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锦玲
很多数学教师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说”的训练。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除了采用信息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际操作等手段之外,还要重视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呢?
一、课堂问答,规范“说”的训练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条理,由易到难,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的学生说出的算式出现了题目里没有的数字,有的学生直接说出答案,缺少分析问题的过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最后,教师在抛出这些问题之后,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让他们组织好语言,减少“说”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想说,还要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数学语言并做好讲评。
二、创设情境,激发“说”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1.看图讲述
学生常常通过看图搜集相关数学信息,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但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观察能力差,往往看到什么说什么,没有条理性和目的性。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學生识图、读图,运用数学语言把图形中蕴含的信息说完整、说清楚。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看图写算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图意:左边有5朵花,右边有2朵花,一共有几朵花?求的是总数,所以是5+2=7。这部分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2.看式讲述
每个算式都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表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同一算式。如3+5=?,就可以表达成3和5合成几,5和3合成几,3添上5是多少,5添上3是多少,最后可以延伸到3+5=?和5+3=?表达的是同一意思。
三、学会编题,提高“说”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编题是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让学生提出问题时,有的学生结结巴巴、词不达意;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表达。这时,教师就要多引导、多示范,教给学生编题的方法。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多“说”,也要及时评讲。当然,培养学生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编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长期坚持。
针对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师应以表扬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解放”学生,多角度引导学生敢说、想说、善说。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了,一定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