趋于感性,行为上易冲动[2]等。因此,高中艺术生在生涯发展问题中常常有思虑不周全、固执己见、情绪波动大、沟通不畅等特点。
(二)生涯选择提早的“后遗症”
一般来说,艺术生在高一就已经完成了选择艺术专业的重大生涯决策,这基本确定了未来专业与职业方向。而对于文化课高中考生来说,即使是在个别省份实行“新高考”之后,也只需要在高一选择高考课程,在高考结束后才需要考虑具体专业。也就是说,艺术生比文化课学生少了两年多时间进行生涯探索。每年1-3月份的艺术专业考试相当于艺术生的“小高考”,提前于普通高考约5个月的时间,对于艺术生来说,压力来得更早,用于适应和调节的时间更短。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15~24岁的个体处于生涯探索阶段。其中,15~17岁是试验期,生涯主题是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等方面,对未来职业进行尝试性选择;18~21岁是转变期[3]。艺术生比同龄人提早进行了生涯选择,存在生涯准备不足、生涯适应不良、生涯调整能力较低等现象,因此在集训前容易突发心理问题,生涯咨询数量大幅提高。
(三)生涯定向中的“不定向”
早期研究倾向于把生涯简单地分为定向与未定向两种情况,却忽视了生涯定向是一种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已经做出生涯决策的学生仍有可能对抉择或者现状不满意、安适度低或者不确定,持续体验生涯焦虑和生涯未定[4]。虽然艺术生在高一就进行了专业选择,看似已经“生涯定向”,但仍有可能对选择艺术生这条道路的安适度和满意度较低,甚至正在纠结改变生涯决定,表现为焦虑情绪突出。焦虑对生涯发展有负向影响,可能会阻碍个人做出生涯决定、探索自我及其他与生涯有关的活动,回避能够帮助他们做出生涯抉择的行为[4]。
集训前艺术生的焦虑情绪可以分为三种:生涯焦虑、特质焦虑和情境焦虑。因对未来的不确定、对模糊程度忍受度较低,或者个人未发展出适当的生涯决策技能而产生的焦虑为生涯焦虑[4]。如有的艺术生反复思虑自己是否合适学艺术、花费巨大时间和经济代价之后是否能考上理想大学,陷入情绪旋涡中不能自拔。特质焦虑指个体具有稳定持久的焦虑倾向,即个体普遍倾向于用焦虑的方式去应对所遭遇的各种情境。情境焦虑是指个体在某一特定情境下,所体验到的紧张、忧虑、恐惧、不安等情绪感受[4]。集训是大部分艺术生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校园和老师,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求学。以美术生为例,集训每天的绘画时间通常是4~8节课,最多时达到10个小时以上[5]。“不知道在那里会怎么样”“了解到画室学习时间很长,不知道是否能跟得上、撑得住”。
(四)同一性发展的“中断”“转换”
同一性发展出现问题的艺术生分化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家庭原因想去集训而去不成的,形成了同一性发展的暂时中断。根据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青春期(12~18岁)的发展关键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对于想去集训却又没去成的学生来说,建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暂时被打断,遇到了同一性危机。生涯建构理论中,同一性是指人们如何看待他们与社会角色相关的自我,是由心理自我与社会环境共同建构而成的。个体把相关因素整合成为和谐统一、有连续性的整体,这种一致性和连续性对形成和发展同一性起到重要作用,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意义。但是当同一性内容不足以或者不能够支持个体面对新要求时,个体就需要加速发展或者修订他们的同一性。这时个体会感到焦虑、迷茫、冲突或者矛盾[6]。
另一种是由于多重趋避冲突在考虑到底要不要去集训的,以及打算进入集训但生涯准备不充分的,形成了同一性发展的转换反复。Marcia根据“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划分了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混乱。其中,只有同一性获得是成熟的同一性状态,其他三个是不成熟的同一性状态。在青少年时期和成年初期,同一性状态有可能改变,不同状态会反复出现。解决了同一性危机的个体还是有可能回到不成熟的同一性状态;而对于正处于同一性危机的个体,经过发展会达到一定的同一性获得状态。个体由同一性成熟状态又回归到同一性不成熟的状态,是正常发展的过程。自我同一性經过多次的反复转换后会趋于更稳定的成熟状态[7]。在高一选定艺术高考的学生可能是自我同一性达成者,但是生涯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在临近集训时又是一个生涯抉择的关口,这时可能转换为同一性延缓者,不确定是否继续走艺术高考这条路;也偶尔发现有转换为同一性早闭者的案例,对艺术高考盲目乐观。但这种转换并不是消极的,反而是艺术生走向生涯成熟的必经过程和发展契机。
三、生涯问题探索的不足之处
(一)学校层面
大多高中学校对艺术生群体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学生生涯问题继发心理问题的严重性预估不足,对学生生涯发展需求了解不充分,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得不及时、不能满足需要,对学生生涯发展助力有所欠缺。少数开展生涯规划课程的学校没有调查学生生涯需求,没有在理论指导下设计与实施课程,导致教学有效性较低。
(二)家庭层面
由于高中生经济尚未独立而艺术培训费用较高,家庭支持对于艺术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艺术专业课成绩一般、家庭经济条件也一般的学生在选择是否参加集训时,容易产生多重趋避冲突;有的学生因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家人由支持集训转变为不支持。在决定是否参加集训的前夕,存在学生与家人沟通不畅,家人不够尊重孩子的意愿,甚至替代孩子做决定的现象。
(三)学生层面
1.信息堆陷阱
