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万类霜天竞自由

2021-04-28 15:51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保护地公约物种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共计5000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大会。

10月13日,大会通过了《昆明宣言》。其中承诺,加快并加强制定、更新本國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1992年5月2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文本在肯尼亚内罗毕通过,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中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了这份公约,成为最先签署的国家之一。截至目前,《生物多样性公约》共有196个缔约方,是全球签署国家最多的国际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则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每两年召开一次。

媒体声音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不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一种借鉴。中国传统思想重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尊重,都在客观上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保护。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中国更以文明自觉的态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艰巨而迫切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国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从法律、技术、人才和公众参与等层面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高等植物3.6万余种,数量居全球第三。我们需牢记,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必然影响到人类面对自身的态度。

——摘自《光明日报》

守护多样生物,你我都是参与者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全球有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多种生物,超过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世界上50%以上的药物成分来源于天然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息息相关,不仅影响当下,也关乎未来。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如果物种基因还未开发就永远失去,损失无法估量。

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和理念都体现了朴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也应当都是参与者。我们不仅要支持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也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善待自然环境,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努力。

——摘自“新华网”

从生物多样之美看中国的生命共同体理念

一直以来,中国都在努力向世界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故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做出中国贡献,为提供生物栖息地而集众智、聚众力,这样的“中国故事”正在频频“出圈”。从全国乃至全世界网友“云守护”一路向北的亚洲象“旅行团”、500多人接力营救12头在浙江临海滩涂搁浅的瓜头鲸,到首次成功救护并放归野生东北虎,这些故事守住了生命之美,也温暖了人心;从雪域高原到浙西南林海、从世界屋脊到长江三角洲平原,惊艳亮相的皱盖油囊蘑、百山祖角蟾等新物种,频频再现的中华鬣羚、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和“神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中国的“绿色故事”凸显出对全球环境治理的担当。我们一直都在用最朴实的行动践行着生态文明观,践行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愿每一个国人都能不负这片可爱的土地,充分认识到生命本身的力量,时刻铭记自己正在与鲜活的生命和自然打交道,让每一个微小的行动成为中国生态文明故事里的动人元素。

——摘自“中国青年网”

相关链接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发布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据白皮书介绍,目前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完整保护,野生生物生境得到有效改善,森林覆盖率超过23%,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4且覆盖了所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建成1.18万处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海域面积的4.1%,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一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通过扩繁和迁地保护初步摆脱了灭绝风险,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云南约1/7国土面积划入各类自然保护地

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在COP15开幕式上表示,近年来,云南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加强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实施亚洲象、滇金丝猴等珍稀濒危物种的拯救保护;全省大约1/7的国土面积划入了各类自然保护地,大约90%的重要生态系统和超过90%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大约80%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都得到了有效保护。“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走来,人象和谐的画面,温暖了全世界。这是中国和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生动写照。”阮成发表示。

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2021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涉及青海、西藏、四川、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海南、福建、江西等10个省区。它们均处于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国家公园,就是要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起来,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体现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猜你喜欢
保护地公约物种
吃光入侵物种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图书借阅公约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电咖再造新物种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
保护地栽培及存在问题