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视角下当代扇面书法创作的突围

2021-04-28 17:00景俊勤
书画世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书体书风文化品格

景俊勤

内容提要:当代展厅文化语境下的书法创作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创作有种种差异。这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法艺术的繁荣,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扇面书法创作也不例外。扇面书法创作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当代扇面书法创作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要回归其本质属性,弱化形式居先的审美特征,提高篆书、隶书创作中的小字创作水平,同时还要倡导书法风格的多元化,避免书风的严重趋同现象,凸显其文化品格。

关键词:形式;书体;书风;文化品格

当代扇面书法创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囿于展览语境,又面临种种困境。这种种困境已经严重地限制扇面书法创作整体水平的继续提升,也与扇面书法本身的文化属性背道而驰。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外在形式的审美特征、书风的同质化、扇面形式本身文化属性的淡化等方面。当代扇面书法创作要获得长足的发展,理应在这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要弱化形式居先的审美特征

形式居先的理念几乎是当代展厅语境下书法作品的共有审美趋向。从书斋文化转向展厅文化,完全把书法作品视为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要求书法作品在展厅中要突出它的外在形式特征和视觉效果。扇面书法原本有着极强的文化属性,在此背景下,这又与凸显外在形式,带有美术性、装饰性的展厅文化审美理念产生了冲突。换句话说,形式居先的审美特征甚至超越了文化属性,而居于首要的位置。但是,只是追求展厅效应,夸张视觉效果,不注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忽略了扇面书法固有的文化属性,扇面书法创作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扇面书法创作了。那么,要使扇面书法创作朝着合理的方向前进,就必须弱化形式居先的理念,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倡导单个扇面的书法创作

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历届扇面书法作品展览为例,在第一届、第二届扇面书法作品展览中,绝大多数作者采用了单个扇面进行创作的形式。在第三届、第四届扇面书法作品展览中,已经转变为绝大多数作者以数个扇面组合成一幅书法作品的创作形式了。其中用十来个扇面组合成一幅作品的形式是常态,甚至有多达二十个扇面的组合形式。数个扇面组合成一幅作品的创作形式已经完全使扇面书法创作变异成扇形书法创作。显然,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带有极强文化属性的扇面书法创作了。因此,方向引导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如在征稿启事中做明确的要求、在评审中注意评审导向、在理论层面进行学术的引导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倡导以单个扇面而非扇面组合的形式进行创作,回归扇面书法本有的形式小巧、视觉雅致、笔墨精到等审美特征,避免真正意义上的扇面书法创作在变异为扇形组合形式创作的道路上愈行愈远,是十分有必要的。

2.改变展示方式

在当代展厅文化背景下,书法作品的展示方式多是以展览的形式展开的,展览这种形式其实源于西方,由法国、德国等国家传入日本,形成了博览会的形式,后来传入中国。也就是说,展览这种形式并不是传统书法的天然生存环境。要在展厅举办展览,创作者必然要考虑展示方式变化所导致的审美差异,以适应展厅的需要。传统的扇面书法是文人手上把玩的,一旦悬挂于展厅,单个扇面固有的尺寸无疑会显得体量不够、气势不足。手卷、扇面等书斋性质极强的创作形式不得不对展厅文化做出让步。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二者已经协调共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真正意义上的扇面书法创作,就是要凸显扇面书法作品文化性极强的天然属性。如果不能表现出这个固有特征,用十多个甚至二十个扇面组合的形式,与大尺幅的中堂、条幅等创作形式在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为了还原和凸显扇面书法作品本身的文化属性与文化品格,在作品的展示方式上可以做适度调整。比如,把于展厅壁上展示的方式改变为于展厅的展柜中、书案上展示等方式。这样的话,创作者不必为作品能否表现出气势而耗尽心思,欣赏者在欣赏时也不必以仰视的方式进行,近距离欣赏,弱化以眼观之的视觉图式效果,凸显其以内心赏之的鉴赏过程。如果能以这种方式展开,那么欣赏者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感官的刺激了。换句话说,作品有无气势、视觉形式丰富还是不丰富已经退居到次要地位了。突出装饰性,忽略文化性,为展览而制作,在形式上无所不用其极。如采用带有肃杀氛围的黑纸、蓝纸书写,单个的小扇面甚至用几个颜色拼接,这些行为已经本末倒置。因此,弱化形式制作,使扇形书法创作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扇面书法创作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了。

二、关于书体、书风的问题

应该说,选择哪种书体、哪种书风来书写,带有个性化的特征,是个人选择的自由,但当扇面书法展览中出现趋同的现象时,无疑会存在一些问题。以全国第一届至第四届扇面书法作品展览为例,表现的书体以行书、草书居多,间有少量小楷,篆书、隶书极少。书法风格也由前两届带有明显地域化及个性化表现语言的特征转变为趋同性的审美特征。显然,審美的趋同性与扇面书法本身要凸显个性的特征背道而驰,也与当代文化语境中对个性的充分张扬不合拍。

