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建构数学高效课堂

2021-04-28 04:21方坤添
教育界·下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高效课堂数学

方坤添

【摘要】数学的灵魂是问题,有问题的数学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的动力是问题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通过“说一说”读懂文本,借“练一练”规范语言,以“想一想”为途径拓宽问题思考范围,还能借“问一问”使提出的问题更有效,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问题意识;高效课堂;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增加了“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说明《课标》更关注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善于“提出问题”,这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爱因斯坦说过:“解决一个问题和提出一个问题相比,后者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下面笔者结合平时教学点滴积累,谈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及建构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

一、立足“说一说”——让学生读懂文本

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描述课本插图的能力,让图上的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得以再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低年级起,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应该培养学生“说图”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图中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而且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逐渐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其以后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或减几”时,对于图1,以前常常让学生在理解了“三只小鸟飞进来和飞出去的区别”后就匆匆让学生作答了。在新课标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树上原来有几只小鸟,又飞来(或飞走)了几只,也就是几加几(或减几)”。这样学生能够把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又如,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带学生回忆“秋游”情景,说说自己在秋游中看到的、想到的,说说与小伙伴分享物品的经验,如分糖果、矿泉水、蛋糕等。然后出示这一单元的主题情境图,让学生说出每个“小群体”的活动,幷用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入境”,重点要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由此引出新知,并揭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借助“练一练”——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每堂课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一)探究发现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探究新知后,教师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更好地巩固新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时,当学生初步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后,结合具体的题目,如“①(100÷25+16)÷5;②200÷25-1000÷125;③160-(100-80)÷4;④400-400÷40+40”,可以先提出:“仔细观察题目,想一想應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谁想给小伙伴提个醒?”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第①题应该先算括号里的除法,再算括号里的加法,最后算除法。”等等。这样,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成竹在胸,不仅理解掌握,而且能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表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又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学生对这一主题生发出许多问题:①什么是物体的周长?怎样求一个物体的周长?②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物体的周长?③生活中不规则物体的周长有什么办法知道?④生活中提到的胸围、腰围、头围是什么意思呢?⑤是不是所有物体的周长都有办法测量?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既为学生以后学习提供了深度研究的线索和范围,也涉及其他学科内容的不同整合点,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总结归纳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课堂的总结环节,如果能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将有效推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总结环节时,教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生①:我知道什么叫“年”,什么叫“月”。

生②:我终于知道大月和小月是怎样来的。

生③:我知道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生④:我知道了一年有365天和366天的原因。

生⑤:我知道二月份为什么有28天和29天。

……

师:大家还有什么困惑?

生①:在日历中还有农历,我想知道农历是怎样来的?

生②:还有比年、月、日更大的时间单位吗?

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新知,其实就是对新知的思考和整合,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在学生“操作”“合作探究”之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通过学生间的学习和分享,学生总结出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善于提问的必备基础。只要坚持长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三、紧扣“想一想”——拓宽学生的问题思考范围

发展思维,拓宽思维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应该认识到,学生之间确实存在个体差异,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对解决问题中的“提出问题”进行分层预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备课时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什么层次的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否合理?能否解决?有几种不同的提法?若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只有周密地进行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效提出问题,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多备一份预案,就会多一分成功的可能,少一些教学的遗憾,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提出更有创造性的问题。

例如,新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解决完教材中的例题后出示以下三个问题。

(1)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不一样?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2)对比分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你发现了什么?

(3)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哪种解法更简便?你想提什么样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对比两种不同方法的同时,将算理与算法二者联系起来,从而体会其解题思路的差异。方法一:要先求出两种中国结各用多长的彩绳,所以列出算式要先算乘法;方法二,要先求出两种中国结各做一个共用彩绳的长度,所以要先算加法。

学生受经验的限制,看问题单一、孤立,缺乏联系的眼光。因此,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对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已学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异同后,体会算法的一致性,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四则混合计算方法。

第三个问题,再次联系和对比两种方法,并从中寻找最优解,为后面学习乘法分配律做铺垫。事实证明,这几个问题既使学生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了更高的程度。第三个问题的最后一问“你想提什么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有的学生提出疑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也能根据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吗?”这个问题引发全班学生进行思考:整数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对于分数是否同样适用?最终推动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

又如,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给出的已有信息,哪些是有效的信息?哪些是无用的信息?是否有隐藏信息?(如每周含7天,中点指,对折3次相当于平均分成8份,往返走2个路程等)哪些是可用的“次生信息”?

四、借助“问一问”——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有效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当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多管齐下地指导课堂的探究学习,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有效。

(一)结合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中的问题情境既要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理解生活。

有很多问题蕴含在具体的情境里。教师要创设有利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欲望,敢思考,善思考。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四第7题:“假日里,王老师带一组同学去森林公园。门票每人4.50元,老师说:‘我一共花了58.5元买门票。小明说:‘老师,还要准备32.5元买回去的车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读题后,笔者简短地创设了一个情境:“同学们,周末想不想让家长带你们去风景区走一走?如果去收费的景区玩,我们需要考虑些什么?”很快有学生回答:“必须买门票。”“要坐车。”“要带钱买些饮料、纪念品等。”此时,学生犹如整装待发的游客,兴趣盎然,解决此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新授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时,将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插入问题情境中。导入部分,出示《羊羊运动会》图片,引导学生数一数运动员有多少人。这样,既能复习10以内的数,又能引出大于10的数,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数不只是10以内,还有比10更大的数,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范围。导学部分,引导学生把每一位运动员看作一根小棒,通过“摆一摆”把运动员的人数摆出,不仅可以把抽象的数变得形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反馈部分,学生在数苹果、数汽车、数绵羊等过程中将新知识内化。

有效地应用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开展教学,能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知识的本质。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为己所用,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

(二)巧妙引导,确保所提问题的有效性

受生活经验的不足与已有知识的影响,学生在提问题时往往会随心所欲地添加自己的主观条件,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提出的问题也大多是“无效”问题。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二第13题:“节能冰箱说:‘我一天的耗电量是0.22千瓦时。普通冰箱说:‘我一天的耗电量是0.8千瓦时。电费每千瓦时0.5元。①普通冰箱一天的电费是多少?②节能冰箱一天的电费是多少?③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学生往往会提出:“普通冰箱2天耗电量是多少千瓦时?”“普通冰箱3天的耗电量是多少千瓦时?”“节能冰箱2天的耗电量是多少千瓦时?”等等。这时笔者故意接着说:“普通冰箱4天的耗电量是多少千瓦时?5天呢?12天呢?”此时学生笑了,也恍然大悟:“这样可以提无数个问题呀!”在此,笔者加以点拨:“我们通常要根据题中已有的信息来提出更有创意的问题。”很快学生就提出了“一台节能冰箱每天比一台普通冰箱节省电费多少元?”“一台节能冰箱和一臺普通冰箱每天共需电费多少元?”等合理的问题。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不是一项短时间内就可以达成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精心预设,科学评价,巧妙引导,有效训练,才能使学生思维敏捷,表述严密,从而提出新颖、合理、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郑学锋.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9(01):56.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高效课堂数学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