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时,别问我有无男朋友
转眼到了4月,又是一年毕业季。许多高校学院群里或就业中心的公众号上,会发一些就业信息。不少岗位都是“某某机关(企业),现招录某某岗位,需要法学专业若干人,限男性,有符合条件的学生,联系报名”。这让人很疑惑,专业能力的高低和性别有绝对关系吗?还是这些岗位都对性别有特殊需求?
@海儿
去年秋招开始时,我犹豫再三,尽管就业压力比较大,本科生就业优势不是特别突出,我还是选择先就业,到社会上闯荡几年。秋招期间,大致就是关注本校就业中心发布的招聘信息,还有参加外校舉办的招聘宣讲会。找工作就像“过关打怪”,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拦路虎”,有些则令人备感无助和沮丧。
@叮叮宝
面试互联网企业时,我也隐约感受到性别歧视。我在一次机会宝贵的面试中,一切都进行得比较顺利,虽然薪资待遇比预想低了点,但我想着自己的专业不太对口,职场都得重新学起,慢慢来吧,这都不是事。然而HR却问我有无男朋友,这让我觉着有点侵犯个人隐私。
@妮妮
浏览各地省考公告时发现,很多岗位的招聘要求写着几个字:限男性。比如一个岗位要本科应届生,专业限法学,总共招聘6人,其中3个人要求限男性报考,另外3个人则性别不限。这样的限制,会不会导致同一职位,女性报考者之间的竞争压力变大?想起之前一句话,女生要努力把笔试成绩往高了考,因为报考该岗位的女生太多,竞争会非常激烈。
@萍水相逢
校园外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简单和完美。对我个人来说,在求职择业时,首先要学会承认自己的缺点、不足,这样在遭遇客观困难时,才不会自怨自艾。同时,遭遇不公平的对待,也让我思考,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任重道远,尤其那些隐性的歧视,可能发生在无声无形中。对待性别歧视现象,求职者有必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翻转君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除军事、国防和公共安全等部分特殊院校(专业)外,高校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只有年轻人在选择专业和求职择业时,不再遭受性别歧视,他们才能真正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走出校园时,方能以个人的能力水平,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消除性别歧视,离不开社会就业环境的改善,人社局、工会、妇联等有关部门要依据相关法律,对存在性别歧视的企业,进行有力的打击,坚决纠正企业歧视行为,提高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
生育或者升职不该是道单选题
作为职业女性,生孩子应该是既欢喜又忧愁的事情。欢喜在于,当妈妈是人生的幸福时刻。忧愁在于,生孩子会不会影响自己的事业,甚至,需不需要为了孩子辞职回家。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比较来,比较去,也得不到最完美的结果,但年纪却真的经不起折腾。对于职业女性来说,生育和升职必须是一道单选题吗?
@多多妈
育儿是甜蜜且艰辛的,工作与生育的冲突,也是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我158天的产假即将结束之际,公司突然宣布“业务调整”,绝大多数同事被迫另谋出路,余下的同事则要承担超高强度的任务。尽管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辞退哺乳期员工,但在巨大的育儿压力和公司的尴尬现状面前,我经过权衡,还是选择了主动辞职并领取补偿。
@幂次方
我的女儿已经三岁了,在家全职带孩子三年后,女儿去幼儿园,为了不与社会脱节,我马上重返职场,然而刚进新公司就发现又怀孕了,孩子来得不是时候,只能打掉。职场对年轻妈妈并不友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穷欢乐
@雨凝
如果要问我和身边的同龄人关心什么,与生育保障有关的话题,恐怕承载着最多的期待。我期待可以享受更充分的产检假、产假和哺乳假,期待家附近能有门槛低、收费低的公办托育机构,期待有更多的关于如何做一个父亲的社会教育,期待通过制度性的协助、认可和奖励减轻自己身上巨大的牺牲感。在大学室友纷纷生子后,我们聊天群的交流主题基本都围绕育儿展开。在妈妈这个身份降临后,大家似乎都变了个人,把孩子摆在世界的中心——不过,没有一个人表示想生二孩。
翻转君
这是一个女性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参与到家庭以外生产的时代,我们通过教育、就业、恋爱体会着前20多年的人生,当生育不再是女性的必要职责,年轻女性踌躇了,退却了。其实,这并不意味着年轻女性不想做妈妈,也并不代表新一代人不愿承担抚育后代的职责,只是现实的压力实在太多,才让很多人难以轻易作出生育的决定。当下,鼓励青年生育,似乎是政策方向的一项共识。要做到这一点,显然不能只靠精神层面的劝导激励,面对实实在在的压力,女性们更需要实实在在的支持与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