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敏
2020年已过去,但疫情对国民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仍旧存在。后疫情时代,我们的经济、文化、消费习惯等都随着疫情的发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如此,国际贸易形势也变得错综复杂。但不论如何,加快国内经济的复苏势必是近几年政策导向的重中之重。因此,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反复出现,政府提出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简单来说,内循环就是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举个例子,老百姓拿出一笔钱去买了一件国内生产的衣服,国内的厂家收到这笔钱后又去上游的国内企业买原材料,上游企业拿到钱后再给员工发工资,最终钱又流回老百姓的手里并再次消费,以此形成消费循环。
可以看到,在整个内循环中,消费是最原始的驱动因素。而消费作为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更是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促进居民消费、激发消费潜力不但是顶层制度的导向,也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所以国家促进内循环中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促进国民消费。
再进一步思考,促进消费最利好哪个业态?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1.5万亿元增长至41.2万亿元,但增速呈现放缓趋势。从结构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GDP总额比例持续保持高位,可见,零售行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初,许多大商场、小商户都按下了暂停键,消费品零售额首次呈现断崖式下跌。截至2020年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值17.2万亿元,同比下跌11.4%,零售业损失惨重。而零售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着社会零售总额,更关乎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生计,所以零售业的复苏至关重要。
从内循环的总体指导思路来看,很显然是会刺激消费的,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导致消费在GDP中占比偏低,巨大的消费潜力仍有待释放。而零售行业的发展状况就取决于消费,促进内循环对零售行业必定是一个利好消息。
从零售业的产业链上看,零售业不仅体量大,涉及的生产环节也非常多。促进内循环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复苏,从而达到促进消费闭环的目的。
另外,在疫情过后,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发生明显的变化,线下流量加速向线上迁移,“ 宅经济”的逆势增长,成为疫情冲击下经济复苏的一针“强心剂”,有效促进了消费回补及潜力释放。而零售行业业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呈现出零售新趋势。
首先,社交电商重构零售业态模式。2020年,零售行业的社交属性进一步增强,社区团购等社交电商模式愈发成熟,且推广速度与疫情风险等级正相关,从表面上来看,社区团购是资本逐利性质的推动,而实质上是市场的潜在消费需求在催化零售端做出变革。2020年下半年,资本的快速布局更是将社区团购推上风口。
其次,生鲜超市仍是零售行业变革的重要领域。中国生鲜产品销售渠道呈现出从农贸市场向超市转变、线下向线上转变的趋势。2020年,生鲜超市成为互联网巨头和传统零售企业竞争的重要阵地,竞争重点从数量扩张向销售总规模转化。
最后,线下商家加速线上迁移。疫情也成为线下实体企业实现转型的重要战役,消费者减少外出购物需求,寻找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购物渠道对实体企业至关重要。2020年2月份,每天超过3万人在淘宝开新店,直接上淘宝直播卖货的厂商同比增长50%,直播电商成为零售新方式。
1.加速线上化。后疫情时代,由于消费模式的改变,预计线上电商将会持续受到消费者的热捧,再加上直播电商和短视频的火热加持,线上购物的占比仍会稳步提升。截至到2020年11月份,线上渠道渗透率整体提升至25%。线上消费模式将会倒逼更多的商户加快数字化、线上化的进程。
2.趋向近场化。受疫情的影响,大卖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销售额急剧下降。与之相反的是超市小型业态蓬勃发展,销售额逆势增长。围绕“社区”衍生出的“社区团购”“社区超市”等都呈现出较好的趋势。未来超市小型业态将更贴近社区高频消费场景,以高频刚需的即食和生鲜类产品为引流,拥有产品结构标准化程度高和门店可复制性强的优势,牢牢抓住社区人群。
3.增加社交化。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增加消费者触点,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意愿,同时储备自身的私域流量。通过数字化手段,分析消费者特征并进行定制化推荐,为顾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和体验。
从宏观趋势聚焦到人力资源行业,在疫情的冲击下,零售行业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与挑战。单从用工角度就存在招聘难、管理难、流失率大等问题。
◆人才缺口大:根据德勤数据,目前零售业的人才需求总量每年为534万,尤其基层的门店管理岗位需求量很大,而相关领域毕业生人才供给数量乐观估计每年仅有57万人,人才缺口至少为477万人。
◆人员流失率大: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普遍从业者的人员素质在提升,零售业基层岗位不稳定性高,基层员工流失率占比为60%~70%。
◆人工成本高:线下店面用大量全职员工,成本高昂。
从细分数据来看,我们选取了增速快的直播电商、集中度不断提升的连锁门店以及资本加速参与的社区团购,并对其做了细致的用工难点分析,让每个业态的管理者、参与者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观察零售行业的用工情况。
首先是2020年站上风口的直播电商,其中,短视频(以下简称“MCN”)机构聚合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而主播作为“商品超级导购员”,线上与消费者实时互动,实现了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MCN机构与主播之间的薪酬结算矛盾成了行业用工的痛难点:
◆运营成本高:MCN机构为关键意见领袖(以下简称“KOL”)支付费用,但KOL无法为MCN机构回票,运营成本高
◆资金清算难:MCN机构没有完整的分账体系,为KOL发放报酬时,清算困难且流程复杂,人工成本高
◆竞争压力大:MCN机构有提高KOL收入的压力,确保签约与续约,提高MCN机构竞争力
◆流程繁琐:签约的KOL收到MCN机构报酬,需为MCN机构回票,通常到税务局代开,流程繁琐,且需缴纳个税,个税税率高
◆重复性工作量大:支付报酬与收取票据工作冗杂,工作人员多点沟通,重复性事务工作占据大量时间
其次,连锁零售是零售行业体量最大的业态之一,2019年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达到3.7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8%。其中,连锁零售企业门店达25万个,从业人员达227万人。但连锁零售门店仍旧面临许多用工难题:
◆全职员工灵活分配难,高峰与闲时人力分配不均
◆用工需求急,旺季难以做到人员的快速招聘补给
◆人员素质不一,标准化的培训展开难以有计划的效果,门店经营受阻
最后,各大互联网加速参与的社区团购也同样有着用工难题。社区团购的商业模式衍生出“团长”这一新职位,团长在社群维护中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平台高度依赖团长的运营管理能力。但是团长资源不具有独占性,并且忠诚度较低,头部优质团长数量少、难以培养,各大头部互联网都在补贴争抢优质团长资源。
不论是零售行业的哪个细分领域,都存在著各种各样的用工难题。站在人力资源的视角上展望2021年,我们要关注如何更好更快地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为零售行业打好基础。首先,我们认为企业可与职业技术类学院达成合作,打通人才输送的重要通道。其次,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实现智能化排班、考勤等,从而提升企业整体效能,加强员工体验感与归属感,减少人才流失,将人力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最后,可采用灵活用工、全职+兼职并用的方式来灵活安排员工的人数与排班时间,从而达到成本最优化。
作者单位 金柚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