1.要不断提高扇面书写中篆书、隶书小字的创作水平

扇面因形制较小,适宜写小字。选择篆书、隶书书写的人少,是因为篆书、隶书小字书写的难度较大。以篆书为例,笔法没有行草书那么丰富,如果在扇面形式中表现的话,容易显得单调,需要以扎实的笔墨功底为基础,内容的可读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这当然被不少人视为畏途了。以小字隶书表现,比大字难度要大多了,隶书固有的笔势、气势等特征用大字的笔墨语言去表现,相对容易些。如果以行书、草书来书写,在用笔的丰富性、结字的对比、章法的虚实、墨色的营造等方面都有大范围拓展的空间。这就是扇面书法创作中,人们多选择行书、草书的原因。

从另外一个层面讲,篆书、隶书小字的提升空间非常大,为书写者留下了挖掘的余地,是大有可为的。在扇面书法展览中,要积极地加以引导,提升篆书、隶书小字的整体创作水平。前人在扇面书法表现中,对篆书、隶书小字的运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赵之谦、吴昌硕都有不少扇面作品以篆书、隶书小字表现的,从取法到笔墨表现形式、内容都足资借鉴。

2.书法风格要多元化

当代扇面书法创作的笔墨语言具有趋同性,在行草书的书写中尤其明显。这使得扇面这种适宜表现个性、见性情的创作形式大大削弱了美感与内涵。个性的衰弱与功利化的创作心态密切关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创作者普遍浮躁的创作心态。扇面书法创作中缺少浓浓的士气,亦即书卷气,外露过多,意蕴不足。白蕉曾用太极拳来比喻书法中用力的含蓄:“书法之功,尤贵乎力,唯其力乃如太极拳。外道以为全不用力,不知其中浑身是力,功夫在内。”當代,信息传播迅速,如果没有相当强的定力与理解力的话,很容易被时代风气左右,以致互相熏染。这不仅仅是扇面书法创作中的问题,也是所有其他创作形式中的共性弊病。要使创作面貌多样化、风格多元化,关键不在于学什么,而在于怎么学。比如同样学习“二王”,赵孟的中和、文徵明的刚健、董其昌的秀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学习者把古代作品内化为自身的笔墨语言,以古人的形态为躯壳,写自己的性情,以我手写我心,彰显个体存在的价值。那么,被视为老生常谈的关于学养的问题依然需要被提出来,加强阅读经典的能力不是一句说说而已的空话,读书目的就是要提高个体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化裁取舍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在技巧中讨生活,被名利左右,显然没有出路。因此,风格的多元化所指向的是如何提高学养的问题,而不是学什么的问题。

三、扇面书法的文化品格需要彰显

扇面书法的形制在几种书法创作形制中有其特殊性,形制较小,由实用性演变为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创作形式。其最初的创作主体为文人,这也就决定了其笔墨精到、雅致,注重心性与才情的自然流露等种种特征。换句话说,这是扇面书法创作的核心要素。欣赏扇面书法作品和欣赏尺牍形式的书法一样,仿佛能够见到千里之外亲友的面目,使书法背后的个体凸显出来,非常重要。这是扇面书法的天然属性。为了凸显其文化品格,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书写内容要有选择性

当代扇面创作,对书写内容几乎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如果弱化扇面书法形式居先的审美特征,回归到对其文化层面的关注与表现的话,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书写是扇面书法创作中一个重要因素。当代书写者普遍文化修养不够,如果要求人人都书写自作诗词、文章,恐怕要求过高,但是选择一定的内容来书写还是便于操作的。比如山水诗、田园诗、游仙诗就比较适合扇面这种形式,如果抄写悼亡诗、边塞诗则与扇面的审美形式不太协调。像选择古代经典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来书写,也是有意义的抄写。总之,努力使扇面书法既可赏又可读,避免成为彻头彻尾的文抄公式行为,尽可能回归其文人属性、文化品格,是十分有必要的。刘恒先生说:“文字是一种人为创作,且书法艺术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作品内容及作者的人格、事迹等来支撑。”

2.同时展示创作手记

如果以展览形式进行扇面书法展示,不妨要求附上创作手记并作为评审的重要参照,届时与扇面书法作品一同展出。创作手记包括工具、材料的选择,取法范围,技法表现,审美理念,创作心态,内容选择,创作过程等方面,如果提出这些明确要求的话,创作者必然会从这些方面加以思考、表现,不至于使扇面书法创作沦为工艺制作。这样,欣赏者在欣赏一幅扇面书法作品时,会构筑起一个立体的框架。这种创作将会是血肉丰满的创作,形质、神采以及形式、内涵,这些因素都会相对地统一于作品中了。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书体书风文化品格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论情性
新闻典型人物与荆楚文化品格
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英语课堂教学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
论淮剧艺术的文化品格及其深层成因
日剧的品格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