面临多重趋避冲突的学生容易陷入信息堆陷阱。例如集训前学生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与金钱,不想轻易放弃,但又发现不是对艺术特别感兴趣、成绩也一般,如果去集训就要投入更多,如果转成文化课学生在学业上更加吃力,家长和学生都很迷茫。在初期生涯咨询陈述时常常不知该从哪里讲起,分不清问题的主次矛盾,表达的信息繁杂,反映了艺术生在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模型中元认知和一般信息加工技巧的欠缺。
2.缺乏弹性陷阱
较多艺术生对生涯发展模糊性的忍受度较低,缺乏认知弹性,急于求得生涯确定而不得,生涯不确定感表现为焦虑[8]。有时学生对自己追求的目标过于执着和理想化,缺乏弹性变通的思考以及自以为是的作为,常让自己陷入僵局[9]。这种择善固执的信念如“我就是要学美术,否则将来没有前途”“只有音乐才能让我以后找个赚钱多的工作”等。
3.眼界有限陷阱
高中生由于眼界有限,常常以孤立的、静态的、不变的眼光看待生涯问题,认为生涯决策一旦失败就万劫不复,而忽略了生涯发展的动态性和持续性,忘记把个人生涯发展纳入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去考虑。
(四)心理教师层面
学校心理教师在遇到学生生涯问题时必须转变角色为生涯咨询师或者生涯导师。在进行生涯咨询时,他们也常常陷入错误判断陷阱。
1.先入为主
在咨询中也会产生首因效应,咨询师过分重视了来访者首先交谈的信息的重要性。如过早相信了来访者所说的家人不支持他(她)集训而感到痛苦,忽略了他(她)其实自身学习不努力、家人劝说后发生动摇、产生退缩行为、回避失败的事实。
2.个人偏好
过度依赖个人喜好的咨询流派来进行判断,如以自己熟悉的“理性行为治疗”来判断来访者的问题由非理性信念所致,而忽略了对生涯灵性的成长性引导。所谓的生涯灵性,是指那些可以帮助个体适应复杂的生涯历程时所需要的积极心理特质[8]。
3.选择性注意
对自己不了解的艺术生专业问题和集训时的状况加以简化或者忽略,甚至产生了错误归因。如美术生反映集训时睡眠状况不好,咨询师只注意到其紧张焦虑情绪,而忽略了宿舍人际关系不良对睡眠的影响。
四、艺术生生涯问题应对策略
台湾师范大学金树人教授指出,生涯辅导咨询在于透过一对一或团体的方式,由专业生涯咨询人员协助个人克服与生涯准备、生涯试探、生涯选择、生涯适应等有关的困难与问题,清除情绪与认知上的障碍,达成生涯工作角色与各种生活角色之间的融洽和谐,以增进个人的生涯发展与生活适应[8]。个体如果能够在特定年龄阶段完成生涯发展任务,则可以获得舒畅、愉快的体验,并利于下一阶段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感到不愉快和受到困扰,对下一阶段的发展产生阻碍[3]。因此,应当重视学生生涯问题,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好发展的阶段性问题。
(一)多方力量协同联动
当艺术生确实需要家长和科任老师的帮助时,心理教师一定要提前告知学生,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引导家长倾听孩子的心声,认可孩子的努力,尊重孩子的意愿,特别是多征求艺术教师的专业意见,看清教育在代际传递中的作用,整合生涯资源,全面考虑后做出理智的决策。通过班会课,让学生了解更多艺术类高考的优势和学校往年的成功经验,增强自信和掌控感。
(二)开展生涯规划课程与团体辅导
为了应对艺术生需要提前做生涯抉择,生涯成熟度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情况,学校应该在高一开展生涯规划课程和艺术生选定艺考后开展团体辅导。抓需求,早规划,扩眼界,重预防。在实施课程之前先进行学生生涯辅导需求调查,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地域与社会发展趋势扩展学生眼界,在理论指导之下实施生涯规划课程。我校实行的生涯规划课程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涯规划特色课程设计——基于‘生涯风车模型”,是依据黄顺编制的“高中生生涯辅导需求调查问卷”进行学生调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和“生涯风车”模型理论指导之下开展的高一到高三的生涯规划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的生涯成熟度。生涯规划课程要脚踏实地解答学生的困惑,学生才可以仰望星空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高一选定艺术生之前,借助生涯量表对生涯犹豫者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作为是否选做艺术生的参考。选定艺术生后,提前做生涯团体辅导工作,防患于未然。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提升学生的毅力、好奇心、希望感、灵活性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规划既有挑战性又有实现可能的理想未来,以憧憬成功的喜悦来鼓励今天的自己。
(三)做好生涯咨询工作
1.心理问题疏导
艺术生集训前问题凸显,生涯问题与心理问题互有交叠、密不可分。有的是在原有心理问题基础上被生涯困局激发,有的是生涯问题继发产生心理问题。以“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的原则,首先解决心理问题,再解决生涯困惑。引导集训前感到焦虑紧张的学生梳理导致负面情绪的具体原因,如父母期望、学校氛围、同辈竞争的压力、自我期望、非理性信念,等等。讓学生了解焦虑紧张的正面意义,将焦虑水平、期待水平调整至中等程度,与焦虑同行,激励自己成为有担当、更成熟的人。破除生涯干扰信念,积极解决问题。提前了解更多关于集训机构的情况,减轻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对待多重趋避冲突和盲目乐观的学生,要引导其设想不同的选择导致的不同结果,客观分析利弊,树立“我选择,我负责”的观念。
引导学生看到问题背后的正面意义和转变契机,它像是生涯转折前的阵痛,在帮助当事人积极寻找应对生涯变化的方法,只是由于个体成长环境、自我调适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显现出不同的现象。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现阶段的问题,在生涯发展当中解决问题,危险与机遇同在。
