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华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婆媳经”被世人认为是天下最难念。在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明显和最常见的,就是出现在婆媳关系上。婆媳不合,是一个多数人提起就摇头叹息的问题。试想,两个年龄、背景、性格、价值观诸多方面都不相同的女人,同在家庭这个小圈子里确立各自的位置和价值,犹如一个水井中的两只吊桶,碰撞在所难免。
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婆媳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中其他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祖孙关系。其二指婆媳关系是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最微妙、最难处的一种关系,婆媳关系好,往往能够一好百好。在笔者家乡漳州和毗邻的潮州民间,流传一首闽南语民谣:“婆媳和睦感情深,有孝新妇敬大家。大家食无百二岁,不比春草年年生。”潮州和漳州人说的同是闽南语系,它被喻为古汉语活化石,歌谣中的“新妇”,是潮漳人对媳妇的称谓,此称谓在汉代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就曾出现:“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大家”,是潮漳妇女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婆婆,在多处古书中可看到。北宋王谠《唐语林》卷一有“晟问何事?女对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这里的“大家”就是妇人称丈夫之母。说起称婆婆为“大家”,别说外地人感到新奇,即便是本地人也感到有趣。20世纪80年代,有一天,同事向我递来一张请假条,记得上面写道:“因大家破病,要求领导准假N天照顾大家。”显然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同事的请假条是用闽南语写的,“大家”指的就是婆婆,“破病”就是生病,他没有注意应该用书面语来写,结果被单位的人当成笑料。
在潮漳家庭中,不时可听到“不孝新妇三顿烧,有孝查某囡路上摇”这句俗語,一般多是出自当婆婆的感叹,或做女儿的自责。
这句俗语表达的意思是说婆媳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媳妇还是每天三餐要给婆婆做饭送饭,让婆婆每天三餐都能吃到媳妇煮的热饭热菜。“烧”乃闽南方言“热”的意思。而多么孝顺的女儿出嫁以后,不可能天天在父母身边。父母生病需要女儿照顾时,女儿也无法及时赶到,所以婆媳关系是很重要的。
潮漳民间这句古老的俗语犹如经典名句,对于婆媳之间互相理解、调和矛盾起到了润滑剂作用。这句俗语的来历,有一段小故事:从前有个媳妇,为人贤惠勤劳,丈夫常年在外地跑买卖,家中事无巨细都由媳妇担当。但是,做婆婆的对这样一个好媳妇却是这也看不习惯,那也看不顺眼,还经常在其他人面前数落媳妇的不是。风言风语很快传到媳妇耳中,她很忍让,很宽容,即使知道婆婆对她说三道四,不但不计较,相反从严要求自己,努力尽到做媳妇的责任。婆婆老迈年高,行动不便,媳妇每天三餐做好的饭菜自己未吃,总是先端到婆婆的跟前,让婆婆都能吃上热饭热菜。有一次,婆婆患了急症,丈夫在外经商未归,几个小姑子都出嫁在数十里外的山区,媳妇只好背着婆婆去求医治疗。等到几个小姑子闻悉母亲生病,赶来探视,却因路途远,待到娘家,母亲的病已经痊愈了。这件事让婆婆很感动,她逢人就夸朝夕相处的媳妇多么好,并由衷感叹:“不孝新妇三顿烧,有孝查某囡路上摇。”这里的“查某”也是常用的闽南语。史学家连雅堂在《雅言》中论述:“‘查某一语,重在‘某字。女子有氏而无名,故曰‘某,如曰某人之女某氏、某人之妻某氏,此例多见于《左传》。查,此也……所谓‘查某,则曰‘此女。”由此进一步可知,“查某”是女人的意思,而“查某囡”就是女儿。
新时代,妇女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无论社会地位还是家庭地位都提高了,因而婆媳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的婆婆意识到自己年老会体弱多病,必须依靠儿媳养老送终,所以也就不再动不动就对媳妇说三道四,横加指责。通情达理的婆婆们也将媳妇当作自己的女儿看待,在许多方面顺应媳妇的话,因而个别的媳妇刁难婆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然而尽管媳妇再不孝,婆婆还是有饭吃,这也就是“不孝媳妇三顿烧”的内涵。
“不孝新妇三顿烧,有孝查某囡路上摇”,这句俗语运用对比手法,通俗易懂,让哪一方都容易接受,从做婆婆的角度来说,纵然媳妇多么不孝,自己的归宿还是要依靠儿媳妇的,特别是在“男主外”仍然居多的情况下,儿子不可能经常伺候在自己身边,所以这句俗语有安慰婆婆的作用。从外人角度来说,尽管知道媳妇有过错,但为了不激化家庭矛盾,好心人经常会这样劝慰老人:“我们都是风烛残年的人了,不要计较太多。有孝女儿山高皇帝远,还是依靠媳妇现实啊!”
不管从何角度来说,“不孝新妇三顿烧,有孝查某囡路上摇”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尊老爱幼是家庭的美德,但愿这句话能够被更多的婆婆们所领悟,成为婆媳关系之间的调和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