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作为整体理论写入党的文献,成为贯穿全篇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三个新”作出集中、深刻、精准、权威的阐释。在这前后,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等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进行强调。总书记关于“三个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着眼统筹“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为解决“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新”的重要论述,首先要从政治上加深理解,只有增强政治自觉,才能增强行动自觉。
“三个新”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追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是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判断政党性质的质的规定性。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的这些基本特征,内在指向在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既见物又见人的、全面的现代化。新发展理念把共享发展作为根本落脚点,着力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直接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也都聚焦于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多样化需求,鲜明突出了“发展为了人”这个根本目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新发展格局要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战略方向,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有利于稳定就业、提高收入、促进消费,创造更多现代化、高质量的物质精神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三个新”从发展目的、指导原则、实现路径等方面,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的集中体现。
“三个新”贯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体现了鲜明的发展主题和政治定力。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具有多种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客观上要求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内在统一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是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总之,“三个新”事关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重大问题,体现了党中央把握大局大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以贯之的要求。
“三个新”贯穿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体现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和政治愿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进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比以往更加厚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向着更远的目标谋划共同富裕,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促进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既要讲求效率、也要维护公平,既要发展经济、更要改善民生,推动实现物质财富的积累同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有机统一。只有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的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才能促进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和公平分配,不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这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之所在。(作者系四川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 (责编/刘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