2.增加生涯弹性
运用一般化技术,帮助来访者接纳不确定和变化是正常的情形,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和一成不变的。在应对生涯变化时,要增加生涯弹性。澄清和排除影响生涯抉择和发展的非理性信念,从“无法接受改变”到“接受有弹性变化”,从“确定”到“积极的不确定”[8]。例如生涯目标可以重新选择、现实状况与自己预想不一致时可以调适,并非一次选择定终身等。
3.提升生涯灵性
艺术生具有情感细腻、艺术感受性强的特点,可以利用此优势,探索艺术治疗取向的生涯咨询,提升生涯灵性。如指导性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来访者减轻焦虑和疲惫感;绘制生涯图可以帮助来访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过去的成长、现在的问题和未来的期望,是生涯咨询中一种有效探索、增强心理能量的工具[9],可以视作生涯发展中的保护性因素。
4.防止出现极端行为
对于最终还是因家人反对不能去集训的艺术生而言,此时同一性被迫中断,体验到生涯悬置与不确定性,容易引发自伤等极端行为。可以通过叙事疗法,在叙事中形成与表达同一性:鼓励当事人充分表達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关于自我的故事,聚焦经历的重要时刻和改变生命的经验,形成故事线索。对关于自我的小故事进行整合,构建成宏观故事。对过去经验进行扬弃,使之产生意义并把价值观、态度和习惯沉淀进宏观叙事。以前的生命叙事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困扰了,协助当事人丰厚生命故事,找出更多的支线故事,修订宏观叙事以适应当前需要。当艺术生感到他们正在改变而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的时候,叙事同一性的过程便会发生,它为个体的生命提供意义和目标,起到激励和定向的作用。这时个体通过顺应恢复平衡,即通过详述当前的意义系统或创造新的意义把他们的经验带入现有图式并与之保持协调。顺应过程重新组织个体的意义系统,并更加具有整合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叙事生涯咨询帮助艺术生建立与打造同一性的连续性,有了连续性,个体可以经历转折而不迷失自我,以对过去既有保留又有改变的方式向前发展[6]。协助学生不断对自己的角色、社会身份进行探索和确认,认同其中某些身份并能够成功地扮演。
埃里克森认为,如果个体在考虑未来的时候结合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能够体会到自己在时空中存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时,他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解决了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3]。生涯辅导并不急于立即解决自我同一性问题,但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示是非常有必要的。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提升自主性,促进自我探索和生涯适应的能力,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顽强生长。让学生认识到,生涯发展不仅仅是外界提供条件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设计与创造的奋斗过程。遇到困难、矛盾、冲突是非常正常的,需要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树立合理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生涯适应和调整,获得有意义的和自我实现的人生。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9年度广东省学校德育科研课题“粤港澳大湾区生涯规划特色课程设计——基于‘生涯风车模型”(立项编号:2019ZXDY098),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省中学生涯教育行动研究项目学校“‘生涯风车模型下的生涯规划校本课程设计——基于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背景”(立项编号:GDJY-2019-S3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玲.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 2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2]张艳.艺术生心理特点的研究与对策[J].职业技术,2011(5):125.
[3]曹凤莲,朱瑜.高中生生涯辅导实践操作[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彭裕.大学生生涯未定向源、焦虑与生涯定向之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
[5]吉沐成.当前高中美术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3(4):56-58.
[6]马可·L.萨维科斯.生涯咨询[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7]张力维.自我同一性对职业生涯决策过程的影响[D].太原:山西大学,2015.
[8]曾维希.大学生的生涯不确定感类型与症结研究——生涯混沌的视角[D].重庆:西南大学,2009.
[9]钟思嘉.生涯咨询实战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中山,528471)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